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理分析師的謎 4

“省廳警方暗中成立了專案小組,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走訪排查。但是凶手在那之後就銷聲匿跡了。沒留下任何有價值的線索。這樁案子後來也就成為了一樁懸案。但是誰都沒想到,一年之後,相同的案件突然出現在了你們城市。”

“怪不得你對罪犯特征分析得那麽細致。”慕容雨川說。

“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疑點,按照犯罪心理學的理論,分析出現了矛盾。”

“矛盾?”

“我記得在給你們做案情分析時,曾經討論過這一點。我們通常把犯罪現場係統的分成三類,有組織力犯罪,無組織力犯罪,和混合型。”

“具體怎麽說?”

“犯罪現場如果顯示出井然有序,稱為有組織裏力犯罪。這類罪犯通常是有預謀的犯罪,罪犯智力水平較高,有正常的社會背景和工作,這類罪犯通常善於把自己隱藏起來。而如果犯罪現場淩亂不堪,犯罪手段也很隨意,那就是無組織犯罪。這類罪犯的犯罪動機往往是瞬間的本能衝動,僅僅為了發泄原始的欲望。他們的智力水平一般較低,不具備正常的社交能力,以及穩定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甚至存在精神疾病。混合型顧名思義,是犯罪手段相對模糊,介於二者之間……”

“……”

“可是,在我們麵對的案件中,罪犯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特征,他一方麵可以像一個幼稚的孩子一樣拿一把剪刀隨意行凶,甚至不怕被別人看見。另一方麵卻可以小心翼翼的把受害者綁架,然後極具標誌性的剝掉他們的皮膚。”

“好像是一個精神病跟一個邏輯高手的混合體……”慕容雨川說。

“你比喻的有趣。”羅炎麟笑了笑。“根據這個特征,我假設有一種解釋。”

“嗯?”

“雙重人格。”

“雙重人格?”

“我想在電影小說裏你也有看到過這樣的角色吧。在現實中最著名的患者是美國的威廉?米利根。年幼時遭受繼父的折磨和*待,9歲時他身上就逐漸產生其它的人格。他一生中總共產生過24種人格。每個人格都具有不同的年齡,社會背景和處事方式。但其實這類人在現實中並不會很常見,即使有也未必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對這類罪犯我們幾乎沒有相關的檔案資料以供參考。”

慕容雨川心想,你說這麽多不是等於白說了。

關於這一點,慕容雨川則是站在刑偵分析的角度看。在刑偵學看來,永遠不存在完美的犯罪。除非你不能發現罪犯的痕跡。

刑偵學中有一條重要定律——

羅卡德的交換法則。

兩個人隻要有過接觸,一定會傳遞一些東西到對方身上。這東西有時很明顯,有時很細微,而且絕大部分是在當事人並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的。

慕容雨川心裏在想象,等待他的那具屍體又會是什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