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群眾路線,加強黨風建設

周元俠

內容提要: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建立至今已經九十周年。在這九十年裏,中國共產黨不僅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而且領導全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邁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生活。可以說,堅持群眾路線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取得輝煌成就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九十年的奮鬥史,就是團結、領導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曆史。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早期共產黨在革命鬥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曆任黨中央領導人結合不同的時代特征也在不斷深化和發展群眾路線。然而,隨著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共產黨執政的權力越來越強大,黨內難免出現了脫離群眾路線的個別現象。在新時期,要想繼續鞏固執政黨的地位,共產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本文主要從群眾路線的形成、發展以及黨在新時期如何堅持群眾路線三個方麵展開論述。

關鍵詞:群眾路線;黨風;作風建設

從1921年到2011年,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九十年的風風雨雨。從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也已經度過了六十二個年頭。回顧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的曆史,總結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曆史經驗,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事業成功的關鍵。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鬥爭實踐中總結形成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以毛澤東為首的早期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提出了群眾路線。共產黨通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民群眾,在物質條件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從此由一個少數派政黨成長為新中國的執政黨。新中國最初不過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爛攤子,執政的共產黨繼續堅持群眾路線,團結廣大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帶領全國人民搞社會主義建設,漸漸擺脫了積貧積弱的舊麵貌,建立起蓬勃發展的新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增強了中國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建黨九十年的曆史證明,“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

然而,隨著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黨內出現了一些居功自傲的黨員幹部,儼然把自己看成高於普通群眾的特權階層,以權謀私、貪汙受賄、甚至用強權壓製群眾,直接導致執政黨的威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嚴重危害著黨群關係,甚至危及到黨的執政地位的穩固。這種不正之風如果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後果將不堪設想。況且,目前國際社會風雲變幻、政治形勢複雜,中國共產黨隻有堅持群眾路線,緊密聯係廣大人民群眾,才能戰勝黨內外、國內外的諸多困難,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因此,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保持執政穩固的關鍵所在。本文將從群眾路線的形成、群眾路線的發展,以及在新時期條件下,黨為什麽要堅持群眾路線、如何堅持群眾路線等三個方麵進行闡述。

一、群眾路線的形成

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思想的運用和發展。“群眾路線”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要追溯到1929年,周恩來在《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論述紅軍和群眾的關係時,第一次使用“群眾路線”的概念。周恩來指出,籌款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幹”,後來共產黨在工作中更進一步闡發了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1934年,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出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觀點。1943年,毛澤東在為黨中央起草《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時,第一次係統地概括了群眾路線,即“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係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係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是基本的領導方法。”在這裏,毛澤東提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共產黨的基本領導方法,這在後來成為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這一領導方法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辯證法和曆史唯物論的有機結合,也是對認識和實踐辯證關係的運用和發展。可以說,毛澤東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中第一次從哲學的高度對群眾路線做了理論概括。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黨的群眾路線得到更加全麵、係統的闡發,並且被寫入黨章。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所謂密切聯係群眾的作風,是指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幹部要和黨內外的群眾結合在一起,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一切為了群眾,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在毛澤東看來,密切聯係群眾是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誌。在“七大”上,劉少奇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其內容包括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兩個方麵。劉少奇說:“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群眾觀點,就是人們群眾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眾觀點。我們同誌有了這些觀點,有了堅固的明確的這些群眾觀點,才能有明確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才能實行正確的領導。”所謂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七大”修改後的黨章中,特別強調群眾路線,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確定為具有約束力的法規,要求所有共產黨員認真執行。

1956年,鄧小平在中共“八大”上做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進一步闡發了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明確把群眾觀點作為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內容。正是在“八大”上,黨的群眾路線明確了基本涵義,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所謂“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其中“一切為了群眾”講的是目的,即為什麽要這樣做;“一切依靠群眾”講的是手段,即如何去做、采取什麽方式去做。“一切為了群眾”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一切依靠群眾”要求共產黨在工作過程中不僅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還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指共產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創造性運用。從認識論上看,“從群眾中來,到群

眾中去”的過程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是將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群眾路線的工作路線有機結合的過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求共產黨員虛心到人民群眾中去學習、調查、研究。做到“從群眾中來”,隻是完成了領導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從群眾中來”的意見歸納形成具體的方針、政策,再運用到群眾中去,號召群眾實施、轉化成為群眾自覺的行動。這樣才是共產黨正確的領導方法。

