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解析

案例一 北京建築大學:弘揚踐行焦裕祿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活動始終,做到深學、細照、篤行。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誌“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凡事探求就裏、“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麵前逞英雄”的奮鬥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一)案例描述

2011年,北京建築大學(時為“北京建築工程學院”)黨委製定了《中共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委員會關於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建院黨發[ 2011]76號),提出在廣大學生中開展學習踐行弘揚焦裕祿精神活動,號召廣大學生以焦裕祿同誌為榜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按照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文件精神,學校製定了《北京建築大學實施學生黨員先鋒工程工作方案》(建大黨發[ 2013] 55號)和《北京建築大學實施學生黨員先鋒工程2014年工作計劃》(建大黨發[ 2014] 23號),紮實推進學生黨員先鋒工程,充分發揮學生黨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學生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觀念,勇做學習踐行焦裕祿精神的模範,勇做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切實發揮學生黨員對於廣大學生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1)進行科學規劃,力促實現“兩個結合”。一是將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與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二是將抓好學生黨建工作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起來。政策和策略確定以後,幹部是決定的因素。為了讓黨員幹部對焦裕祿精神先學一步,學深一步,充分發揮組織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黨委分別於2013年暑期和2014年4月,先後兩次派組織工作幹部、學生工作幹部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黨員赴河南省蘭考縣進行實地考察調研,走訪了焦裕祿幹部學院、焦裕祿紀念園、蘭考縣東壩頭鄉,與當地幹部群眾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習、交流和座談。通過實地走訪和調研,幹部教師對焦裕祿同誌“執政為民的公仆情懷,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科學求實的工作態度”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對如何以學習踐行焦裕祿精神為契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將學習活動融入課堂教學主渠道。為了貫徹學校黨委工作部署,讓焦裕祿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中紮下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多次進行集體備課,召開工作研討會,認真學習十八大報告和習近平同誌係列重要講話精神,探討焦裕祿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係,研究將焦裕祿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學生頭腦”“讓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用”的方法和途徑。從2012年至今,在學生中進行了兩個輪次的焦裕祿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係)教育實踐活動。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章節中組織學生討論了“焦裕祿精神的強大正能量”;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其“五個一工程”的實踐學習中將何香久所著長篇小說《焦裕祿》列為必讀書目,要求學生通讀並撰寫讀書筆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讓學生辦一份關於焦裕祿精神的“曆史小報”;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組織師生討論會,共同回顧和緬懷1952年毛澤東同誌到蘭考縣東壩頭鄉視察黃河時的曆史片段。通過課程學習,廣大學生充分認識到核心價值觀之於他們成長成才的重要性,紛紛表示以“釘釘子”的精神和“扣扣子”的覺悟,學習焦裕祿“心裏裝著蘭考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高尚情操,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和良好的精神風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學校還組織了全國首支由大學生組成的“焦裕祿精神宣講團”,走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廣泛宣傳焦裕祿精神,焦裕祿的事跡在學生中廣為流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目前已經舉行主題宣講十餘次,該團還將走進北京印刷學院、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等兄弟高校舉行主題宣講會。

(3)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狠抓大學生社會實踐環節,號召學生在鮮活的社會實踐中加深對焦裕祿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促進行為養成。注重完善實踐教育教學體係,開發實踐課程,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打造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近年來,學校和焦裕祿紀念園等十多家單位簽訂了協議,成立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每年暑期組織學生分赴實踐基地參加主題鮮明、任務具體的社會實踐,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紅色“1+1”活動、誌願服務活動、勤工儉學活動和公益活動,推出一批理論和實踐相得益彰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品牌項目,學校連續10年被評為北京市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單位”。2013年開展的“紅色夢·泡桐情”為主題的焦裕祿精神調研與實踐活動獲得北京市高校紅色“1+1”活動二等獎;同時獲得“北京市優秀社會實踐成果獎”。測繪學院學生馬瑞在參加了2013年暑期“焦裕祿精神調研團”後,深有體會地說:“如果不是這次蘭考之行,焦裕祿精神對我的影響可能僅僅停留在書本的層麵上。來到了蘭考,親眼看到,親自體會到,才算是真正領會到焦裕祿精神。”研究生黨員楊炳偉在2014年“情係泡桐 助力蘭考”暑期社會實踐中,擔任三維激光掃描組長,他說:“能夠參加此次實踐活動我很開心,不僅能夠用專業技術服務蘭考老百姓,而且焦裕祿精神深入我的內心,在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提升了思想境界,我願意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

