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向官府交租、服役,實行輕傜薄役,休養生息。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

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呂國財政的收入也增加了。

高爽令劉山等二十多人,考察的呂國全境地形地貌及農作物、居民分布圖做了簡要介紹。

各文武大臣都積極發言,商討得很熱烈。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景天皇朝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呂國大呂河的治理,高爽決心把國都,從月亮城遷到呂國腹中的安邑城。

為了這個,高爽並沒有直接提出遷都,而是要大規模進攻隨國。

高爽剛把這話提出來之後,大臣們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文宇化吉手下的那位大將軍,也是曾經給高爽押鏢,並救了他的那位將軍,叫皇甫嵩。

最後,在沒有結果中,高爽宣布大家離開,眾文武大臣散去後,高爽再單獨召見了嵩皇甫。

經過了一番分析,讓嵩皇甫明白,月亮城是個宗教圖騰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所以,非得遷都不可。

並在高爽出兵伐隨國,帶領文武官員遷都,靠近景天皇朝的肥沃地帶。

皇甫嵩終於恍然大悟,馬上同意了高爽的主張。

很快,高爽親自率領步兵騎兵1萬多名南下,從月亮城出發,到了途中的安邑城。

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周,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高爽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眾文武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隨,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

高爽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人留下笑柄。如果不能南進,我們就把國都遷到這裏。諸位認為怎麽樣?”

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讚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表示擁護遷都了。

高爽把安邑城一頭安排好了,又派護衛軍首領皇甫嵩回到月亮城去,向那裏留下來的文武大臣,宣傳遷都的好處。

後來,高爽又親自到月亮城,召集呂國一些元老重臣,再次討論遷都的事,最後遷都安邑的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安邑城,是呂國地區首府,這裏地形舒坦。它擁有呂國南部最富饒的廣闊平原,位於龍泉山和龍脈山之間。

北起浮雲縣,東到通往景天皇朝的西峪關,西南到通往狄國的五通橋,南部與隨國相接。

行政上包括安邑城、木城、竹城、金城、土城、石城,總麵積二萬二千八百平方公裏,總人口三十三萬,占呂國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核心區安邑城達到了每平方公裏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