毛澤東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非常重視群眾路線。在他看來,“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別,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就好辦。”毛澤東認為,共產黨員都是為謀求人民幸福而奮鬥終身的人,他說,“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隻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他們生根於人民之中,他們是人民的兒子,又是人民的教師,他們每時每刻地總是警戒著不要脫離群眾,他們不論遇著何事,總是以群眾的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因此他們就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這就是他們的事業必然獲得勝利的根據。”毛澤東直言黨群關係事關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製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製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基於毛澤東對群眾路線的重視和貢獻,在《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把群眾路線規定為毛澤東思想的“三大基本方麵之一”。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思想方法,始終貫穿於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之中,所以群眾路線被公認為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繼毛澤東之後,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中央領導人對群眾路線做了時代性發展。

二、群眾路線在共產黨執政過程中的深化和發展

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但不同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都要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中國化的發展。建黨九十周年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主要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在這些指導思想中,後者對前者的思想都有繼承和發展。就拿毛澤東提出的群眾路線來說,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都貫徹並發展了群眾路線。

鄧小平非常重視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他認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員、黨的幹部和黨的組織,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會失敗,最終被人民拋棄。全黨同誌,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經常記住這一點,經常用這個標準檢查自己的一切言行。”由此出發,鄧小平認為黨必須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利益標準作為衡量黨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針對當時有關改革開放性質的爭論,指出:“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於”從此成為黨和人民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以鄧小平為代表的共產黨從全國人民利益出發,果斷做出了改革開放的英明決策,從此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以江澤民為首的黨中央國家領導人把處理黨群關係提高到講政治的高度。他說,“政治問題主要是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我們講政治,離不開人民群眾。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是我們最大最重要的政治”。因此,“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這是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則。”江澤民在200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新理念。他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不僅如此,江澤民還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謂“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指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江澤民指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本質在執政為民。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斷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通過貫徹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就有了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還指出,黨最大的優勢是密切聯係群眾,黨執政後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

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在2003年針對新形勢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即是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主要回答和解決“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由誰分享”的基本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以人為本”就是黨的群眾路線在發展問題上的能動反映和集中體現,這要求共產黨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出發,胡錦濤強調:“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對於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始終是最緊要的。……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隻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要想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執政黨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非常看重民生問題,這體現出“利為民所謀”的主旨。

回顧建黨九十周年的曆史,中國共產黨從提出群眾路線之日起,從來沒有忽視過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作用,黨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那麽,在中國共產黨建立九十年、執政六十二年之後,在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如日中天之時,是否有必

要繼續堅持群眾路線?如何堅持?

三、新時期,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加強作風建設

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正在進入新時期,就在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在黨員幹部隊伍內部,出現了一些嚴重脫離群眾的現象。不少領導幹部的群眾觀點冷漠,顛倒“國家主人”和“人民公仆”的關係,遇事先考慮個人私利、部門利益、小圈子利益,不能真正關心群眾疾苦,對群眾的安危冷暖漠不關心。在解決群眾問題時,不深入實際,不調查研究,辦事喜歡從主觀意誌出發,工作作風浮躁,方法簡單粗暴,習慣於發號施令,熱衷於搞政績工程。在一些領導幹部的為政作風上,不乏有濫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汙腐化、行賄受賄的現象。諸如此類的黨風問題,可以歸結為一點,即有些共產黨員幹部正在離人民群眾漸行漸遠,在很多身居高位的領導幹部心目中,黨和人民隻是統治和被統治的對立階層。這種嚴重脫離群眾的現狀已經被某些官員明確表達出來,比如鄭州市規劃局副局長逯軍曾質問記者“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其潛台詞已經明確將黨和老百姓劃清界限。實際上,黨內絕非隻存在一個逯軍,很多共產黨官員隨口之言也體現出與“逯軍”相似的邏輯。比如,某位官員質問農村問題研究專家於建嶸:“如果沒有我們這些縣委書記這樣幹(注:指強拆),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吃什麽”,顯示出共產黨官員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的自信和囂張;某位村支書則直言不諱道:“我不貪汙,當官幹啥”,愈加顯示出以權謀私“合法”“合理”的幹部思維模式。除某些政府官員直言不諱外,整個社會的官本位思維也在強化黨群關係的矛盾,於是執法隊伍中出現了“我隻為領導服務,你們算個啥”的交警,又出現了開車撞人後揚言“我爸是李剛”的“官二代”。許多事實表明,在現代中國社會儼然形成了一個共產黨幹部的特權階層:他們身居要職,手握大權,於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可以超越於法律、製度之外,可以超越於群眾的質疑和監督之外。在這些黨員、幹部、執政群體心目中,黨和群眾早已不是魚水之情,而是對立、甚至於敵視的關係。

