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價值觀念多元性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導向體係構建研究報告

導言

(一)

價值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價值認識活動所形成的對與自身發生聯係的客觀事物(人和事)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基本態度、基本評價、基本信念和指導規範行為的思想觀念及心理機製。在人們的觀念體係中,價值觀處於基礎層次,影響著人們政治觀、道德觀、生活觀等觀念的形成,決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製約著人生價值的實現,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組成。世界觀、人生觀決定價值觀的同時,正確的價值觀將對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產生積極的能動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與發展,推動著人們價值觀觀念的變化乃至變革,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的同時,也產生了雙重效應和正負麵影響。如何評價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變化(或稱為嬗變),探索其走向成因,直接影響到我們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認識基點和教育對策的提出及實施。作為跨世紀的當代大學生,其價值觀狀況、走向和我們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結果,將直接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命運與前途。因此,研究轉型時期社會價值觀念和大學生價值觀的變化,已成為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青年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學科不容回避的課題,交流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研究成果,則是力圖把握當代大學生脈搏的青年問題專家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熱門話題。

目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若幹理論問題仍在探索,如:什麽是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體係和青年價值觀的核心;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評價標準應該怎樣確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等問題的研究還在深入發展。另外,轉型時期的社會價值觀結構、價值評價標準、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主導價值和補充價值,包括價值觀念這一概念本身的標準定義等問題還未取得統一的共識。因此,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及其教育,科學地分析經濟體製轉型時期大學生價值觀所發生的變化、特點,把握其形成過程的發展變化規律,同時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引導大學生確立科學的價值觀,既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層次問題和難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研究在借鑒理論界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課題組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以文獻分析方法和調查訪談法、實踐體驗等方式,主要就當前大學生價值觀狀況及特點、走向成因及其發展過程的基本規律作出初步和具體的定性分析和評價。在此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鄧小平理論和教育學、心理學、青年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力求探索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導向的基本規律,找出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從而提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方略。重點從“建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這一觀點出發並相應展開,最終提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方法的五對應原則及五條途徑。

(二)

進行大學生價值觀及其教育研究,須首先從理論上明確其基本概念,但需要在此並不得不說明的是,大學生價值觀作為深層次思想問題和多維度、多層次的文化觀念係統,同時又是大學生複雜的心理係統(信念、信仰和理想機製),就其教育的屬性而言,歸屬於思想政治教育學範疇;從發生關係的本源(價值學)上看,無不蘊含了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倫理學、經濟學、青年學等等學科的顯性及隱性基因;就目前研究的方法而論,有問卷法(實證法)、投射法、文獻分析法;按價值觀念類分有:元價值觀、規範價值觀、公眾價值觀;僅就大學生目前已經出現並將繼續存在的價值觀種數看,有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存在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等價值觀,亦即凡有主義者都有價值觀,凡有社會科學學稱的均有價值觀(如政治、道德、經濟、社會、青年等);從人的行為取向上看,有人生、生活、人際交往、學習、擇業等等價值觀;凡有人與價值相聯係的事物均存在價值觀。凡此種種,可以說價值觀無處不在,但又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而隻能靠人們心理體驗的抽象思維。這足以說明,研究大學生價值觀及其教育是一項複雜而又困難的理性思維和感性體驗及社會實踐的過程。因此,大學生價值觀及其教育導向研究這一問題的本身就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命題選擇:泛研無意義更無法完全,精研既囿於篇幅和時間,更限於課題組的理論研究能力。因此,本研究僅從某一維度出發,就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基本狀況以及教育所涉及的基本問題在進行基本的分析研究、評述探討的基礎上,著重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導向問題的研究與探索,盡可能從教育理論與實踐思維的高度提出見解和建議,為構建社會價值觀念多元性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導向體係,並為高校實施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導向及其研究提供新的視角。一家之言的視野局限和理論思辨的誤差在所難免,謹供專家同行提出批評意見。

一、大學生價值觀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參照係

對大學生價值觀及其教育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和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文獻。根據文本需要,僅就以下若幹問題和概念的界定及其參照係作一簡要闡述。

觀念(concept),作為哲學的一個基本範疇,其涵義指: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即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切反映,包括一切看法和認識,都可稱為觀念。此外,它還在另一種意義上使用,即指人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這時,觀念不僅指人對社會存在領域的具體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而且還指觀念形態,即一定的思想和思想體係。那麽,什麽是價值觀念(Values)呢?關於這一定義,在國內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界中意見仍不一致。例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定義則有:價值觀念反映一定主體的利益需要、心理和行為取向,是人們用以衡量事物的價值,判斷事物好壞並決定其態度的內心尺度。它是一個社會的、曆史的範疇;又如:價值觀是人區分好壞、美醜、益損、正確與錯誤、符合與違背自己意願等的觀念係統,它通常是充滿感情的,並為人的正當行為提供充分的理由等。如從哲學和社會學角度去定義則有:價值觀念是人們在生活、價值目標、價值標準、一般價值規範等較為穩定的觀點、看法和態度;又如:價值觀是人們對觀念事物按其對自身的意義或重要性進行評價與決定取舍的觀點,它使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指向一定的目標和方向,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再如本文導言(一)首先給出的定義是一個相對綜合的提法。據此為便於研究,本文僅從哲學的範疇就價值觀的定義界定如下:所謂價值觀是以主體及需求係統為基礎(參照係),對它客體之間的關係(價值關係)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觀念形態(即思想和思想體係),它綜合的體現了主體的願望、要求、欲望、理想、需要、利益和客體對主體的滿足程度以及主體對這種滿足程度的評價係統等等。這裏所謂的“整合”,已含有“選擇”、“調整”、“組合”等意思。

價值觀念是由多要素構成的複雜的、多維度的、多層次的文化觀念係統。僅從價值觀念的表現形態看(本文所研究的角度),可分為價值取向(核心是價值目標)和價值評價標準。所謂價值取向,是指價值主體(本文一般指大學生)視野中的側重點,它往往標誌著價值目標中的主導方向,同時也是價值主體的一係列的價值觀念變化的總體傾向。所謂價值目標,是指主體價值活動的指向,離開了主體就無所謂價值目標。所謂價值評價標準,是指對價值事實作出評價的尺度和界限。

關於大學生價值觀:我們可以從這樣的角度來認識,大學生作為組成社會結構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價值觀屬於公眾(社會)價值觀範疇,即大學生所持有和信奉的價值觀念及其係統。由於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本身具有多元、多層、多變性特點,因此,大學生價值觀具有相當的複雜性。

關於大學生價值觀的核心:盡管國內學者尚未有統一定論,但從其種種表現形式上看,可歸結為兩個問題,一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即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關係調節問題,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群體)的關係最能反映大學生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大學生大量的價值觀問題都是圍繞這一核心展開的。二是由於大學生價值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發展的。又因群體層次和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大學生價值觀的核心表現在不同時期又具有一定的動態性。

關於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現狀:改革開放的實踐,尤其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實施,打破了原有價值觀念賴以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形成了價值觀念的新結構、新格局,其顯著特點就是原來的集體國家利益至上,個人絕對服從集體的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的一元價值觀結構轉變為多元取向並存的價值觀念新格局。這一多元價值觀格局有如下幾個主要因素:(1)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念;(2)中國文化中蘊含的傳統倫理道德價值觀;(3)從西方文化中引入的價值觀;(4)市場經濟的價值觀。這些多元價值觀念新格局的主要因素構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價值觀整體嬗變的直接表征。

誠然,與大學生價值觀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參照係遠非上述之簡單,囿於篇幅和研究範疇所限,僅作為問題的提出作一簡要介紹。

二、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及其基本特點

客觀的分析評價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及特點是進行研究的基礎。因此,從現有的大量文獻中歸納大學生整體價值觀現狀及特點成為本文的切入點之一。

(一)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積極與消極共存,正麵與負麵同在

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基本狀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主流和本質是積極向上的,其發展方向體現了與中國社會發展的一致性