(4)注重完善日常教育體係。開發活動課程,促進學生行為養成。學校要求將焦裕祿精神的學習教育與學生的學風建設相結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號召以焦裕祿精神為標尺衡量學生的一言一行,規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各學院黨總支按照黨委的要求,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了“四個一”工程,即看一場《焦裕祿》電影,讀一篇《焦裕祿》的故事,聽一次《焦裕祿事跡》宣講會,幫助一名需要幫助的同學或做一次社會義工活動。同學們自覺將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得匯編成冊,以記錄他們青春的足跡,紀念他們對時代的承諾。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學校優秀學生的事跡也頻頻被主流媒體刊登。《中國青年報》以《孫拓:對誌願活動不厭其煩》《楊剛:用腳丈量中國地圖》《成語大會亞軍邢正:逆襲源自積累》為題,報道了北京建築大學優秀學生的事跡,在校內外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學校兩名優秀學生——衝在西藏抗洪搶險第一線的首批首都入藏大學生士兵馬寧和堅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獲得中國成語大會亞軍的邢正,作為宣講員參加由市委宣傳部、首都文明辦、市委講師團聯合開展的“最美北京人”百姓宣講巡講活動,走進社區、走進農村、走進企業、走進學校、走進機關,講述自己親力親為親聞的感人故事,廣泛傳播正能量。

(5)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學生黨員是學生群體中的優秀分子,他們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近年來,學校黨委注重以學生黨建工作引領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創新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為重點,以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為落腳點,健全體製機製,推動工作創新,不斷提高學生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學生黨支部與社會實踐基地開展“對接共建”活動。黨委鼓勵學生黨支部與社會的對接共建活動,在經費、場地、人員組織等方麵給予大力支持。目前,15個學生黨支部與社會、街道、企業、事業單位建立了共建關係。如測繪學院學生黨支部與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紀念園黨支部“結對子”,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將焦裕祿紀念館搬上網絡,打造了全國首個“3D焦裕祿紀念館”;文法學院學生黨支部與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街道辦事處黨支部“結對子”。支部之間定期交流學習體會,共同開展黨性實踐活動。2013年11月,學校聘請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董來柱老師做黨校的兼職教師,並為入黨積極分子上了題為“焦裕祿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指導意義”的黨課,有著300餘個座位的講堂座無虛席,許多學生表示,由來自焦裕祿故鄉的人講焦裕祿的事跡,聽後感覺更鮮活、更生動,受益頗深。同時,測繪學院學生黨支部赴河南蘭考縣與張莊村所在的鄉鎮——東壩頭鄉黨委開展合作共建活動,同學們在學習研討焦裕祿精神的同時,也為東壩頭鄉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加強前期規劃,申請城鎮規劃專項,在開展紅色旅遊的同時發展生態旅遊等,經過10天的實地測量和民生調研,獲取了20多萬平方米的測量數據,同時首個全國《關於東壩頭鄉“紅黃綠”三色旅遊規劃調研報告》已經形成,未來的東壩頭鄉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會變得越來越美麗。一方麵,“對接共建”活動使學生黨員通過黨支部活動接上了地氣,增進了對社會的了解;另一方麵,也以自己所學為共建單位貢獻才華和智慧,實現學業與思想雙豐收。

(二)案例典型特征與推廣價值

(1)注重全麵聚焦焦裕祿精神,使焦裕祿精神成為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人、引領人的一麵旗幟、一支火炬。本案例既有把焦裕祿精神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實踐活動的規劃,也有把焦裕祿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對學生耳濡目染的校園生活元素的規劃。

(2)充分發揮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上、在校園中、在實踐中、在為社會服務中親身體驗到焦裕祿精神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的巨大感召力和感染力。案例中的不少活動實際上是學生的自組織活動,在這些自組織活動中,他們對焦裕祿精神的感動體驗和積極弘揚是發自內心的,是他們自己而非他人,為內心的驅動力注入了昂揚向上的正能量。

(3)在弘揚焦裕祿精神方麵匯聚和搭建了諸多的載體和平台,使焦裕祿精神的呈現非常具體。比如,成立《泡桐花》編輯部,建立焦裕祿精神主題網站“焦桐網”,創作團隊歌曲《追夢人》,打造全國首個“3D焦裕祿紀念館”等,這些平台或載體建設為深化焦裕祿精神傳播,為使焦裕祿精神的倡導和弘揚不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可持續發展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討論與建議

北京建築大學的案例是培育和踐行二者結合得較好的案例,既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又帶著這個意識去踐行為人民服務。這個案例也可謂典型的嫁接型或引進型案例,北京建築大學本身與焦裕祿、蘭考縣沒有任何直接的關聯,是其為了實現有效的價值觀育人效果,把這個資源引進來的、嫁接過來的。這一點對於一些先進精神資源比較缺乏的學校會是一個有益的借鑒,學校本身沒有這個資源,怎麽辦?去找一個內涵豐富的先進精神的富礦,把它引進或嫁接到學校中來,以實現預期的教育效果。這裏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怎樣培植好這個引進來的資源,不是引進來就完事了,而是要它能有一個良好的生長,引進來,紮下根。