古今中外的曆史事實證明,執政者一旦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後果是嚴重的,曆史上的帝王興衰不必多說,二十年前的蘇共亡黨、蘇聯解體便是活生生的前車之鑒。李慎明在《居安思危——蘇共亡黨的曆史教訓》一書中已經指出,蘇聯亡黨和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所謂的“斯大林模式”,其根本原因在於蘇共本身的蛻化變質。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執政黨在取得一些成就之後,驕傲自滿、不求上進,逐步蛻化。再加上西方資本主義的大力宣傳,造成人民的意識形態防線的徹底崩潰,終於導致蘇聯共產黨失去民心。當葉利欽在裝甲車上振臂一呼時,蘇聯的政治局勢就出現了根本性的、戲劇性的轉變,已經喪失蘇聯人民信任的蘇共最終難逃滅亡的噩運。就中國目前黨內出現的很多黨風敗壞的現象而言,如果不加以糾正,任其演變、蔓延下去,中國共產黨最終失去的不僅是民心,還有政權。所以,中國共產黨要想保持穩固的執政地位,就必須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堅持執政為民、立黨為公。具體說來,應從四個方麵著手改善黨群關係:

首先,完善幹部選舉製度,保證選對黨的幹部。選拔幹部要擴大民主、走群眾路線,選舉製度應嚴格遵守公開招考、競爭上崗、領導幹部任前公示製、試用製及任期製等規章製度,杜絕任人唯親的做法。選拔幹部應擴大群眾直接投票選舉的範圍,有條件的話,盡量由群眾直接推選自己的領導者。被群眾親自選出來的幹部比上級任命的幹部更有利於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直選的幹部因為有了選民的監督,更具有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感,否則就麵臨下台的風險。目前我們黨內幹部很多由上級領導任命,由於烏紗帽是“上麵”給的,所以有很多黨員幹部一心盯著“上麵”,很少顧及“下麵”。成都雙流縣某交警說:“我隻管領導的安全、領導重要還是哪個重要”確實代表了很多“人民公仆”的普遍心理,這與我國目前實行的幹部推選製度有關。

其次,黨員幹部必須加強個人修養,從思想上、觀念上樹立起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理念,並切實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任何一個黨員、幹部必須認識到群眾對於執政地位的重要性,必須認識到離開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和政府將一事無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應成為每位黨員、幹部的座右銘。隻有從思想、執政理念上真正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黨員幹部在實際行為中,才可能做到自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遵守黨的紀律。黨員幹部由於身居高位,手握大權,還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看成為人民服務的平台,而不是以權謀私的平台。幹部自身必須做到清正廉潔,杜絕以權謀私、坑害人民。隻有這樣,中國政治環境才能越來越清明,逐步形成良性循環。

第三,黨員幹部除了提高個人的道德、政治素養之外,國家還應設立更加完善、嚴格的考核、獎懲、監督機製。把接受監督作為獎勵的要素,拒絕監督作為懲治的依據。通過加強媒體、群眾對政府的監督,促使政府部門工作的透明,逐漸獲取媒體、群眾的理解,贏得人民的擁護和信任。對那些為人民利益做出突出貢獻,深得人民愛戴的領導幹部應予以特別獎勵。對於心術不正、欺壓百姓,做出危害人民、危害黨的事業的領導幹部必須嚴懲不貸,明確追究其瀆職之罪,不能隻是驅逐出幹部隊伍就了事。

最後,引入群眾監督機製,改變簡單粗糙的工作方法,打消群眾顧慮,擴大群眾參與推薦、評議的範圍,使群眾在幹部選任上具有發言權。在考察幹部時,要擴大談話的範圍,既要了解領導幹部的看法,也要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此外,要重視信訪工作,研究拓寬信訪渠道的辦法,如公開舉報、信訪電話、設立信訪室、建立信訪接待製度等。

總之,如果黨員幹部都能切實從群眾的觀點看待發展,用群眾的觀點檢驗政績,用群眾的觀點為群眾造福,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永遠不會改變。在新時期,堅持群眾路線,加強黨風建設,一方麵必須加強黨員幹部個人的道德、思想、政治素養,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另一方麵要在發展民主政治的基礎上貫徹群眾路線,用完善的民主製度來規範和發展群眾路線。這是貫徹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是把群眾路線提高到時代新水平的關鍵,是保證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條件下黨長期執政的重要保證。

中國共產黨建黨至今已經九十周年,共產黨已經由少數派政黨成長為擁有7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在九十年裏,黨帶領人民群眾既取得了輝煌成就,也經曆了挫折和失誤。曆史經驗表明:當黨正確地製定和實行群眾路線時,黨和人民的事業就勝利、發展;反之,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失敗。目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社會環境複雜,國際和國內形勢都充滿了不確定因素。任何一個國家、政權、政黨要想保持自己長期執政地位,都必須加強自身的建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才能妥善解決好執政能力和拒腐防變兩大課題,才能在新時期保持黨的先進性,才能夠在未來的執政中永葆青春活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