改革開放二十年的實踐,使社會主義中國的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蓬勃發展,它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熱情,更新著人們的觀念,使人們看到了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事業充滿生機與活力,更加堅定了當代大學生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與決心,激勵著大學生們積極投身到這場偉大變革的實踐之中,特別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發展,為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充實了新的內容,不斷修正著或改革著傳統的價值觀,從而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相吻合。市場經濟的競爭觀念、效益觀念、等價交換原則、價值規律、供求關係等等都極大的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體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接受並形成了這些具有時代特征、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這些觀念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具有積極的意義,是當前大學生價值觀的本質和主流。同時,又由於大學生對社會事物的變化反映最為敏銳,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群體中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常常代表著未來社會的價值觀和社會意識。因此我們還可以從整個社會價值觀念體係的整體嬗變中的許多變化,顯然是依循了青年大學生價值觀變化和行為的某些軌跡這一最終現實結果得知,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現狀及發展方向體現了與中國社會發展及其進步方向的一致性。

2.大學生價值觀念中存在的消極因素不容忽視

由於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如求利性原則,競爭性原則和自主性原則等因素用於政治、道德、教育原則領域),由此而產生的消極的影響以及改革開放不可避免地帶來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也使部分大學生滋生了“一切向金錢看”的拜金主義思想及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隻講實惠不講理想,隻講索取不講奉獻等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錯誤價值觀,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奉獻精神的價值觀趨向淡漠。同時市場經濟帶來的新問題,利益分配重組和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失誤由此而產生各種心理失衡,價值失範現象,使大學生麵臨著價值觀的艱難選擇。

(二)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特點——總體“三多”和具體“五化”、“一性”特征

從總體上審視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在肯定其主流和積極方麵和同時應該看到,大學生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群體,其思想敏銳,思維多變,對人生和自身問題頗為關注,對社會問題極為敏感,特別是在經濟體製轉型的過渡時期,處在兩種體製和文化碰撞的交匯點上,傳統文化心理上的困惑與焦慮,現代化建設和渴望成才中思索與審視,社會化過程中的選擇與衝突,價值取向上的矛盾與期待,使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出現了不可忽視的新特點。

1.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總體表現為“三多”現象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三多”現象即為:多元性、多層性和多變性現象

多元性:是指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是能正確認識並堅持科學的價值觀,但由於中西方文化思潮和市場經濟引發的經濟思潮的影響,國際社會多元化的影響,又存在各種相互不用類型的價值觀。

多層性:是指大學生價值觀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由於大學生思想覺悟、政治信仰、人生理想、價值目標、道德水平、文化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的差異和程度不同,在世界觀、人生觀上呈現出有不同層次的同時,價值觀上也參差不齊,表現出多層次的特點。

多變性:是指大學生價值觀在時空上的運動變化與發展,表現為大學生價值觀仍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即處於發展的不穩定狀態。正是在這種快速多變的過程中,一次次完成對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實現對正確價值觀的漸進的認識。

2.轉型時期大學生價值觀的具體特點具有“五化”特征

在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全麵轉型時期,大學生價值觀的具體特點具有“五化”特征:即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取向多元及實用與功利化;價值目標短期化;價值評價標準多重化;價值選擇及實現手段多樣化。

(1)價值主體自我化

改革開放的客觀社會環境,由於經濟發展與社會的變遷,當代大學生崇尚自我的觀念愈為強烈,價值取向自我日益突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在注重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也開始審視自我價值,以“自我設計為中心”的人生價值觀在大學生中占有很大的市場。自我完善、自我設計、自我奮鬥、自我價值、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評價的問題成為熱門的話題,並很快得到認同。表現在大學生強調自我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能動性和獨立性,企盼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塑造和表現自我的個性,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和實現自身價值。與此同時,部分大學生在強調自我的氛圍中走向“唯我”的極端,遠離了集體主義和社會的正當約束,背離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方向。

(2)價值取向功利化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必然導致取向的多元,而多元的實質則是實用與功利化。在自我與社會之間的價值取向,曆來被認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價值尺度之一。當代大學生在思想認識層次上大多能認同集體主義觀念和國家利益優先的原則。但在對待個人利益的態度上與傳統的集體主義觀念相對的是由激烈的批判主義態度正轉向公開同情與寬容。既為國家又為自己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合理利己主義道德價值觀點為大部分學生所認同,以及唯我有用者取,唯我無用者棄的實用主義態度,是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實用與功利的一個標誌。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對利益機製和利益杠杆作用的認識逐漸加深,君子言義不言利的傳統觀念已被打破,對物質和經濟利益的追求日趨明朗,如在畢業分配和擇業取向上一改過去的“老三到”(到邊疆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向“新三到”(到三資企業去、到國外去、到最能掙錢的地方去)的轉移以及為求實惠、待遇好的工作單位,托人請客送禮等實用與功利取向;又如反映在專業選擇上冷門專業的經渭分明對比和在入黨問題上的謀利傾向;在政治熱情,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逐漸淡漠和對經濟生活的強烈關注以及重實用輕理想等現象,這在沿海和開放地區的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明顯。總之,價值取向實用與功利化已成為一種難以遏製的趨勢,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之一。

(3)價值目標短期化

當代大學生在個人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之間,都有向前者傾移之勢。在高校,畢業班學生在畢業前的急躁(如部分學生曠課和實習期間曠工找工作單位)、苦悶(求職不順等原因);在校學生中學習上的急功近利的行為取向,例如,知識的獲取本應是一種積累,而在當今,卻往往成了一種急需謀生的手段,因此,部分大學生讀書隻學到些皮毛,就迫不急待地拿著皮毛去掙錢。造成讀書隻求一知半解,身在學堂心在外,炒股經商忙乎來的思維短視現象。另外,在一部分大學生看來,從工作、學習上的成就來求得自我個人價值的實現隻會使人生活得更加疲憊,社會上的及時行樂影響也使部分大學生的享樂主義價值觀成為一種時尚,短期行為在高校有所蔓延等,正是學習價值目標短期化的直接原因。

隨著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性轉變”所對應的教育觀念轉變的客觀社會要求的必然到來,應試教育向素質轉變和學分製的實施並全麵推行,其負麵作用是使“六十分萬歲,六十一分浪費,五十九分殘廢”這一在大學生中甚為流行的口頭禪得以披上“合法”的外衣並找到“合理”的依據,學習上的價值目標低值化(分數貶值)與價值目標短期化相互影響,並成為一種不良的學習風氣,是高校學風校風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所麵臨的挑戰之一。

(4)價值評價標準多重化

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及價值觀念中,其價值評價標準往往有失公允。部分大學生出現多重的價值標準,往往要求別人集體主義,對自己卻是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在對社會和組織高要求,對自己卻是底標準,在觀念上認同集體主義,在行動上卻是個人主義,對自己采取肯定性評價,對他人卻采取否定性評價。另一方麵,大學生價值評價標準還表現出功利和實用化特點,在對事物進行價值評價時采取實利性原則和態度。而以利己主義為主要內容的多重評價標準既是導致價值觀多元化的直接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教育必須引起重視的因素之一。

(5)價值選擇和實現手段多樣化

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需求多樣化提供給不同層次的人們以不同的機遇。有人求溫飽,有人要致富,更有人要求進一步發展,這種價值需求多樣化,正是社會價值觀念多元並使大學生價值選擇出現多樣化趨勢,它符合現代社會生活本身的邏輯。社會轉型時期的高等學校已不是“圍城”,當代大學生已經不在限於讀書——做學問這種傳統單一的人生價值追求和宿舍——教室——食堂那種三點一線式的學習生活規則而勇敢地走出校園,以各自不同的手段去追求尋找實現人生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途徑。高校中曾經流行一時的“紅道”、“黃道”,“黑道”之說便是最好的例證,“拖派”、“旋派”、“麻派”也是一種說明。盡管如此,多樣化的價值選擇和人生價值實現手段對大學生的成長是有利的,同時也有助於推進高校教育體製的改革盡快與市場經濟接軌,使高校教育早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3.價值觀變化的不穩定性及矛盾性