(1)要更加注重完善製度,把焦裕祿精神融入大學生日常行為養成,形成行動自覺,這是今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期課題,需要學校、學工部、團委、二級學院共同努力,形成“四級聯動”機製。要把焦裕祿精神的“五個方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麵”完美融合,推動二者向縱深發展、橫向輻射。要加強“學生黨員先鋒工程”載體建設,不斷豐富載體的內容,需要學校黨委、二級黨委、黨支部加強學生黨員管理,凝練總結,打造品牌,提升學生黨員形象和品牌影響力。

(2)要切實深化實踐育人,要依托社會實踐基地,提高基地的輻射力,加強與校外黨支部的對接,開展共建活動,讓學生黨員、學生幹部在實踐中把思想吃透,轉化為執行力。學習焦裕祿精神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應當形成分層次、針對性、由少到多、由點到麵的格局,即校黨委、學院黨委、黨支部書記、思想政治教師統一思想,達成共識,營造氛圍,然後帶動學生黨員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學生黨員帶動周圍的同學參與其中。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正能量,消除消極力量,充分發揮黨員先進模範作用,持續開展學風建設活動,營造“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學習氛圍。充分利用現有實踐平台,不斷開展校內外支部對接工作,拓寬實踐途徑,創新載體,通過公益活動,不斷整合資源,形成資源利用最大化,針對性服務於有需要的群體。

案例二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深入推動勞模精神教育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可以說是新中國勞動模範的搖籃。建校50多年來,共培養(或就讀,或深造)全國勞模30餘位,省(部)級勞模100餘位,他們湧現於新中國發展的各個時期,成為時代的領跑者。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丁杏清、孟德和、楊泗涇、趙定玉、王佩洲等一批傑出人才脫穎而出;80年代,湧現了一批以包起帆、秦寶興為代表的優秀發明家;90年代,又培養出了李斌、唐建平等著名勞模。在全國首屆道德模範評選中,被譽為“永不停步的發明家”的包起帆校友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在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藍領英雄”李斌校友榮獲了“全國敬業奉獻模範”榮譽稱號;2009年,包起帆、李斌校友同時當選“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範”,包起帆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他們是領航時代的風帆,也是學校的榮耀與標杆。

(一)案例描述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校園內,勞模風采閃耀,勞模精神閃亮,校友們的優秀事跡被廣為傳頌,校友們的傑出成績和敬業精神成為師生工作、學習的動力,創新的源泉,“愛崗敬業、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學習知識、崇尚技術、注重實踐、手腦並用”的氛圍日漸形成並日益濃鬱。

為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教育部《關於組織勞模進校園的通知》(教思政廳函[2010] 17號)精神,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在認真分析學校勞模文化傳統和勞模校友資源情況、深

入研究勞模精神與職業信用及勞模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係的基礎上,明確了勞模精神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方向,把以勞模精神和職業信用為內涵的成才教育融匯、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落實於教學環節,形成涵蓋課堂教學、課外講座、實踐活動的教育體係。

(1)招收勞模學生,舉辦“機電一體化”勞模班。在市總工會、市教委關心支持下,學校黨政領導對勞模班高度重視,與航天局聯係,為勞模班招生牽線搭橋。有長期活躍在生產工作第一線,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以唐建平為代表的一批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焊接技術能手、裝配技能名師、精密測量專業主任檢驗師、榮獲“載人航天傑出貢獻獎”的副主任工藝師、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等一批生產骨幹、技術能手參加了國家統一入學考試,最終,共有11人進入了勞模班學習;其中,特級技師7名,工程師2名,技師2名。新時期勞模班的辦學及教學改革的探索具有積極的意義,為校企合作及服務第一線生產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正如全國勞模唐建平學員在畢業感言中說道:“這種教學非常適合我們企業的一線技術工人”,這是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辦學與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的肯定。繼勞模班之後,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又和上汽集團、海立集團進行了校企合作,為企業的一線技術工人開設了學曆教育班,並送教到企業,送教到生產第一線。目前,兩家企業已有4個班共196名技術工人參加了學習,其中就有全國勞模徐小平等。學院將勞模班辦學過程中積累的辦學經驗,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應用到了新班級。使培養方案更加貼近企業,課程內容更有針對性,並進一步探索學校的教師和企業的工程師共同對學員進行培養的模式。

(2)把勞模精神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在高校,發揮勞模精神離不開勞模精神教育進課堂。學校在對勞模精神的理論研究、勞模訪談的基礎上,編寫校本課程教材。教材體係采用專題形式,圍繞勞模文化的曆史傳承與時代流變、勞模精神的核心價值與時代特征、勞模的成長曆程與道德模範的優秀事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等主題展開,努力實現教材內容與課程體係的相互融合,將勞模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過程。按照2學分課時要求,以公選課的形式,在全體學生中開設勞模精神與職業信用校本課程,讓生動的勞模故事進課堂,用偉大的勞模精神塑造青年學子。在思政課相關章節中滲透勞模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強化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等核心價值觀教育。

