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最佳老師獎

以前的捐助屬於個人行為,所以說捐了也就捐了,是不能往回要的。可以說這結果最終製劑在眾人的意料之中。但是卻多少有些?心裏麵不舒服。按照大家的打算,是應該把這些年捐給他的錢全都拿回來。對於這種白眼狼就多餘給他錢,一分錢都不行。因為隻要給他身上拿出一分錢,大家都覺得心疼。這種人不配擁有同情。

最終的這個結果,讓那小家夥和他的父親兩個人是徹底傻眼。他們兩個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這樣一種地步。原本他們是想直接訛上一筆錢。然後用這筆錢再做點兒小生意,可以東山再起。不至於日子過得這麽拮據。可是萬萬沒有想到,不僅沒有得到那筆錢,就連就長期飯票兒都沒了。

直到這個時候,他們兩個心中才生出了無盡的悔恨。隻可惜這種悔恨注定是不值得任何人去同情的。至於以後他們這家的小日子要怎麽去過,那就沒有人去關注。不過這件事情對高老師的打擊還是蠻大的,他做這種事情既不想出名。也不想別人知恩圖報。隻是做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些人可以不報答自己也可以不感恩,但是他卻接受不了這種恩將仇報。事實上不僅是高老師接受不了這種恩將仇報,即使是更多的人身上也接受不了。最後在各個家長的建議之下,高中老師直接把自己隻資助的其他的幾個人也全都移交了出去。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不想有一天在被自己資助的人送上法庭。哪怕最終他什麽事兒也沒有,但是那種心理上的巨大的落差是他承受不起的。

直至把這幾個學生分離出去之後,也許是對這幾個學生的不公平。原本暗地裏的資助現在變成了明麵上的資助。當然這件事情也是得到了幾個學生的認可。高老師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不過這件事情確實給人上了一課。麵對著如此人性,你是否日後依然會繼續願意資助別人。

高老師給了所有人一個明確的答案,除了這個白眼狼他不再理會之外,其他資助的那些人,她依然照舊。隻不過這一次公開化,也再不會出現上次的那種事情。所以說有的時候做好事也是需要長個心眼兒的。別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最後沒抓住狐狸反而弄得一身騷。

事後高老師也對各個家長提出了感謝,這件事情可謂是整個家長群是群策群力一起發動。雖然說即使家長們不動也會是這樣的結果。畢竟法不尋思。可是這兩相對比之下,情感方麵卻是截然不同。而且幾乎就在高老師前腳剛剛回學校的時候,就受到了學校的大力的嘉獎。

這樣的老師如果再不加強,你準備去嘉獎哪一個?甚至似乎是認可高老師的所作所為。當地的教委特意給高老師頒發了一個。高級人民教師的稱號。並且又獲得同界的最佳老師獎。最佳愛心大使。高老師對於這一切並不是很在乎。但他還是坦然的接受,他不是在為自己接受著這種獎勵。他是在為天下做出這貢獻的人接受這個獎勵。

好人難做,莫要寒了好人的心。實際上又何止是他多少人心裏麵都在呐喊著這句話。這個時候有一句笑話傳的非常開。笑話是這樣說的:“哥們兒。你看哥哥我現在騎自行車,但是你知道哥哥我以前是開奔馳的。第一次扶了一個老太太,然後我就把奔馳變成奧迪了。第二次扶了一個老太太就把奧迪變成摩托了。第三次又扶了一個老太太,摩托沒了變成自行車了。”

雖然說這話有些扯,但是又何嚐不在彰顯著好人難做的到底。前段時間曾經在新聞上出現了這樣一個話題。當一個老人躺在大街上,你是扶還是不扶?當時討論的相當激烈。可以說有人說要扶,有人也說不要攙扶。最終誰也能說服誰。

如果憑借人性而言,看到大街上躺著一個老太太,我們都是要過去攙扶的。可是你也不知道你攙扶起來的隻是一個平常的小事兒,還是?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半輩子。這個世界之所以讓好人不敢出手,就是由於這個總人渣不斷的出現。

曾經我就見過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個70多歲的老者坐公交車。剛剛一上車的時候,裏麵有很多的大學生。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兒就把自己的座位讓了出來。並且恭恭敬敬的對著那位老人。問候了一句,把座位讓給了他。

可是等老爺子坐到這裏的時候,司機提醒他還沒有交票錢。這老爺子在自己身上一陣摸索,是一分錢也沒有。最後還是給她讓座的那個小姑娘替他掏的錢。一塊錢不多。放在誰的身上也不算大事兒。可是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值得讚揚的。原本在車上的很多乘客對這個小姑娘都是相當的。心生敬佩。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確實讓眾人憤怒無比。

那老者見到有做之後非得沒有做到那裏,而是追著那小姑娘說一定要感謝她。小姑娘說沒這個必要不用了。可是老者一定要和這小姑娘握握手,並且要抱抱。說的那是相當的義正言辭。故事發生的時候。車上有很多的人都是親耳聽到。以至於讓所有人都不敢置信這老者怎麽能夠提出如此無恥的要求?

小姑娘不同意,直接躲在同學的身後,這老者就要錢去追趕。最後被其他的幾個男同學給擋住之後,這老頭二話不說伸出巴掌就給那幾個男大學生幾個大耳光子?那幾個學生有兩個當時就掉眼淚了。可能長這麽大,他連爹媽都沒打過他。結果今天由於這件事情被打了兩個耳光子,他們真的有錯嗎?

車上其他的客人看不過去,在那裏勸慰了幾句,這老爺子二話不說回頭就罵:“我就和他握握手,抱抱怎麽了?這不就是正常的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