青年學的基本原理揭示了青年大學生具有急劇變化的自然性,日益擴展的實踐性和日趨成熟的社會性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發展中具有不穩定性特點,是一個青年社會化的過程。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變動,也使的大學生創造了許多熱點,並不斷地被自身創造的熱點所吸引。同時表現出較大的隨機性和不穩定性。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校園亞文化中出現過諸多熱點,如“讀書熱”、“新時期文學熱”、“從政熱”、“西方思潮熱”、“民主參與熱”、“戀愛熱”、“氣功熱”、“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熱”、“交誼舞和卡拉OK熱”、“港台文藝熱”、“毛澤東熱”、“市場經濟和經商下海熱”、“炒股打工熱”、“社團活動熱”、“同鄉會熱”、“考研熱”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熱點熱得快、去的也快,許多大學生被各種熱點所吸引並在吸引中試圖構建自身價值體係,以這種方式建構價值體係隨著自然降溫而使價值觀演變呈不穩定性和多變性,又由於大學生價值觀是隨自我與社會關係調節而展開,兩者調節有效價值觀則呈現活力,反之便呈現一種與社會背道而馳的離心力,從而造成大學生價值觀變化具有不穩定性。

大學生價值觀變化具有不穩定性的特征是由大學生自身特點決定的,這種不穩定的實質是大學生價值觀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充分反映的社會價值觀矛盾性的基本屬性。這是我們在評價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並開展價值觀教育導向時必需關注的特性之一。

總之,上述總體而言呈現“三多”現象和“五化”特征及不穩定性與矛盾性屬性構成了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新特點。

(三)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基本走向

通過上麵的分析可知,就總體而言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化基本走向是與社會價值變化的基本走向一致的,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嬗變,是社會價值觀整體嬗變的一部分。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社會價值觀的多元性是導致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呈現總體“三多”和具體“五化”、“二重性”的必然結果。在衝突和變遷的青年社會化過程中探尋新的價值世界,正是當代大學生的心態及其基本的價值走向。同時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就具體而言。當代大學生變化的基本走向還表現出世俗化、複雜性的具體走向等特點,其具體的分析將在本報告的[三、(二)2.4]中闡述。

三、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變化的成因及其過程的基本規律

(一)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成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的現狀特點及其變化的基本走向體現了時代的重要特征,是改革開放和新舊經濟體製轉型促使價值體係轉換的曆史必然性使然。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興起和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是整個社會價值觀念變化的前奏。新的價值體係的建立,又是以對舊的價值體係的重構、打破為前提,這種又總是與改革開放中的社會關係的調整,利益結構重組或吻合或者對立與衝突相伴隨。而大學生價值觀變化不過是社會價值觀變化的衝突與大學生自身心理特點矛盾運動的相互作用,以及大學生特殊的社會曆史境遇與自身心理發展狀況綜合作用的結果。

1.曆史文化的積澱,是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文化前提

在原有的價值觀念規範下,人們必須無條件地從集體和國家的要求,從大到人生理想、職業選擇、崗位調動,小到個人內心世界、興趣愛好,甚至戀愛婚姻都得向組織、集體匯報,這種以社會集體為本位和中心的價值規範,使得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消失了,正是這種人性的長期壓抑所造成的曆史文化積澱遇上改革開放的曆史環境,使得個人的自主性、獨立性充分迸發出來。同時對“文革”和傳統文化的曆史性反思,是促進大學生價值觀嬗變的社會思想文化契機。

2.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運行機製的作用,是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現實基礎和經濟原因

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社會經濟由產品經濟向商品經濟轉移,而商品經濟規律體現的等價交換和競爭、效益意識,必然要反映在人的思想上的開拓、進取、功利和實效觀念,並由此產生人際關係和其它社會關係的變化,這些變動必然對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產生影響。同時,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波動與改革開放相適應的社會運行機製相伴同。當社會運行機製混亂時,大學生便會出現思想上的波動,並進而影響到其價值取向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的誤區是我們觀察社會問題的晴雨表,大學生價值觀變化中的矛盾、衝突、困惑都是和社會運行機製有著某種必然聯係。

3.各種社會思潮變化的衝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世界,同時也使世界走向中國,思想交流的變化成了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不可能隻受別人的先進技術而完全杜絕別人的文化,在這雙向交流中,西方社會思潮的傳播打破了中國原有的文化格局,給傳統文化以很大的衝擊,當代大學生正好是在這種衝擊和碰撞中的選擇,為他們觀察自我與社會提出了新的參照係,特別是八十年代中期前後,西方哲學思潮在大學校園的迅速傳播及影響。還在於我們對西方文化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麵對這種衝擊的現實是文化滲透,並可能導致西方價值體係對中國社會的價值體係的嚴重衝擊,恰恰我們的教育方式和控製手段是那麽軟弱的。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誤就表現在麵對突如其來的西方社會思潮得有些無能為力。要麽采用強製手段抵製西方社會文化思潮的來源,無效後要麽采取簡單的政治批判和學術批判的態度,而思想理論工作者自身素質的相對欠缺使得上述做法並未能起到積極效果,自然西方社會文化思潮特別是哲學思潮和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各種價值觀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的衝擊是無法避免的。

4.大學生自身心理特點的矛盾運動與社會變化的衝突相互作用是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主觀和直接動因

當代大學生正處於社會思想觀念轉變和前所未有的活躍文化氣氛。社會變革在激勵他們剛進入大學就接觸中外文化,強烈的主體意識使他們能以異乎尋常地熱情關注社會變化,而逆反心理又使他們對待傳統則用一種懷疑和批判的眼光來審視現實。對於現實和人生,他們不滿足於上代人所給予的結論。隨著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的這種逆反和自尊心理顯得更為強烈。因而以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觀察思考問題,對社會中不合理的現象以旁觀者的身份發表議論和不滿,但理性欠缺和生理發育提前與心理成熟滯後性矛盾,又使他們容易陷入自我認識的誤區。因此,造成大學生心理矛盾運動與外界的社會變化的衝突相互作用,是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主觀和直接原因,並最終導致價值觀變化和多變的必然後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結論:

改革開放的客觀社會影響,經濟體製和社會結構的轉型,中西方文化衝突與文化氛圍的變化,社會價值觀的多元性和整體嬗變,大學生自身心理特點的矛盾運動與社會變化的衝擊相互作用,是導致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特點及變化的基本原因。

在上述諸因素中,曆史的原因是其次的,現實的原因是主要的;國外的因素是第二位的,國內的原因是第一的;思想自身的原因是從屬的,社會存在方麵的原因是根本的。

(二)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形成過程的基本規律

與思想形成過程及其基本規律一樣,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其基本規律也是客觀存在和可探尋的。

思想教育心理學表明:觀念的形成是客觀社會存在反映到人的心理和意識中,並經過自身的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對此,我們可以從這一理性思維過程出發,並對上文各點的分析中歸納出關於當代大學生價值觀

形成過程的基本規律性特點。

1.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和曆史必然性

大學生是社會的晴雨表。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嬗變是社會價值觀嬗變的一部分,又由於他們處於知識和信息都相對集中的高校校園內,因而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他們要敏感得多。從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特點和走向上看,可以這樣說,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個人為本位”的價值觀念正在模糊整合之中,但是其本質和主流以及積極向上的一麵,又是與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同時與改革開放方針一百年不動搖以及社會變革的曆史趨勢相適應,這種變化帶有曆史的必然性。

2.世俗化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化及其形成過程的基本規律表現出世俗化走向的一個主要標誌,是價值取向和評價標準功利與實用化,價值目標短期化和價值體驗感性化。其具體表現為,在認識和處理政治與業務,紅與專,德與才的關係上向後者嚴重偏移。在日常社會活動中,由思想理論原則向現實生活轉移,消費性價值在價值觀中占居首位,經濟收入成了衡量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理想主義熱情減退,實利性增強甚至急功近利,生活情趣於通俗化,感性化。這足以表明,在對待理想與現實,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心靈愉悅與感官快樂關係上,當代大學生明顯地傾向於後者。

3.不穩定性與矛盾性見[二、(二)3 ]