(3)打造勞模文化育人品牌。為充分發揮勞模精神育人功能,學校還推動建立“勞模工作室”(李斌、包起帆等工作室),組建勞模導師團(人生導師、學習導師和職業導師),開設“勞模大講堂”,成立“勞模校友講師團”。打造勞模文化育人品牌,發揮勞模示範引領和輻射效應,在第二課堂中宣講勞模精神,讓著名勞模走近學生,用高尚的勞模品質感召青年學子,打造良好的勞模精神育人氛圍,使學生自然生發出強烈的榮譽感、 自豪感和使命感。受聘擔任學校講師團成員的包起帆、李斌等勞模校友,不定期地對師生進行“人生導航”,與師生分享人生經曆和感悟;也為學生開設提高專業技能的講座,傳授發明創造實踐經驗。例如,包起帆校友開設講座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李斌校友回母校宣講十七大精神,李鋒校友受聘擔任機電工程學院兼職教授,等等,勞模校友以切身體會和真知灼見引導和不斷激勵莘莘學子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提高能力。勞模校友們紮根一線,不怕苦,不怕累,愛崗敬業、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不計得失、艱苦奮鬥、 自強不息的精神感染著每一個大學生。

(4)組織學生到勞模所在企業實習,體驗勞模精神。學校結合工科見長的學科專業特點,組織大學生到勞模校友包起帆、李斌、唐建平校友所在的企業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航天局八所實習實踐和參觀學習,了解當前製造業的工作現狀,通過對勞模校友的工作訪談,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感受勞動的魅力和價值,通過勞模群體的親身經曆和榜樣作用,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操守。積極開展“學生黨員與勞模校友‘結對子’”係列活動。學生黨員分別與20餘位勞模校友順利結對,通過實地走訪、書信交流、動手製作還原勞模校友作品、組織生活共話勞模精神、主題班會結合勞模精神學習開展自我教育等多種形式,使勞模精神薪火相傳,發揚光大。通過多形式的勞模精神宣傳教育,喚起學生追求知識、實現理想的熱望;通過勞模文化的熏陶,不斷激發學子愛校之情、興校之誌、榮校之行。

(5)營造勞模精神教育的氛圍和環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切實形成影響並達到效果,為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在當代大學生中有效傳播,需要與學生所處的校園文化生活結合起來。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調融合大學精神,深入挖掘曆史積澱、提煉大學精神與文化底蘊。將勞模精神更深刻地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品牌形象,突顯和強化含有大學精神的文化符號,建立有強烈勞模文化印記的“一麵牆”“一抓鬥”“一個館”“三座橋”。“一麵牆”,建立勞模校友展示牆,將76位全國勞模和省市勞模,以圖文形式在教學長廊集中展示,展現勞模風采,弘揚學以致用、不畏艱辛、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勞模精神。“一抓鬥”,抓鬥是全國發明大王包起帆的發明物,包起帆據此被稱為“抓鬥大王”,在校園內,矗立上海起帆科技有限公司向學校捐贈的紅色“起帆抓鬥”。“起帆抓鬥”作為校園醒目而重要的文化符號,象征著傑出勞模校友和工人技術人員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一個館”,改建、擴建校史陳列館,將勞模事跡與風采作為學校彰顯辦學理念和特色中的重要篇章,精彩、完整地呈現於擴建後的校史陳列館,成為弘揚學校精神和辦學理念的重要窗口。“三座橋”,以著名校友之名命名校園路橋之名,如以優秀校友包起帆、孟德和、李斌名字命名的三座橋名:“起帆橋”“竑德橋”“文武橋”。“起帆橋”,寓學校樹立著名校友包起帆為學習楷模,在更高起點上,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之精神,競渡遠航,再創輝煌。“竑德橋”,寓學校樹立著名校友孟德和為學習楷模,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培養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文武橋”,寓學校樹立著名校友李斌為學習楷模,以知識型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為培養目標,追求文武兼備,德技雙馨。

這些被賦予豐富內涵的物質標識是勞模精神的獨特載體,激發著師生員工的凝聚力、 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一種散發著迷人魅力的文化符號,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優化了育人環境,增強了廣大師生對勞模文化的認同感,為開展勞模精神傳承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帶來了豐富的教育情境和生動的教育素材。

(二)案例典型特征與推廣價值

(1)充分發揮勞模精神的示範和引領作用。偉大時代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撐,偉大事業需要榜樣力量的引領。勞動模範是群眾推選出來的身邊榜樣,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集中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道德追求,集中反映了社會進步的時代精神。一個典型就是一麵旗幟,一個模範就是一座豐碑,他們是推進核心價值觀教育最有說服力、最有影響力的鮮活教材。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活動,使他們的先進事跡廣泛傳播、讓他們的崇高精神廣為弘揚,進而轉化成為全校學生道德建設的共同財富和形成良好文明風尚的自覺行動。

