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祖大壽已降,大清這邊是一派人心歸一的昌隆之象。不提大清,單表明朝這邊的吳三桂。

吳三桂自從逃回寧遠城後,命令士兵加固城池,廣招兵源,不到半年時間,重新組織起了一隻六萬多人的邊防部隊。這成了大明王朝對付滿清南下的最後家底兒。

吳三桂是一位有才有能的梟雄之輩。他不但訓練了一支攻伐有度的步兵,而且還重組了‘關寧鐵騎’。之所以要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是因為他深知要對付強大的滿清,沒有騎兵是要處處挨打的。

在鬆錦大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豪格、阿濟格、多鐸曾多次縱滿洲騎兵繞開山海關進入山西境內進行襲擾、搶掠。搶走了大批的財和物不說,還毀掉多處軍事防禦陣地。

等吳三桂派援軍去應戰時,人家大清騎兵早就迅速退出關外了。明軍隻能看著人家大清騎兵滿載財寶而逃,根本追不上人家。

沒有一隻精悍的騎兵,使吳三桂吃盡了苦頭。痛定思痛,故而吳三桂重組‘關寧鐵騎’。吳三桂組建騎兵自有他一套與眾不同的辦法。他不似祖大壽盡挑精壯漢人,那樣形成戰力太過費時費力不說,形成的戰鬥力也不盡人意。

他想到了一個短平快的妙招兒。這支騎兵全部由逃難而來的遼人所組成。遼人既契丹族人。自遼朝被金所滅後,遼人對金朝與後金政權的滿族人一直懷有敵意。亡國後他們或分散或聚居於內蒙、東北一帶。其中不乏很多想推翻滿清重建大遼國的有識之士。

遼人與滿人皆為遊牧民族,天生擅長馬上騎射功夫。遼人生性野蠻雄壯,作戰十分勇猛。加之他們與大清國有亡國之恨,打起大清騎兵來是既狠又不要命。吳三桂正是看到了此點,才招募了一批精悍的遼人來組建‘關寧鐵騎’。

吳三桂的這一決策通過曆史的證明,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從此後,大明王朝的‘關寧鐵騎’笑傲疆場數十年,跟隨吳三桂從北國山海關一路打到雲貴,幾乎沒有過敗績。其聲名遠播海內外。

正當吳三桂在關寧一線專心練兵之時,卻得知舅父祖大壽已降清。吳三桂的心一下子吊到了嗓子眼兒。

他深知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自己的親人已是大清朝那邊的降將了。那麽崇禎皇帝很可能因為疑心他的忠誠而撤銷掉他的軍職。

正當吳三桂邊心裏七上八下的時候,北京那邊的聖旨下來了:崇禎皇帝召他進京議事。

吳三桂一下子就蒙了。他第一反應是崇禎皇帝召他進京肯定是因舅父祖大壽投降而對他的忠心產生了懷疑。此番進京,輕則罷掉官職,重則會有生命之險。他左右為難,真是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故而是心裏萬分地焦灼。

軍中諸將聞聽皇帝召他進京,亦皆反對他冒然前去。吳三桂聽從了眾人的建議,對於進京麵聖之行期是一拖再拖。

這天吳三桂正在山海關西大營內的校軍場觀看新組建的‘關寧鐵騎’訓練時,突然有士兵來報,說大太監高士奇從京城趕來。吳三桂聽幹爹到來,不敢怠慢,急忙來至中軍大賬。

高士奇這幾年愈加地老邁龍鍾。花白的頭發無一根兒黑發,走起路來顫顫微微並且還要小太監扶著了。從京城至山海關如此舟車勞頓,如無大事他是不會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