4.複雜性

大學生價值觀變化及形成過程的基本規律特點之一是複雜性,這一複雜性表現在三方麵。

(1)個體差異性

這種差異性,包括年級差異、性別差異、政治麵貌和具體差異(如:城市與農村生源的不同及經濟狀況等)。總體而言,年級越高,與社會的一致性差異、世俗差異,不穩定性差異越小;在性別上,男大學生較女大學生更重外在的價值目標和標準,更注重效果,而女大學生更注重於內在目標標準和內心體驗;在政治麵貌上,黨員大學生更接近於社會主導價值觀。而非黨、團員的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更注重自我發展和個人利益,其價值認同和價值尺度離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差異更大;城市生源和經濟狀況好的大學生在價值取向和觀念上趨向於開放、活躍和商業性,而農村生源及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則價值觀念更傾向於保守和理性化。這些差異性構成了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個體和直接矛盾。

(2)與社會的矛盾性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與社會一致性、世俗倫和不穩定增長性三者之間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其中社會一致性和世俗化是集中的體現。但三者之間又有一定的矛盾性。表現在理想價值與現實價值之間,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之間,精神價值與物質價值之間的矛盾。

(3)不成熟性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不成熟性表現為,在青年社會化過程中自身尚未定型,尚不穩定,不夠徹底的特征,這種不成熟性在社會一致性,世俗化和不穩定性規律特點中都是存在的。

(三)大學生價值觀現狀及變化的客觀評價

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依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概括,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現存衝突去解釋。因此,客觀地評價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及其變化還得從引起這一變化的外部環境,即客觀社會存在中去尋找。

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乃至變革,歸根到底反映了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生產方式既是全部社會變遷的真正動力和基礎,也是一切價值觀念形成和發展的前提。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對於包括道德價值生活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始終具有基礎性的主導作用。因此,無論是考察價值觀念現狀及變化的發生,還是對這一變化作出評判,都應從社會存在的本體出發作為客觀評論的依據。

首先,要正視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曆史必然性,正確評價與分析大學生價值觀的嬗變

應該看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曆史變革,它不僅帶來經濟騰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同時帶來人們的社會觀念的變革。從唯物主義觀點看,人民既是社會變革的主體,也是隨著社會變革而成為被變革的客體。不管我們的主觀願望如何,都應承認大學生價值變化是社會價值觀整體變化的一部分,是曆史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要慎重對待這種價值觀的變化,認識到這種變化的基點,必然是對舊的傳統價值觀念的衝擊,也是一種精神領域的重建,既然是衝擊就會有破壞,而哪些是破壞哪些是建設,我們都應進行理性分析,而不能感情用事地持固有的觀念對大學生價值觀念變化進行評價,認為大學生的這變化是錯誤的,進而對此持一種悲觀主義的情懷,對這一代人失去信心。應該有勇氣承認曆史是發展的,下一代人觀念變化從總體上看是順應曆史發展的。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中所蘊涵的進取創新意識,務實精神是我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所需要的。任何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的論點和急切近利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其次,應當依據一個科學的標準

一定時期的價值觀,是一定時期社會曆史條件下的產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當前社會成員和當代大學生價值狀況隻能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覺悟的反映,任何過高的要求和標準都會使我們的評價陷入盲目和主觀武斷性。因此,這個標準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基本國情,必須適應改革開放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基於這樣的標準我們就會發現,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變化具有兩麵性,是先進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正麵與負麵交織的,也是矛盾的。而這些落後的、消極的、負麵的、價值觀及其矛盾,隻能通過教育、疏導、評析的辦法來解決。

第三,應當堅持全麵的觀點並準確把握評價大學生價值觀的原則,不能讓其變化完全脫離於我們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念及方向

基於這樣的觀點,透過複雜的大學生價值現狀、特點及成因,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原則和本質,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在對待國家利益、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原則要求上,既有符合的一麵,又有不符合的一麵。

最後,還應當具有發展的眼光,看大學生價值的變化

大學生價值觀是一種“校園價值觀”的產物。因而帶有一種稚氣是不足為奇的。科學的態度是,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而不是批判主義的態度去認識這一代大學生,既要看到現狀,又要看到其未來的發展,同時還應當看到當代大學生隨著獨生子女群的到來,其心生理矛盾性特點更為突出,決定了在校大學生又是不夠成熟的一代,需要全社會對他們實施正確引導,教育大學生逐步學會正確的價值判斷及行為選擇,同時高校教育應與進行積極配合,進行積極的價值觀教育,並隨著大學生走向社會,隨著青年社會化過程的完成而逐步成熟起來。

四、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規律的探討與分析

分析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特點、成因及其變化的基本規律並對大學生價值觀進行客觀評價,其根本目的歸根到一點,就是為了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以便更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從而建立起新時期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導向體係。而探討並準確地分析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規律,則是使教育達到預期效果,並最終實現教育目的的前提。因此,當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並進行教育規律的探索,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一)當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客觀地說,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與改革開放伴生並同步前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及學科專業的成立與發展,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從實踐經驗走向科學工作的標誌,其中不泛新老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長期的理論與探索中所付出的汗水與心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十年來發展、成就與得失自有公論,這雖是本研究報告的題外之語,但卻成為我們反思教育存在的失誤和價值觀教育研究的引言和切入點之一。

1.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改革開放的頭十年時間裏。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包括高校各級黨團組織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目標和內容上始終沒有徹底擺脫“左”的思想影響,又由於職業的敏感性,使得我們對大學生思想時特別比較注重大學生政治觀方麵的教育。包括從1979年起經過80年代的學潮動亂和政治風波,一直到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兩德統一和小平同誌南方談話的十多年裏。對在校大學生特別強調和進行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教育,而且幾乎沒有間斷過,這無疑對大學生的政治素質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從深度結構及核心,即政治價值的教育問題及研究看問題,我們對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的教育是以服從為基本前提的,造成大學生對政治問題隻要服從,就可以不必多過問的現狀,因為政治價值一旦離開需要,則無實用價值,使至今日,當代大學生對政治思想問題已向道德的、生活的、經濟的、文化的以及學習擇業的方向等問題轉化。

進一步的分析還表明,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就意識形態而言,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正如前所述的那樣:長期以來,把道德政治化的“泛道德主義”和政治問題中心論的傾向未能及時糾正,因而造成如前所述的,我們的教育工作比較重視抓政治方向而忽視深層問題和價值觀的研究,導致教育缺乏針對性,不能把握大學生思想深處的矛盾。而價值觀作為精神領域的內核和深層思想體係,且隻抓政治觀不抓住價值觀,那麽端正政治方向就缺乏思想基礎,氣候一變,政治方向跟著就亂。誠然,我們分析大學生各種思想政治問題產生的原因,注重從政治領域去尋找,這無疑是正確的。但缺乏深層思想和價值觀分析研究的政治教育,其針對性就差,脫離實際並內容上脫節的政治理論教育,一旦失去這一思想基礎,失誤就不可避免。

另外導致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各種因素(如社會思潮、市場經濟負麵影響因素、社會變化的各種衝擊)未能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並將價值觀教育擺在應有的位置,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出現的失誤和道德教育、價值觀教育理論工作隊伍自身素質相對欠缺,也是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關於這一問題的論證參見文本[三、(一)3]的有關內容)。

當前,大規模的社會思潮衝擊已經過去,新的社會思潮(含各種經濟思潮)和經濟體製轉軌引發的各種價值觀念的產生將以和平緩和無聲的方式進行。但反思失誤可我們提高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及其規律性認識,努力使我們的教育與大學生價值變化相適應和同步,從而進行有效的價值導向與調控,這無疑是有幫助的。總之,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層次內容的價值觀教育沒能係統地納入高校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部署或者具體實施計劃,使得高校無形失缺了價值觀教育而出現的“盲點”和“真空”,是分析並探索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存在問題及其教育規律應獲得的直接啟示。

2.社會環境對教育的負麵影響

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經濟多元化導致的價值多元格局的形成,社會價值觀的整體嬗變和新的價值體係正在模糊整合而成,但自發性整合,加之缺乏理性思辯和社會控製的不力(如市場經濟和運行機製以及尚未健全等因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的解決。重才輕德,重經濟輕政治,重物質輕精神建設的現實社會操作失誤和思想認識誤區,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的負麵影響和衝擊是無法避免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客觀社會環境和曆史必然性給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如何實現同步帶來了新的課題。

