北京的學術界,為楊銳的畢業答辯,很是起了一番波瀾。

如今已經過了正經的畢業答辯的時間了,但是,自從蔡教授提出邀請校外人士來參與楊銳的畢業答辯以後,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

一些人希望參與畢業答辯,以至於走關係式的找到蔡教授,也有人是不願意參與答辯,不得不委婉措詞,以免誤會。

一些媒體也會在三版四版的位置上發個消息,順帶著聊到這個話題。80年代的報紙多如牛毛,比後世的新聞網站的數量多多了,大家有一點消息就探討個沒完,唯獨沒有人探討是否應該讓楊銳提前畢業,或者額外答辯,仿佛理所當然似的。

北大也就當沒什麽特別似的,煞有介事的組織著。

要是普通學生的畢業答辯,自然沒有這麽多的幺蛾子,更進一步的說,就算是楊銳的畢業答辯,原本也不應該有這麽多幺蛾子的。

偏偏是楊銳拿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論文做畢業論文,不免引起了各種好奇、議論、擔心和窺測。

離子通道實驗室做的G蛋白偶聯受體,早就把生物學界的聲望給刷滿了,不僅刷滿了生物學界的聲望,因著爭奪諾獎的關係,社會媒體都刷出了高聲望,現在讓學者們以此審核乃至於詰問楊銳,沒幾個人是有信心的。

當然,總有想走捷徑的,試圖借此上位的學者,但是,級別不夠,自己都沒刷夠聲望的,自然會被蔡教授給打回去。

給普通學生做論文答辯的,教授副教授做得,講師水平的其實也做得。地方院校的教師,哪怕水平再差,一樣能有做指導教師審閱畢業論文的機會。

普通本科生做的畢業論文也沒什麽好審閱的,基本屬於學習一下論文的撰寫方式罷了,有價值的論文百中無一,甚至說的更過分一些都沒問題。

但是,要坐在楊銳麵前,聽他的論文,就不是那麽容易了。就蔡教授的邀請範圍來看,起碼得是院士級的。

院士級的學者,不代表就一定得是院士,有水平的做不了院士的,在國內外都多得是,一些學者在圈外聲名不顯,在圈內卻是大名鼎鼎。

蔡教授精挑細選了一番,又拿出你不答應就是看不起人的姿態,終於敲定了四人,再通知了楊銳參加畢業論文答辯。

學校滿世界的選人,也是驚動了媒體界,以至於有記者還想要現場錄像,照例是被蔡教授給拒絕了。

到第二周的時候,蔡教授總算是將答辯組織起來了,再喊來楊銳,裝作疲勞的樣子,道:“以後再有人想提前畢業,我非得把他插到普通畢業班裏去。這一次就算了,給你單獨開了小灶,你要給我們北大爭氣。”

“我一向都爭氣來著。”楊銳嘿嘿的笑了兩聲。

“說的也是,誰能想到你才幾年時間,就把G蛋白偶聯受體給攻克了。”蔡教授自己就是生物學的大拿,更能體會到楊銳的成績。

楊銳小吹了一把牛,換了穩重的姿態,道:“攻克沒攻克,還得看學術界的反饋呢。”

他是將G蛋白偶聯受體的三維結構給畫出來了,但是,G蛋白偶聯受體的三維結構是不是真的就是這樣?學術界還是可以有疑問的。

不過,這個體量的三維結構是用眼睛看不到的,隻能看它符合不符合目前所知的理論,如果能契合個百分之七八十,甚至百分之五六十的程度,基本就算是做出來。

至於百分百契合這種,是不可能發生的,G蛋白偶聯受體的三維結構並不是單純的一個姿態。

蔡教授對楊銳的謙虛甚為滿意,露出笑容來,道:“我雖然對這個領域的了解不多,但還是相信你做出來的成果的,沒有問題的。”

要堂堂學部委員承認對這個領域了解的不多,也就是世界第一階第二階的學者了。

楊銳心裏暗爽了幾秒鍾,問:“這次來的是誰?我要不要提前準備一番?”

楊銳做G蛋白偶聯受體,雖然開著金手指,那也是一個實驗一個實驗做過來的,不論是大局還是細節,都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人,他是一點都不怕答辯的。

選擇G蛋白偶聯受體做畢業論文,除了蔡教授等人當日為他做的保險之外,有利於答辯也是一個原因。

換個方向的內容,楊銳興許還會被人給問住,G蛋白偶聯受體就不可能了,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想做到這一點,起碼得再去實驗室窩兩三年。

蔡教授見楊銳有信心,他也就表現的很有信心,且為楊銳減壓道:“除了我之外,另有中科院的汪健泊院士,清華的錢子真教授,另一個你認識,安林海主席。”

“這個陣容,規格夠高的。”楊銳能說什麽呢。兩名院士兩名準院士,包括了中科院和北大清華三個學術機構的頂層人物,安林海則是衛生部項目申請委員會的主席,算一下,比一般高端的成果鑒定委員會都要厲害了。

蔡教授神秘一笑:“規格高才好。”

從他的角度看,這就算是一次成果鑒定委員會了。

成果鑒定這種東西,學術界的小字輩是很討厭的。怎麽的,我做出來的東西還得你認可才行?這個不對,人家外國都是由時間認可,由消費者認可,最起碼是投資人認可的。

但是,國外的高端學者,其實很羨慕蘇式的成果鑒定式的評判機製的。這種把所有人召集到一起的會議,非常有利於樹立威信。

比如說,我做出一個高端學術研究,在西方國家的話,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調侃和猜測,不是每個人都會認真的做重複實驗的。但是,如果采用蘇式的成果鑒定的方式的話,哪怕是走過場,你說了好話,也是說了好話,之後就少了扯皮,一些好的項目也就容易推廣了。

當然,垃圾項目通過了,一樣容易推廣。

楊銳麵臨著要評諾獎的問題,大張旗鼓的搞成果鑒定,並不恰當,給西方學者以誤會就不好了。

但是,如果不搞的話,又如何統一思想呢?

蔡教授的方案,就是趁著畢業論文的答辯來進行。

從本質上來說,畢業論文的答辯和成果鑒定委員會的操作方式別無二致,而以蔡教授組織的論文答辯的規格來看,這四位通過了,國內學術界大約是不會有成建製的非議了。

蔡教授也不管楊銳理解不理解,給他叮囑了一番就自個兒回去了。

三天後,楊銳出現在北大禮堂。

能坐幾百人的禮堂裏,就楊銳一人,麵對四名坐在主席台上的教授,另有一名校報的記者,在旁邊端著照相機,麵前放著速寫紙。

楊銳深吸一口氣,準備開始為自己的論文說明。

……

記住手機版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