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章.遊子思鄉

大年初一的晚上,出人意料的,有相當一部分人都選擇了在電視機前,看一部紀錄片。

他們有的是退休多年的老人,相依而坐,看著金色的麥田,澄黃的稻穗在風中搖曳,那是記憶中的模樣。

有的是剛剛加入工作的青年,在他們的認知裏,米飯是超市買的,是外賣送的,但卻不是地裏長的,紀錄片裏呈現的事物新奇而有趣,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

有的是住在自己建造的磚瓦房中的農人,一家人守著一台電視,饒有興味地看著與自己相似而又不同的人在一樣的忙碌著。

還有的,則是被布置了作業的學生們,他們的老師要求在寒假期間觀看一部紀錄片並且寫觀後感,而很多人,都選擇了《舌尖上的華夏》。

英吉利王國,此時正是中午十二點。

異國自然沒有春節的說法,今天也並非休息日,李若璿剛剛結束一次會議,草草吃了個便餐,趕到機場,準備乘坐飛機去往他處,但由於天氣原因,飛機延誤了,她隻能坐在候機大廳等待。

英吉利的冬天陰冷潮濕,濃霧遮蔽了天空。

李若璿拿出手機,習慣性想看看國內的情況。

“原來今天是大年初一。”

她有些恍惚,喃喃自語道。

多年漂泊異國,讓李若璿都已經有些忘記這個團聚的日子了。

“明明昨天電話裏還說過,我這個記性。”

李若璿能記住每一個作者的愛好與習慣,能記住每一部連載作品的劇情與細節伏筆,卻對生活中的事情不太在意。

微博上,大家都在討論《舌尖上的華夏》,李若璿原本沒太關注這種國家電視台出品的紀錄片,但忽然看到顧問名單上徐睿的名字,又看到初音視頻網播出的消息,李若璿又有了興趣。

“要不就看看。”

抬頭看了看預計起飛時間,李若璿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看完第一集,她便打開了初音視頻網,點開了《舌尖上的華夏》。

南方森林裏珍貴的鬆茸,雨後冒出的春筍,有著時間味道的話火腿,這些李若璿或者知道,或者是第一次了解,看的津津有味。

很快,鏡頭來到了華夏中部地區,湖上,人們劃著小船,於清晨在淺灘上探索,他們穿著防水的褲子,走進枯萎的葉叢中,從漆黑的淤泥中,挖出一節節白色的東西。

是蓮藕。

李若璿頓時認真了一點。

她很喜歡吃蓮藕,尤其是蓮藕燉排骨,但這種蔬菜在外國基本吃不到,偶爾能在唐人街的超市裏見到真空包裝的,味道卻也不是那個味道了。

看到紀錄片裏製作的藕夾,李若璿睜大眼睛,她還從來沒有吃過這種吃法,那包裹著肉餡,裹上麵糊,在熱油中膨脹起來的藕夾,讓午餐隻吃了點三明治的李若璿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挖藕人是辛苦的,因為蓮藕難以用機器采摘,而需求量又大,所以人工費十分高,環境越是惡劣,收入就越高,一家人的生活,孩子的學費,都要靠著他們的一雙手從淤泥裏挖出來。

“挖藕人喜歡寒冷的天氣,這不是因為天氣冷容易挖藕,而是因為天氣冷,買藕吃藕湯的人就會多一些,藕的價格就會漲。”

耳機裏傳來這句解說詞,李若璿頓時想到了很多,轉而鼻頭有些發酸。

她想起了一首詩裏描述的景象。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雖然這首詩描述的景象與挖藕人有所不同,但這其中透露出來的情感卻是類似的。

她喜歡吃蓮藕,以前卻從來不知道這其中的辛酸,如今看到,感慨萬千。

接下來一個故事是在東北冰封的湖麵上進行的捕魚,對於南方長大的李若璿來說很是新奇,她不知不覺就看完了整集紀錄片。

與《人生一串》相比,《舌尖上的華夏》顯然是傳統紀錄片的氛圍,解說用的是字正腔圓的播音嗓子,用詞也更加慎重,收斂。

但與《人生一串》一樣的,是透過食物描繪出來的人生百態。

如果說燒烤折射出來的是市井人生,那麽《舌尖上的華夏》體現的,就是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