因此,社會環境的負麵影響,使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難以抵禦社會思潮和各種引起大學生價值觀蛻變因素的幹擾,加之教育多少存在脫離實際和跟不上社會快速多變的形勢,造成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的過大反差,自然就顯得缺乏說服力和號召力。

(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規律的初步探索

眾所周知,教育的一重要特征是教育者對教育對象心理和思想的把握以及心理與思想的溝通。這一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則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知道其心理和思想變化,教育就可能成為盲人騎瞎馬,即便不臨深池,也將誤入歧途。同時教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表明:教育的一個重要規律就是要使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教育就必須適應受教育者身心發展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及其變化,促使他們智力和體力的全麵發展。思想形成和發展規律,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那就是教育工作者要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們思想形成發展的規律采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將社會所有要求的思想轉化為教育對象的思想的必然過程。

因此,探索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客觀規律,要根據上述的教育基本原理,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論指導下,在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特點及其變化規律作出分析的基礎上,從主觀到客觀,從校園到社會,從具體到全麵;即從局部到全局,即從受教育者本身又到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本身多維度去探索和把握這一教育的客觀規律,並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出可行性依據。

首先,要把握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軌跡(即現狀、特點、走向、成因及變化規律等)與整個社會變革之間的辯證關係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決定了作為社會價值觀組成部分的大學生價值觀是隨著整個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的。社會多元價值觀格局,必然導致大學生價值多元化的產生。同時,造成大學生的思想和觀念的混亂與模糊,如前所析,大學生價值觀“五化”、“一性”的現狀特點和以“自我為中心,個人為本位”的價值觀模式,就是要承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既有合理性的積極一麵,又有不合理的消極負麵,特別是要看到大學生價值觀的矛盾性和差異性及其產生的原因。一方麵從治標的角度采取積極的具體的、針對性措施加以教育引導與調控,同時還要從治本的高度,即從全員教育的高度把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納入整個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係統的正常實施計劃並按其內在邏輯方式運作,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問題才得以根本解決。

(見本研究[五、(二)])

從這一思想和目標出發並相應展開,並最終將這一合理的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價值觀本質,才能從根本上澄清大學生價值觀混亂與模糊,真正使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建構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展開實施,要開展對以極端個人主義為重點的的各種價值觀(如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價值觀)的有效性批判。同時建構與社會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體係,要看到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中既有知與不知的矛盾,又有合理與不合理的是與非,既有社會的需要與個體的滿足,又有新與舊價值觀的衝突與轉換;既有新舊價值體係的整合,又有“社”與“資”兩種價值體係的矛盾這個根本。隻有對這一價值觀上的是非、曲直給予明確的評析與界定並進行正確的主導價值導向,價值觀教育問題才得以正確地解決。

第三,把握好大學生價值教育和導向的兩個著力點,即一靠社會,二靠學校

從全局的高度調控整個社會價值觀念的變遷,加快轉型時期社會價值觀建設的進程(此問題已不屬於本文研究的範圍,包括優化和利用社會環境進行教育等問題)。即允許某些非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存在及適度的發展,又保證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地位的鞏固,以適應經濟所有製的公有製主體地位和政治上黨的領導地位的要求,防止大學生精神素質的滑坡和整個民族精神衰退。這需要黨和國家的總體規劃,需要按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和黨的十五大以來的要求貫徹實施,以及各級地方黨政機構的組織操作,更需要全社會各行業的積極參與。例如,實施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戰略,形成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等良好的社會氛圍,這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而作為高等學校的教育必須麵向社會,借助社會的力量進行實施,利用和倡導積極的價值導向,引導和規範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認真貫徹國家教委《德育大綱(試行)》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16號文件),並製定實施各高校德育規劃和細則、以及貫徹中發16號文件及其14個配套文件的《實施細則》,以采取相應地措施,控製和抵製消極的社會影響,形成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主導價值導向和有社會(社區、家庭)與學校共同參與的三維教育的合力。

第四,要加速建立一支與新的曆史條件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大學德育工作隊伍

按照客觀規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對每一個教育工作著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德育工作隊伍水平和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效果和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優劣。提高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建立一支組織上和思想上,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及其經驗上能夠與新的曆史條件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適應的大學德育工作隊伍,即是對過去教育失誤反思的結果,更是培養一代代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五、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對策與原則探討

(一)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可行性及其依據

社會的價值觀是借助文化機製透過社會化過程灌輸給個體的。有證據表明,青年期特別是大學這一重要階段,是價值觀形成並逐漸定型的時期,但其價值觀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常社會生活和接受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並不斷變化或得到加強的。處於改革開放新的曆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與同時代的其他人相比,具有許多新的特點和優勢,同時又存在許多缺陷和不足,這些不足表現在當代大學生看問題的既簡單又過於理想化和思想的不成熟性;決定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決定了在大學期間推進並實現有效的教育,對青年大學生確立科學的價值觀具有極大作用,同時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可證明其可行。其客觀依據是:

1.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及人的全麵發展學說,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基本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和人的全麵發展理論表明:青年是革命事業的未來和希望;青年是一支最積極最富有創造精神的社會力量;青年是各階層勢力的爭奪對象;由於青年所處地位的重要性和接班人的角色與青年自身不足及其成長過程不同步的矛盾特點,決定了青年需要特殊的教育與培養。現代社會人的全麵發展,既是智力與體力的充分發展,實際上也是德智體幾方麵的全麵發展,在當代又應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跨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種具有高素質的人才是通過教育以及社會鍛煉來實現的。因而以培養人的全麵發展為主要任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使大學生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指導自身成長和社會實踐。通過學校教育從而使當代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成為一代“四有”新人,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的曆史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目標所決定,也是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和人的全麵發展學說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出的理論依據。

2.當代社會發展和大學生價值現狀及變化,使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成為高校德育的迫切任務和客觀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職能和教育規律決定了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要適應社會環境和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變化。在經濟體製和社會轉型帶來人們價值觀變化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特點、成因、走向及變化規律一再表明,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已成為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項重要任務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教育培養新一代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推動新型社會價值觀的建設與發展,既是當代大學生自身發展和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客觀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3.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是高校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需要

從前麵的分析可知,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及變化成因,最根本的一點,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各種社會變化的衝突和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矛盾運動相互作用的結果。事實證明,在市場經濟國際化,世界經濟一體化日趨發展的開放社會,尤其是在更大範圍內搞好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社會大環境下,將受教育者置於封閉的教育環境中進行理論教育既不可行也必然存在缺陷。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時,我們必須注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辨證統一方法,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價值觀教育的指導,價值觀教育的實踐就會迷失方向,從而失去科學性;相反,離開了實踐的教育,理論就變成了抽象和空洞的教條,正確的價值觀念也無法形成,因此,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直接依據。

探索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理論及實踐可行性及其客觀依據,其目的和著力點並不是從理論上去論證教育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作用,而是力圖在分析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各方麵的具體現狀及其特點、走向、成因、變化規律以及客觀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大學生價值觀形成規律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規律,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對青年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建構及形成,提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思考與建議。

(二)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體係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首先要從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現實出發(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亦如此),製定可行的價值觀教育目標,同時根據一定的原則和要求,提出教育的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並在實施過程中,采用一定的措施對策,力圖使教育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從這一基礎原理出發,本研究報告在此提出,在當前,應盡快建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它作為一個完整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觀點,客觀而又是現實地擺在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麵前,它既是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關鍵,也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邏輯起點,同時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屬,亦即: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體係,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邏輯起點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屬。

1.這一概念的各要素分敘如下

(1)構建就是構成與建立

構建就是要構成與建立。構建過程的本身就是教育目標的製定,原則和內容的提出以及具體實施目標的全過程。教育本身的含義就是通過實施教育並要求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過程,也就是建立和構成了大學生價值觀體係的過程。因此,構建與教育的關係是辨證的關係。構建既是教育的起點,而構建的最終完成又標誌著當代大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價值觀念體係,因而,又成為教育目的的達到和這一教育過程的終結。