(2)積極創新勞模精神教育的方法和路徑。勞模是活著的人,精神是活的精神。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讓勞模出場,出現在育人現場,特別是出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現場,現身說法,給人以激勵和鼓舞。本案例的最大特點是互動性,這也是與勞模精神是活人精神相對應和相契合的。首先,是讓勞模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學生頭腦,以感性的勞模精神對學生思想進行化育。其次,是讓學生走向勞模,組織學生到勞模所在企業實習,實地現場地體驗勞模工作和生活,感受勞模精神。最後,就是更為直觀的互動——學生和勞模結對子,在和勞模交流的過程中接受勞模精神的感染和教育。

(3)充分體現學校育人特色,緊密結合人才培養實際。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建校50多年來,共培養(或就讀,或深造)全國勞模30餘位,省(部)級勞模100餘位,這樣的學校是不多見的,勞模文化已經形成了其學校精神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撐。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典型經驗可以看做就地取材的資源便利型案例,是發揮校本優勢型案例。借鑒者可以依據自己的校本特色進行細致篩選,選好、選準所要開發的點,在這個點上挖深井,開掘出體現先進精神的範例。

(三)討論與建議

和諧校園建設,先進文化打造,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而勞模身上所凝聚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偉大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激勵人們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題中應有之義。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以勞模精神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圍繞深化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突顯了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但是,本案例在探索實施的過程中還有一些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1)要堅持聯係廣大師生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實際。真正使模範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入耳、入腦、入心。要把宣傳道德模範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通過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上開設專題、專欄、專版,采用新聞報道、言論評論、公益廣告、專家點評、群眾討論等形式,宣傳道德模範的感人事跡,宣傳他們身上體現出的高尚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操。

(2)要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專業、不同學段學生的接受習慣和心理特點。突出受眾視角,運用鮮活語言,使教育形式豐富多彩,教學內容親切感人,在教育方向中體現正確導向,在互動交流中啟發引導學生,在貼近學生、服務學生中打造特色品牌。

(3)要以勞動模範為原型,積極發揮文學藝術作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獨特作用,通過多樣化的題材體裁、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多側麵、立體式地刻畫勞動模範,深刻揭示他們的精神世界,生動展現他們的人格魅力,以豐滿、親切、生動的藝術形象打動學生,把勞動模範的崇高精神境界、健康人生追求傳遞給學生。

(4)要廣泛開展基層活動。通過開展巡講、“道德講堂”、座談研討、黨、團日活動、道德評議會等活動,引導學生對照勞動模範開展評議,見賢思齊、奮發向上,在全體學生中形成學習宣傳道德模範的濃厚氛圍。

(5)要著力深化理論研究。要結合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隊伍開展勞模文化的研究,凝練研究方向,實現“勞模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論與實踐、曆史與邏輯相合,厘清學科定位。要加強理論內涵研究、教育模式研究及實施路徑研究,促進大學生對勞模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

案例三 廈門大學:深挖“四種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廈門大學在建校、創學的近百年曆程中,湧現出陳嘉庚先生的愛國精神,羅揚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戰時期廈門大學內遷閩西艱苦辦學的自強精神,以王亞南校長、陳景潤教授為代表的科學精神。該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廈門大學“四種精神”相融合,通過藝術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與升華,真正從行動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案例描述

(1)唱響中國經典,凝聚中國精神。廈門大學改編和再創作《長征組歌》這一經典曲目,融合了朗誦、交響樂等藝術手段,特別在朗誦詞的創作上進行了新的嚐試,使《長征組歌》更具曆史感和時代內涵,充滿向上的力量,讓老歌重放異彩。改編創作《黃河大合唱》,展示了從黃河文化的起源到中華民族不屈奮鬥抵禦外侮再到強盛中華走向複興的波瀾壯闊的輝煌曆史,層次分明的演唱形式和性格鮮明的音樂形象讓每位聽眾從歌聲中重溫曆史,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如同黃河一般的血性和英雄氣概,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黃河大合唱》在校內演出時得到了熱烈的反響,2014年6月中下旬應邀赴東南亞交流演出。

(2)推廣原創戲劇,傳承中國夢想。為了讓青年師生近距離感受南強先賢自強大愛的精神世界,廈門大學秉承“校史育人”的理念,從校史中挖掘出以陳嘉庚為代表的先賢事跡,創作師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戲劇、曆史文化晚會,生動還原先賢偉人的成長軌跡,帶領師生穿越曆史時空、感受體驗廈大人追逐教育救國強國夢想的光輝曆程,繼往開來傳承先賢們愛國愛校、 自強奮鬥的南強風範。至今已創作排演了大型敘事體話劇《陳嘉庚》、曆史文化文藝晚會《南強頌》等作品,而以傑出校友陳景潤為素材創作的話劇《哥德巴赫猜想》塑造了科學界民族英雄的崇高形象,淋漓盡致地闡揚廈門大學曆史文化、精神底蘊,讓青年學生近距離感受大師成長的心路曆程,展示共和國脊梁的光輝業績,引導廣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宏偉事業中來。

