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爽強調說,隻有漢字教材,能把唐詩、宋詞作為兒童必讀的啟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呂國文字,除了專家之外,其他人很難讀懂。

……

高爽將漢字優點詳細地講述出來,讓在場的呂國眾文武大臣和呂國民眾都對漢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清晰的認識。

這一堂課,高爽上得很成功,可以說,是給全呂國的民眾上了一堂漢字課,激發了全呂國民眾學習漢字的熱潮。

先進的漢文化被開始迅速推廣,教育不僅僅在呂國織布坊裏進行,也不僅僅為織布坊的婦女提供漢字教育。

整個呂國民眾,不論男女老少,都積極學習漢文化這種最先進的文化,學習漢文化中的漢字。

於是,在呂國興建專門的學校已經勢在必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重生過來的高爽,比異世的古代人更注重教育。

由於這一次高爽將糧食輸往景天皇朝的寶安郡,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豐收,給呂國國庫增加了不菲的收入。

現在,經過多方積累,通過與隨國、與景天皇朝進行糧食貿易,通過邊境城市康樂城的商貿,已經集攢了大量的資金,能夠在呂國建設學校。

同時,建築師石磊帶領的千名建築師傅,在呂國已經培養了許多呂國工匠,能夠積極參入各種建築。

呂國安邑地區,人口密集,呂國100萬人口,其中安邑地區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這是一片富饒的土地,高爽決定,先在安邑地區興辦100所學堂,大力推行初級教育。

凡是呂國適齡兒童,都可入學。

另外,織布坊裏也興建教室,以便對婦女們進行新文化教育。

學堂是呂國主要的受教育場所,高爽和穆婉清等眾呂國大臣一起商討,決定,根據呂國國情,鑒於整個呂國全民都要接受漢化教育,在學堂裏,辦大教育。

那就是在教授適齡兒童之時,也對家長進行教育,成立了家長學校,老人學校。

涵蓋整個呂國老中青少年兒童各個層麵,實行全民義務教育。

上學不需要花一分錢,全部是國家給予教育補貼,這在極大程度上讓呂國人民受教育率大大提高。

高爽的這一利國利民的舉措,獲得了全呂國人民的支持。

穆婉清要做的事很多,負責織布、教育這兩塊,織布進展順利,將阿蘭培養出來,負責織布這一塊,穆婉清就可以分出身來主抓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