(2)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

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要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適應,它既要符合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原則,又要與市場經濟規則及價值體係相適應。

(3)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是指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合理性

所謂合理性的內涵,理論界有較為權威的理解和詮釋,尤其是根據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對黑格爾“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這一命題的解釋。我們可以把它界定為,合理性首先是指“合乎必然性”、“合乎目的性”、“合乎規律性”;其次是合乎人們在把握必然性規律性基礎上生產的需要(表現為理性目標),即合乎理性化目標。因此,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就是指大學生個體或群體對一定的社會各領域的人或事的價值取向,價值標準既要考慮自我的利益與發展的需要,更要合乎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目的性、規律性,合乎一定的理性化目標。

2.構建的原則和依據

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以下簡稱為合理的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體係的構建)的原則除了要按上敘三點內容展開外,還應以下列原則為依據。

(1)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應該具備的特征

首先,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是大學生個體價值取向多元化與社會價值總目標一元為主多元交融的統一。

其次,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是個體低價值標準與社會總體高層次的根本價值標準相兼容的統一。

第三,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是因大學生多層特性造成多層價值觀念並存與不同價值觀念(如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導致等價交換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領域所應有的價值觀念不同)相互之間嚴格劃界的統一。

第四,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是肯定次觀念存在與堅持價值主觀念正確導向的統一。

(2)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的構建原則還應從客觀社會存在出發,把思維的視角深入到市場經濟的內在本質上展開

因為,經濟發展與價值進步的總體一致性昭示我們,即使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觀念變革也有消極的不健康的一麵。就大學生而言,出現“價值失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的混亂與迷茫,我們也不應該到市場經濟環境和物質生活之外去尋找教育的力量,相反就合理的價值觀念體係的構建而言,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主體價值的普遍合理性實現準備了條件,而且兩者本身就同屬一曆史過程。市場經濟所客觀選擇的主導價值趨向,體現了合乎規律性與合乎社會理性目標的統一。因此,我們的構建工作就應充分重視市場經濟這一社會主體的存在,通過教育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相適應的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

(3)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的構建,並不是割斷傳統,而是在傳統觀念基礎上的開拓創新。

在市場經濟運作邏輯中,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體係失去了存在的曆史依據,但應該明確的是,這僅是就價值體係而言的。而作為現代化的價值觀念,並不是割斷傳統,而是在傳統的、曆史的觀念基礎上的改革與創新。因此,傳統價值觀念中的許多原則,經過合理的改善,均可成為新的價值觀念體係中的元素和成分。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們努力發展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要樹立和堅持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對市場經濟派生的規則、規範體係的指導作用和導向作用。因此,這種集體主義是一種新的真正的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這種價值觀就應該是一種新的,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並符合多民族利益的價值觀。

(三)構建

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的基本內容

上節本文提出了構建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作為當代大學生價值教育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的觀點及可行性設想,同時提出了建構的原則依據,同時要考慮市場經濟發展及其價值觀與傳統進步的總體一致性,是體現了合乎規律性與合乎社會理性化目標的統一,是同一曆史過程和現代化價值觀念與傳統價值觀兼容基礎上的開拓創新,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建構合理的大學生價值體係及內容以及如何展開教育的問題,要比得出這樣的基礎認識要複雜的多。因此,在現階段,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的建構及基本內容,要從構建這一價值觀體係的結構要素(本文從四個主要方麵)論證如下。

1.確立科學的價值目標體係

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應有一個整體價值追求目標。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特點,對教育主體而言我們應建構一個與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相適應的,合理的,由價值總體目標和三個層次價值目標組成的價值目標體係。其內容如下:

(1)價值總體目標

這個價值總體目標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這是在對世界曆史發展規律整體認識的基礎上,亦即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正確認識基礎上所作出的關於我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建設的總的理性目標,這個總的理性目標也應成為全社會(包括大學生)的價值總目標,這個價值目標是建構整個大學生價值目標體係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基礎內容。

(2)最低層次的價值目標

即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價值觀。人道主義價值觀是基礎,最起碼的價值要求。它以尊重人,維護個人權利和人格尊嚴為核心,以關心人、同情人、幫助人、扶危濟困、救死扶傷、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為基本內容。在經濟體製轉型過程中,由於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泛濫,侵犯他人權利,見死不救,見危不幫等不人道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在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價值觀教育尤為必要。

(3)主導層次的價值目標

這個價值目標就是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愛國主義是人們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培養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摯的感情及其理性升華。愛國主義價值觀,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忠誠和熱愛自己的祖國,具有舍家和忘我為國的奉獻精神。愛國主義是我國人民優秀的價值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向心和凝聚力,進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因此;在現階段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更應該堅持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價值傳統。

在當代,愛國主義又必然表現為對社會主義祖國的忠愛,對社會主義祖國的這種熱愛,著重地表現為擁護和堅持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體係和先進的社會製度,是無產階級和廣大愛國學生追求的崇高價值目標。這是因為,在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必然結果和人民的最佳選擇,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就是結論。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時,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就是要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如果動搖了四項基本原則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可見四項基本原則也是我們必須遵循的政治原則和價值原則。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最基本原則。集體主義價值觀就是要引導人們更好的把個人、集體和國家三者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其基本要求是,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充分肯定個人正當利益和合理性,要協調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係,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要首先服從集體利益。人與人之間要發揚團結友愛,互助合作,互惠互利和精神等。集體主義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觀念體係的核心,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的精神力。

愛國主義 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有著內在的統一性,三者統一於振興中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中,是我們現階段建構大學生價值目標體係的主導價值目標和核心,也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內容。

(4)最高層次的價值目標

這個最高價值目標就是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共產主義價值觀把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視為人生的最大價值。其基本要求是: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對人民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為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共產主義價值觀,代表了人類價值觀發展方向,是當代最高層次的價值觀。共產主義價值觀在現階段,隻是大學生中少數優秀分子所必須追求和踐行的價值目標,不能要求所有大學生強製性接受和踐行。

上述的價值總體目標和三個層次的價值目標構成了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係統的目標體係。這個體係既克服了過去價值目標的簡單化,防止過高價值目標的要求與大學生的實際思想道德境界之間的嚴重脫節,又能為各層次的大學生所接受,把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使各層次價值目標得到普遍的認同和踐行。隻有這樣才能收到價值觀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是我們構建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結構之一的價值目標體係及基本內容。

必須強調指出的是,這一價值目標體係,充分考慮到了大學生層麵的思想覺悟和價值觀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但就總體而言,處於中間層次的大學生為整體的主流,因此,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應特別注重加強主導價值目標的導向及教育,把這一價值目標作為廣大學生追求和踐行的主導價值目標並作為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2.堅持合理的價值取向體係教育

堅持合理的價值取向體係是針對教育客體(即教育對象是大學生)而言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在建構與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相適應的價值取向體係時,要以合理的價值觀念體係作為個體價值取向多元化與社會價值總目標一元化的統一為原則依據,即在現階段,承認經濟體製轉型導致的大學生個體價值取向多元的合理性同時,明確合理的價值取向多元要在社會價值總體目標一元這一根本價值取向的指導及其導向下進行。因此要建構並堅持合理的價值取向體係,它應該由根本價值取向和三個層次的價值取向組成,其基本內容如下:

(1)根本價值取向

這一根本價值取向就是社會價值總體目標亦即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基本路線。見[五、(三)1.(1)]以此作為合理的大學生價值取向體係的指導思想和根本價值取向。

(2)最低層次價值取向

這一價值取向是以反映市場經濟一般特點的價值取向。其主要內容有:以市場效應為目標,追求最大的實效性價值;以等價交換為原則,追求經濟活動中的互利價值;以以人為本為前提,追求自我價值。這些最低價值取向,雖然在經濟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它的社會功能是有限的,這種價值取向在當代大學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體現在擇業以及思想道德活動和社會生活的更多領域,但它不能代表大學生整體的價值觀念,也是我們開展價值觀教育和導向時要認真區別對待並加以甄別的。