(3)創新課程體係,將四種精神融入教育教學。目前,廈門大學已將《長征組歌》《黃河大合唱》《陳嘉庚》《哥德巴赫猜想》《南強頌》等校園文化建設精品納入學校新生入學教育的保留項目和文化藝術實踐課程。新生經由這些音樂、話劇表演,更直觀、更主動也更有成效地接受入學教育;而參與排練、演出的學生則因此獲得全校性選修課程學分,並在參與當中得到素質鍛煉、主動接受了校園曆史文化教育,一舉多得。

(4)擴大輻射範圍,推動四種精神走出校園。加強宣傳力度,讓廈大文化、廈大精神輻射到廈門市、福建省乃至全國,走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井岡山大學等兄弟高校,走入東南亞華僑華人之家。2013年5月,

廈門大學在馬來西亞舉辦“從《長征組歌》談合唱藝術與現代意義”的座談會,為在國門之外激情唱響《長征組歌》拉開了帷幕。此後,《長征組歌》《黃河大合唱》多次登上東南亞舞台,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巡演。外媒盛讚《長征組歌》為“曆史的長征、藝術的組歌”,“將人類史上感天動地的一段曆史通過高雅藝術還原了它的生命本源”。中國教育新聞網評價《長征組歌》唱響“中國經典,凝聚中國精神,感悟紅色經典,重溫曆史記憶”。網易新聞評價《黃河大合唱》:“參加演出的近200名廈大師生,用激情演奏了一曲共築中國夢、建設美麗廈門的精彩篇章。”

(二)案例典型特征與推廣價值

本案例一是堅持改革創新,改編中國經典音樂作品,賦予經典全新時代內涵,凝聚中國精神;二是堅持學校特色,創作排演校史戲劇,帶領師生穿越時空對話陳嘉庚、王亞南、陳景潤等南強先賢,注重名人效應;三是堅持文化育人,不僅通過校園文化產品、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更立足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創造型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打造校園文化建設精品過程中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1)發揮大學生主動性和參與性。廈門大學把音樂、話劇、晚會等的藝術表現形式引進思政課堂,鼓勵、推動和要求學生參與到節目的編排和表演當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後,對於這些“藝術課堂”加深了了解並更加有興趣、有想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既有利於學生藝術修養的提高,又有利於學生思辨、表達和交流能力的培養。

(2)創新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廈門大學挖掘曆史文化資源,通過音樂、話劇、晚會等形式賦予思政教育新的靈魂,使其生動化、藝術化、具象化,讓思政教育從內容到教學形式都發生根本性變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習氣氛。觀看演出是學生最直觀、最易於接受的教育形式,能夠極大地感染和鼓舞學生。

(3)提升大學生審美情趣與藝術修養。高雅深厚的藝術修養和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要靠先進的文化去引導,要靠優秀的藝術作品去熏陶。廈門大學紮根校史校情,深挖曆史文化資源,選擇了《長征組歌》《黃河大合唱》《南強頌》等藝術作品作為思政教育和藝術教育的契合點,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引導他們向真、向善、向美,展示青年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和青春風采。

(三)討論與建議

廈門大學在挖掘曆史文化資源,重視利用文化藝術形式開展思政教育方麵,取得較好成效,但是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例如,如何擴大師生參與的力度,保障師生參與文藝編排、演出的積極性、主動性;如何加強宣傳,營造氛圍,提高文藝節目的知名度、接受度;如何對曆史文化資源進行包裝創新,何時何地推出節目的展演等問題需要解決。建議深入分析、認真研討,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1)要更加注重建立長效機製。學校現行的管理體製中沒有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結合的製度安排,多頭管理的狀態仍然存在,間歇性、隨意性的現象也普遍存在。組歌、合唱、話劇抑或是晚會,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形成長效機製,規範化、製度化地開展。

(2)要更加注重拓展宣傳平台。要充分利用主流媒體作為傳播平台,如主題網站、校園廣播、校園電視等,不僅要加強對節目的宣傳活動力度,還要對它的製作和策劃方式仔細認真把握。同時,應發展新型媒體的強勢傳播,如易班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利用新興媒體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

(3)要更加注重深化理論研究。借助藝術手段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思政教育工作,在理論上的探索與創新需要深入。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兩大理論體係要有機融合起來,不能簡單疊加,要弄清教學手段和藝術手段的作用機理,使兩者結合之後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

案例四 溫州醫科大學:“血液銀行”讓誌願精神成為文明新風尚

溫州醫科大學創新核心價值觀教育形式與載體,探索建立了“血液銀行”,形成了人人參與獻血、人人肩負責任的良好氛圍,培養了醫學生“仁者大愛、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操,醫學生誌願者進一步樹立了“大醫精誠”“厚德仁愛”的精神,進一步認識了自己所學專業的價值,強化了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使命,形成了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的價值取向。