(3)主導層次的價值取向

這一價值取向就是把市場經濟一般特點與社會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主要內容包括:既承認和保護個人利益,又把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有機的結合起來;既自主、自尊、自強,又把責、權、利統一起來;既增強效益和實效觀念,又防止重利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既增強競爭觀念,又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友愛;既增強效率觀念又兼顧社會公平;既增強行為目的的意識,又講究手段的合理性等等。這些價值取向應是在整個大學生日常社會生活中普遍起控製和規範作用的價值觀念。是當代大學生應遵循和明確的主導價值取向和主導價值觀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內化為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本質內容,也是合理的大學生價值取向的核心和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內容。

(4)最高層次價值取向

即共產主義的價值取向,也是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取向。具體內容就是共產主義價值觀見[五、(三)1.(4)],這種價值取向在當代大學生中僅限於部分優秀代表,還不能代表主流,但在進行價值取向的導向和價值教育時,作為一種倡導和期望當代大學生應然的價值取向。

綜上所述,成熟的合理的大學生價值取向體係,應該是在根本價值取向的指導下,由(2)(3)(4)三種依次遞進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有機構成,並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係統和各層次學生中發揮相應規範作用的。在經濟體製轉型的過渡時期,我們的價值觀導向體係的建構及其教育,要在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指導下,圍繞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麵對當前大學生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念的現狀,既要對部分大學生存在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和錯誤的價值觀及其取向進行批判,又要承認和分析大學生最低價值取向中,以個人為本位的自我價值觀存在的客觀性和合理性進行有效指導,甄別和調控;同時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要大力宣傳、堅持和正麵灌輸主導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使這一把市場經濟一般性特點與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深入人心,並在大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控製和規範作用,從而成為大學生的價值觀主流。在此基礎上,倡導和期望當代大學生向最高價值取向看齊,樹立具有共產主義覺悟和價值觀的優秀大學生為榜樣,利用各種校內外事例進行價值觀教育,號召大學生向先進典範學習,逐步擴大優秀大學生骨幹隊伍,使其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最高價值取向合力,使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進一步優化,並成為社會價值觀的示範和導向力量,使我們的價值觀教育在堅持一元主導價值取向兼顧多元的價值取向原則下,沿著健康的軌道運行。

3.明確統一的價值評價標準體係

如前所述,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轉型的過渡時期,價值觀的紊亂狀況也在價值評價標準中表現出來。出現了實用主義、重利主義、金錢和權利至上等錯誤的價值評價標準,由此而引起大學生在價值評價和價值觀上的混亂,致使一些大學生誤入歧途,給校風和學風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如花錢請人代考作弊,送錢送禮買分數,擇業分配送紅包等)。因此,明確現階段價值評價的統一標準體係,也是建構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體係的重要內容。

根據價值評價標準的定義,可將現階段價值評價的標準體係分為三個層次。

(1)價值評價的最高標準

即有利於社會需要的滿足,有利於社會進步與發展。這是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任何個人需要的產生和滿足有賴於整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需要是整體的需要,它不以任何階段,任何個人的意誌為轉移,社會的整體需要高於個體和群體的需要。因而是否有利於社會需要的滿足,有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必然成為價值評價的最高標準和尺度。

(2)價值評價的根本標準,即“三個有利於”標準

判斷某一方麵工作乃至工作大局成敗是非與得失的標準,“應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說,人們的社會活動、行為價值的有無或大小,均取決於它在根本上對社會主義事業、國家和人民三個價值主體是否有利。可以說,這個根本標準,是最高標準在現階段工作原則和行為準則的具體化。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評判,都應以“三個有利於”作為根本的價值評價標準或尺度。

(3)價值評價的直接標準,即:人的社會貢獻

任何個人作為社會的存在物都需要通過自己的社會活動與他人、集體、社會發生聯係或關係,隻能從他與社會的關係中來確定。價值評價亦如此,看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大小,主要是看他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對社會貢獻大人生價值就大,反之,價值就小,對社會無貢獻,也就沒有社會價值。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的價值評價標準體係,就是由上述三層次的評價標準有機構成的。對大學生價值觀進行教育和評價,就應該按上述三層次的價值標準來評價或衡量大學生的行為價值和取向大小,而決不能以單純地對個體大學生采取有用或無用,家庭的收入及父母的職業地位的高低等標準來衡量大學生的價值。

4.建立完善的價值導向體係

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念是一個不斷變遷的曆史係統,因而作為實施價值導向的教育,就應該具有繼承性,適應性和超前性。故此,加之教育導向體係的建構必須在這曆史係統中尋求內涵和支撐點,要求科學的價值教育導向體係應在縱向與橫向結合中構建。

縱向構建應把價值教育指向全部曆史。即指向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向度。既要引導大學生選擇,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念,又要引導接納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與社會的根本製度相結合的包括西方積極的價值觀念。同時,還要倡導和培養大學生明確高於現實的共產主義理想道德價值信念,而不應把價值觀教育導向僅定位於市場經濟的簡單適應的那種實用主義做法。否則,既違背了人未來理想價值的追求,又有悖於價值發展的曆史邏輯,從而使新的價值觀念失去基礎和依據。

針對當代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的矛盾和現狀,對於價值教育導向體係的橫向構建主要包括:政治價值觀、經濟價值觀、倫理道德價值觀、人生價值觀、擇業價值觀、人際交往價值觀等。政治價值導向主要應向大學生進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價值觀教育,經濟價值和擇業價值導向主要應對大學生進行經濟價值觀,如:效益價值觀,競爭價值觀,科技與人才價值觀等教育;倫理道德價值觀應主要應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價值觀教育;人生價值導向主要應對人生理想、信念、艱苦奮鬥觀念、無私奉獻觀念、責任義務觀念等教育。隻有建構了大學生價值教育導向體係,對大學生係統進行價值觀教育,才能消除他們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化解他們在人生價值取向上的矛盾,引導他們走出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的誤區,從而樹立全新的科學價值觀念體係。

六、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方法的五對應原則及途徑

(一)價值觀教育方法的五對應原則

經過以上五大問題的分析探討,最終歸結為,提出建構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是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的結論,同時根據建構的原則和依據,按建構價值觀念體係的結構要素,本文展開了四方麵的內容。至此,我們可以較清晰地看到,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方法,應依次如下一、二、三、四、五的對應原則(簡稱五對應原則,下同)和思路進行。這五對應原則是:

一、建構一個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進行係統教育的原則;

二、堅持兩個主導價值進行具體導向的原則;

三、明確三個層次的價值評價標準進行具體評價的原則;

四、確立四個層次的價值目標進行教育和導向的原則;

五、采取五條途徑開展教育的原則。

一與構建一個觀念體係相對應;二與堅持兩個主導價值相對應;三與明確三個層次的價值評價標準相對應;四與確立四個層次的價值目標相對應;五與采取五條途徑相對應。經過這樣歸納,便於我們進行教育時掌握和實踐。因此,把它稱之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方法的五對應原則。

一是指我們在進行價值觀念教育時,首先,通過構建一個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本文將四個子體係作為合理的大學生價值觀念體係的主要內容,見[五、(三)1.2.3.4]),並作為價值觀教育過程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

二是指在進行教育時,要堅持兩個主導價值導向,一個是主導價值目標導向(即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見[五、(三)1.(3)]);另一個是指主導價值取向導向(即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見 [五、(三)2 .(3)])。