(一)案例描述

溫州醫科大學“杏林誌願者服務社”是學校最具號召力、成員最多的誌願服務組織。2012年,杏林誌願者服務社發起成立浙江省首家“血液銀行”,為誌願獻血者建立人人儲備、人人可用的血液資源庫,並搭建一個動態血液供求信息的對接平台,保障緊急情況下的醫療用血。

(1)宣傳推廣。組建“血液銀行”公益宣講團,由溫州市紅十字會、溫州市中心血站的技術骨幹,溫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醫生及優秀心理谘詢師、治療醫師,以及來自溫州市的優秀獻血代表組成,定期開展獻血知識講座,開展誌願獻血與自體輸血等知識宣講,讓社會公眾更詳細了解全血、成分血捐獻、骨髓捐獻條件與注意事項及無償獻血相關政策法規,消除不必要的恐懼心理。同時,利用“血液銀行”專題網站、微信平台、微博、熱線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和高校學子宣傳“血液銀行”的理念與知識,呼籲更多的人積極參與無償獻血。“血液銀行”通過宣傳推廣,形成了人人參與無償獻血的良好氛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搭建人人可參與的平台。至今共組織獻血知識100餘場,輻射近2萬名群眾,獻血宣傳已輻射3個省,25個市,發放相關資料3萬多份。

(2)招募管理。“血液銀行”堅持每年定期開展誌願者現場招募活動,讓更多的人認識“血液銀行”並加入其中。對新加入的誌願者開展專題培訓、宣誓入隊、授予愛心勳章等活動,讓新成員迅速融於團隊。此外,“血液銀行”每年組建暑期社會實踐隊伍,定期在浙江省各縣市開展活動,招募社會人士加入。至今,已聯合6家學校附屬醫院,在台州、瑞安、樂清等地,與當地血站合作設立“血液銀行”分行。為了更有效管理,學校建立了專門的無償獻血誌願者管理數據庫,將“血液銀行”的4703名誌願者,按照血型、獻血意願(全血、血小板、骨髓)對誌願者實行分類管理,並記錄每位誌願者的獻血時間、獻血量等數據,以更好應對突發用血需求。攜手溫州市獻血辦、溫州市獻血中心共組織進行13次大型獻血活動。

(3)需求對接。“血液銀行”每年在溫州市高教園區及溫州各縣區開展大型獻血活動,為緩解溫州地區醫療用血做出努力。目前,已經在校園內外開展13次大型獻血活動。其中,僅2013年,“血液銀行”發起的無償獻血活動獻血總量就占溫州市獻血總量的8. 73%。此外,社會公眾可以通過“血液銀行”專題網站、微信、微博、熱線,發布求助信息,經過審核後,再進一步向“血液銀行”誌願者發布,根據需求情況,有針對性地篩選符合條件的“血液銀行”誌願者,從而實現有效及時的對接。這種運行模式實現了獻血工作動態化、高效化,改變了傳統定點等待獻血者的被動模式,提高了血液使用率。至今,“血液銀行”已完成6次緊急獻血活動,4次緊急血小板捐獻活動,為患者送去希望。

(4)人文關懷。“血液銀行”注重對誌願者的人文關懷,攜手溫州市獻血辦公室,定期組織參觀血站活動,使獻血誌願者了解血液采集處理工序。同時,定期向誌願者發送生日祝福、慰問短信,定期追蹤回訪獻血者的身體健康狀況,通過團體活動等給予誌願者溫馨的人文關懷。利用信息反饋平台,向誌願者發送其血液檢查結果,第一時間發送血液的使用去向,以此加強血液使用的透明化,提高誌願者二次獻血的意願。此外,“血液銀行”還定期聯絡相關獻血誌願者,邀請他們參加“新老交流,溝通共進”獻血誌願者服務交流會,為新老誌願服務工作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進一步凝聚團隊力量。

(5)凝練成果。為進一步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在積極開展“血液銀行”主題活動外,項目負責師生還對項目開展理論研究,一批課題獲得立項,如“無償獻血製度的現狀分析和長效機製構建”獲得2013年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論研究規劃課題立項,“造血幹細胞捐獻誌願者征召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基於浙江省6個城市的調查”獲得2013年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立項,“基於公益醫療救助誌願行為的大學生慈善教育新模式研究”獲得2014年溫州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立項。同時,一批有關無償獻血、醫德教育等學術論文在《中華醫學教育雜誌》《中國醫學倫理學》等雜誌上發表。

(二)案例典型特征與推廣價值

經過多年的探索,“血液銀行”取得了切實成效,體現了鮮明特征。

(1)學校主導。作為醫學院校,溫州醫科大學重視醫學生的醫德教育,積極搭建有效的教育平台。“血液銀行”正是在學校主導下的德育品牌項目,在經費保障、項目立項、整體設計等方麵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與指導。

(2)校院聯動。學校對項目進行頂層設計,溫州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負責具體指導,杏林誌願者服務社實施開展。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校和學院相輔相成,形成良性聯動,共同培育項目。

(3)媒體助推。“血液銀行”與溫州網建立合作關係,借助新聞媒介,在品牌建設、活動宜傳、信息平台共建方麵給予支持保障,並進一步在社會形成輿論引導,推動項目運作社會化。

(4)社會參與。在運行過程中,與學校20所附屬醫院、溫州市5所高校、溫州8個社區、3個社會實踐基地達成合作,在專業支撐、師資力量、活動場所方麵給予支持,開展“血液銀行”分行建設、活動推廣與誌願者招募,將“血液銀行”理念和精神融入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5)政府支持。溫州市衛生局、溫州市獻血辦、溫州市中心血站等機構在項目運行過程中,給予政策支持、資金資助,合力共建“血液銀行”項目,保障項目的可行性運作和有效性開展。溫州醫科大學的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誌願精神,非常具有推廣價值。

(6)植根需求,注重體驗,創新醫德教育模式。溫州醫科大學創新醫德教育新模式,改變了傳統醫德教育方法單一、力度不夠、環境氛圍欠佳、相互脫節、合力難成等問題。項目植根於學生個體主體需求,尊重和理解學生,按照學生的成長特點,通過實踐體驗把道德涵養內化為學生的自我約束,外化為學生的行為。在案例中,醫學生從入校開始到離校,分階段、分項目,親身體驗、參與到“血液銀行”各類實踐活動當中,完成自己“參與者—組織者—推廣者”身份的蛻變,通過一係列體驗式的活動實踐,醫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己所學專業的價值,強化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使命,形成了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價值取向。

(7)整合資源,公益創業,創新可持續發展模式。“血液銀行”通過整合政府、高校、醫院、媒體力量,形成四維一體的合力模式,努力讓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關注、推廣無償獻血,吸引合作單位及更多企業關注無償獻血公益組織的需求,讓有需要的人得到切實可靠的幫助。在2014年3月,“血液銀行”正式在溫州市民政局注冊為民間非營利組織,成為溫州地區首個由學生擔任法人的專門從事無償獻血宣傳、推廣的公益機構,使“血液銀行”運行進一步規範化、有序化、長期化。在運行過程中,項目以學校專業活動經費為基礎,以主題活動義賣為支點,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拓展,與企業公益項目合作,形成點線麵結合的“公益創業”商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項目可持續發展。

(8)由點及麵,輻射社會,創新“血液銀行”推廣模式。“血液銀行”以溫州醫科大學為立足點,通過建立分行的方式,向周邊高校、地方輻射,形成了“醫學生—大學生—社會群體”的項目推廣模式。成立以來,“血液銀行”在溫州各高校成立分行試行點,在台州、瑞安與樂清等當地血站設立6家分行。同時,依托宣講團走出校園,利用20餘個見實習點醫院、暑期社會實踐基地等開展無償獻血知識宣講,在浙江、吉林、雲南3個省,25個市,發放相關資料3萬多份,輻射近2萬名群眾。

(三)討論與建議

以“血液銀行”作為核心價值觀踐行的載體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仍未形成完整的體係,有待進一步加強研究與探索。實踐活動設計覆蓋全體學生,但參與人數難以穩定有效保證,如由於假期與畢業等一係列原因,誌願者所在地容易發生改變,不利於管理,對此還缺乏有效的機製。推進無償獻血工作作為社會的係統工程,需要高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共同推進,對於三者的合力機製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1)活動設計要把社會需求與學生成長需求結合起來。在活動設計上需要從社會需求出發,符合醫學生成長需要,結合專業培養要求,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與深度,這樣才可以保證活動的生命力,讓越來越多的醫學生在其中參與,自覺成為奉獻與博愛的傳播者、實踐者、引領者,一方麵形成了“互幫互助、服務他人”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麵又解決當前社會麵臨的臨床用血供血矛盾等現實問題。

(2)活動開展要做到廣泛覆蓋,集合眾力。以無償獻血作為切入點,以微公益的形式發起,形成人人可覆蓋、人人可參與的模式。進一步呼籲有更多的學生和社會人士願意主動加入,保障活動的長效性。此外,項目要易複製、可推廣,在高校範圍內實現快速覆蓋,使學生受益麵快速有效輻射。

(3)活動實施要做到虛實結合,真正體現育人實效。作為一項麵向社會問題的活動,單純實踐性活動對於改變社會無償獻血工作的現狀是有局限性的,要做到虛實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主題活動之餘,進一步開展有針對性的調研與訪談,發現社會實際運作的瓶頸,進一步與政府、公益組織、醫院、媒體、高校有效聯動,建立科學的、切實可行的機製化解當前的實際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