三是指在開展教育時應該明確價值標準有三個層次。即:1.最高標準;2.根本標準;3.直接標準。

四是指在接受教育時,應確立四個層次的價值目標。即:1.總價值目標;2 .最高價值目標;3.主導價值目標;4.最低層次價值目標。

五是指進行教育時應從五條途徑開展(見下文論證)。

一、二、三、四的對應原則內容已在上一問題進行了闡述,在此從略。而第五個對應原則即五條教育途徑在如下文中論述和論證。

(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五條途徑

1.切實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改革研究,充分體現其在“三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使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德育理論分析解決人生實際問題,堅持辨證和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和科學社會主義信念,從而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德育課(後改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主渠道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實踐證明,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三觀教育”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主導作用。因此,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會喪失根本”、“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和“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建設的新時期,在跨越世紀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鄧小平理論來指導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這是從曆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基本原則,把一要堅持,二要精講,三要進行鄧小平理論教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原則方向和突破口,在鞏固已經取得的教育成果基礎上,認真解決理論脫離實際,針對性差的問題。要大膽地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進行改革,做到既“正麵灌輸”,在精講上下功夫,又聯係大學生思想在社會現狀實際,特別是要看到和承認大學生價值觀既有“三多”的客觀性,既承認個人利益,個人價值和功利的正當性,又要特別強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社會利益的主導性。要在德育的價值理論上充實新的內容。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不斷滲透具有不可回避的現實性,這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影響需要在德育理論及其教育中加以評述,引導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西方價值觀進行分析、批判、汲取。使大學生在比較鑒別中澄清價值觀存在的模糊認識和難點、熱點的問題,從而接受和樹立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隻要從理論上說明了事物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教育人,才能真正體現和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2.積極引導並規範大學生參加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價值觀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和途徑

世界觀決定人生觀和價值觀,世界觀的轉變是根本的轉變和“人的正確思想(包括價值觀念)隻有從社會實踐中的來的”基本原理一再啟示我們,將正確的價值觀內化為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本質,是一個較長的社會實踐過程和青年社會化過程,決定了在大學期間開展社會實踐和第二課堂活動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近幾年來,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證明,一改單調的政治教育方式變為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軍政訓練、公益勞動課和生產實習,每年寒暑假的社會實踐主題活動,青年自願者工程,青年文明工程,青年扶貧工程等係列主題活動,日常學生黨團組織活動,定期升旗儀式,召開班會、年級和全係有關大會,各類講座以及專題教育,文明宿舍建設活動,各種校園內外文明文化體育和學生社團活動,勤工助學活動等等。已對大學生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艱苦奮鬥價值觀、人際交往和文明道德行為規範、自我教育和成才價值觀、團結友愛精神和法紀觀念等、正確的思想和觀念的形成,產生了明顯的、或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相信,伴隨著《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 16號)及其相應的配套文件的具體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項工作體製和運行機製的逐步建立與完善,把“三觀”教育放在教育係統工程的突出位置,與各專業教育教學計劃相配套的同時,改進各種活動效果和引導尚不得力及其內容雜、不規範等存在的問題,可以預見,把積極引導並規範大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和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活動的重要內容,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和第二課堂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將日益顯現出巨大的作用。

3.提高高校德育工作隊伍的素質,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客觀要求和重要途徑

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表明,思政理論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質(突出地表現在政治思想理論和業務能力素質),決定著大學生價值觀能否正確形成及教育工作成效的關鍵。首先解決教育者“三觀”問題以及提高其對價值觀形成的、各種影響因素的理論思維和辨別能力,客觀而又現實地擺在了高校黨政組織的麵前。客觀地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素質近幾年來得到層次上的提高,其地位作用和工作成績已得到人們的重視和肯定。但由於轉型時期的各種負麵影響和全社會對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艱巨性認識不足,重才輕德,重智育輕德育的問題以及極少數教育工作者、馬列主義教育工作者的信仰問題亦不同程度存在。因此,重視德育工作幹部教師隊伍的培養、培訓、提高、任用、考評以及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提高,以適應與現代社會同步發展,是“三觀”教育工程的基礎工程。尤其在新舊體製、新舊思想觀念的交替時期,高校各級黨政組織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務顯得格外艱巨,可以肯定,重視和加強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決定了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水平及成效,是價值觀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4.優化校園育人環境,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形成以“育人為中心”的合力

大學校園作為培養人才的場所,主要是通過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和環境來實現其育人目標的。因此,搞好校園文化(含美化、綠化及校園周邊文化)建設是優化育人環境達到環境育人的重要途徑。

根據校園文化的教育引導功能,陶冶及娛樂功能和對不良風氣的抵製功能等,積極開展並引導大學生參加到豐富多彩,健康有趣,格調高雅的各種寓教於樂(如各種文娛活動),寓教於學(如各種文化角協會活動知識競賽等,)寓教於鍛煉(如各種體育競賽)的活動。同時加強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及文化設施(如各種精美的名人名言、路牌、雕塑、花池水池、文娛體育場所等)的建設,使大學生得到心身健康的陶冶和鍛煉,性格的塑造和完善,從而引起心靈的共鳴,觀念的認同,都將起到重要作用。這不但豐富了課餘生活,滿足了精神生活需求,而且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有助於形成健康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格調,同時提高對美與醜的鑒賞能力,自覺抵製不良風氣和消極價值觀的侵蝕,最終有利於健康成長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盡管,不同層次高校的中心工作各有差異,但以“育人為中心”是最基本的任務之一。因此,高校各黨政組織應逐步強化全員育人觀念,提高全體教職員工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意識,把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培養合格人才的思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並由共識轉化為共行,體現在各自的具體工作之中,從而形成良好的育人風氣,必能提高整個高校的教育水平和辦學水平,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一條新的有效途徑。

5.從高新技術革命和經濟變革引發的新觀念動態實施針對性教育,成為價值觀教育必備的靈活性措施和途徑

現代科技革命日新月異,新的經濟生產、生活方式層出不窮,是當代中國和國際社會的一大特征,而由此引發的各種新的社會、文化、經濟思想和觀念,必將使當代人們,特別是青年大學生在精神領域和價值觀念形態產生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變化乃至變革或迷茫與困惑,也不可避免地給教育帶來衝擊並對教育主體的地位和權威造成影響。例如,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和互聯網應用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的大量資源,從廣義上講,都必須或主要通過計算機得到,如信息資源,通訊資源等。不懂計算機的人就會居於劣勢,而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尋求幫助,這些都會影響其社會地位。尤其對中國人來說家庭關係(包括學校的師生關係)也要受到很大的影響。在傳統的家庭中(學校的教育亦如此),長輩對晚輩(或師生關係)的威信不僅是一種傳統,它實際上也得到需求關係的支持。比如,晚輩要從長輩那裏學到社會技能,而傳統技能是積累性的,越年長會越有經驗,這些積累性的經驗是維係家庭等級(學校師生關係)結構的要素之一。然而計算機技術發展太快了,它要求靈活性及反應迅速,而晚輩在這方麵有著絕對優勢,即便在經濟上,倫理上長輩還保持著優勢,但逐漸失去傳授技能的優越性地位無疑會對長輩的威信有著負麵影響。這種因科技革命引發的社會觀念的變革給教育帶來的衝擊,同八十年代中期前後西方哲學和社會思潮在高校中迅速傳播,使教育工作者一時缺乏相應的理論準備和針對性措施,造成大學生價值觀及其教育受到衝擊(包括今後還有可能出現類似情況)如出一轍。另外,計算機的發展還在改變人們的基本思維方式,這在各類工程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同樣會對工程教育帶來很大的衝擊和影響等等。由此可以預料,由計算機技術為先導的科技革命,無論從規模、速度和深刻的程度上,與以往的技術發展是可見的、漸進的、很少直接衝擊社會秩序、教育秩序和文化秩序的情況相比,都是創記錄的,並對社會、教育、文化秩序帶來衝擊(如計算機及其多媒體一旦到了聯網程度很高和計算機普及到了一定程度後,更是如此)。因此,高新技術及新的產業革命,使計算機工程、微電子及通訊工程、生物遺傳工程等技術推動社會的快速變化與發展,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物競天擇。這的確對教育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麵對新技術革命和新的生產方式變革的挑戰,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專業教師或德育工作者)都應該有心理和思想上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準備。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警示我們,了解和掌握科技動態,研究和預測可能發生的社會、文化觀念動向,在動態多變的社會中尋找教育提前量,以避免教育的盲人與瞎馬問題,已經現實地擺在了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麵前。適應形勢,轉變觀念,適時開展市場經濟下的各種新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形勢教育講座,使大學生學會在社會變革中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已成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需求和不容忽視的重要途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