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雖然說還我們國土,但是鬼知道真的假的,要知道一旦開戰,他們在遠東的一百萬部隊都將蠢蠢欲動,就算換個政府,大灰熊貪婪的本性是沒有變化的,所以接下來的部隊還要進行抗寒訓練,未雨綢繆總是對的。”

“是!”在這種大事麵前,他們知道怠慢不得,所以為了自己能夠活著回來,和老婆孩子團聚,他們一定會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二戰蘇德兩國的結局表明,隻有強大的後備力量才是一決勝負的關鍵,在這方麵,福建走在全國的前列,早在組建正規軍的時候,地方預備役就已經上馬了,直到現在,整個福建至少有三十到五十萬預備役,。

接下來,無疑是怎麽樣將這種預備役體係推行到整個東南,這是最難的,不隻是資金問題,更是民眾問題,試問有誰會放棄農耕,前來參加勞什子軍訓?

無奈之下,東南軍事委員會隻能將這個作為命令,強製要求適齡男子參加,不參加者剝奪在東南的一切權利,這樣才勉強將這預備役推行整個東南。

海軍是東南軍隊其次重要的,相比於空軍,它們顯然更為突出重要性,畢竟陸軍、海軍是世界軍隊發展中的兩極,缺一不可。

不過東南海軍並不缺人才,光是全國第一的海軍學院每年至少培養一千人,更別說以前的那些人了。

作為東南軍事委員會海軍總長的程越,更是不遺餘力挖角,不管是從北洋政府挖人,還是從段祺瑞的浙江海軍分隊挖人,那都是用盡全力呀!

當然這個任命,還是因為馮庸找人找得很煩了,索性就把程越任命為海軍司令了,年紀是小了些,才二十六。

但是整個東南軍的將領平均年齡也差不多這樣,人家好歹也是美國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畢業的高才生,再說了,年輕有年輕的好處,思想活躍,思維不會像那些‘老人家’一樣固化。

馮庸是知道的,未來的海軍不是巨艦大炮發展主流,而是航母流,隻是現在還沒有飛機能夠達到那種承載魚雷的程度,就是現在福建飛機製造廠特地加工完成的可以說世界上最好的轟炸機也隻能帶兩枚二十五公斤的炸彈,所以嘍!年輕更能接受新事物。

現在的東南海軍,對於人才的要求遠不如對軍艦的要求。畢竟,東南乃至全國的條件限製了,就算福建造船廠在馮庸的支持下,相繼兼並了兩個歐美中興造出廠,但是先天條件不足。

所以隻能建設五千噸以下的軍艦,那種重型軍艦,隻能看著幹著急,馮庸已經決定向美國、法國和英國等國,訂購一批戰列艦,隻不過不是現在,因為人家正激烈的進行歐戰,哪裏有空管你呀!

暫時隻能等著給智利、西班牙下的兩單四艘重型巡洋艦能夠迅速完工,也好稱稱場麵,不然去參加巴黎和會,總不能坐那些個巡洋艦去吧!

至於海軍的發展道路,顯然他心中已經有一個計劃了,東南海軍兩個潛艇大隊、兩個魚雷艇大隊就是最好的證明,中德合作潛艇研製所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世界上本來最先進的潛艇就是德國的,隻是苦於巨艦大炮思想,所以一直沒得到很大重視,但是在福建就不一樣啦,馮庸不僅重視,而且還能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使得新潛艇的研製工作越來越成功,福建自行研製的鯊魚ⅰ型潛艇在性能上甚至不遜色於二戰早期的德國潛艇,論世界潛艇最強,現在當屬中國東南政府。

下午,東南軍事委員會海軍部。

“少帥,這是按照您的要求以及我軍現在訴求進行仔細考慮後,製定的海軍發展計劃,當然這隻是目前的。”

馮庸手上這本計劃書,或許並不能稱之為書,畢竟隻有那麽幾頁,稱它為計劃冊更恰當,不過這隻是簡介,至於具體的數據之類的東西,在詳細的方案報告中才有。

總共是兩艘皇級戰列艦,兩艘王級戰列巡洋艦,然後一些巡洋艦等等。

顯然,海軍部的思想受到馮庸的影響,有了很多的變化,如果按照他們原來的計劃,肯定是買個四五艘無畏級戰列艦隊,弄一個戰列艦隊。

說實話,這種巨炮大艦組合在現在來說,可以橫行東亞,但是太貴,不適合東南,也不適合中國。

而且現在已經是一戰末尾了,超無畏戰列艦的光輝即將伴著日本建造的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艦而落下,所以馮庸不可能會耗費大量資金去幹即將落伍的事情。

此次的海軍初期發展,以高速遊擊戰術為主,所以購買的軍艦不是厚皮大餡的戰列艦,更多是歐美剛開始建造的戰列巡洋艦,既有戰列艦的強大火力,又有巡洋艦的高速能力,隻是防禦弱了點。

所以才勉強加上了兩艘皇級戰列艦,這可不是歐美那種笨重的款式,而是東南自己設計的能夠與航空母艦相配合的高速戰列艦,不過裝甲防禦能力也不弱。

不過這個計劃有一個額外條款,那就是建立各個省的海警稽查隊,這是掛在武警旗下的,雖然人家要求的戰艦噸位小,無非是一些千噸級的巡洋艦。

但是因為購買的‘皇’級戰列艦和‘王’級戰列巡洋艦根本不可能在德國建造的,所以隻能在福建廈門建立的中德合資造船廠建造。

福州造船廠已經在嚐試改裝萬噸級的新型‘航空母艦’,也沒空,隻有為了以後的南海艦隊準備的廣西欽州造船廠了,它本身就是智利一個中型造船廠,所以建造五千噸以下的軍艦是沒問題的,但是船廠初建,一切需要重頭開始,暫時拿東南艦隊的千噸級中型驅逐艦練手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所以當即道:“卑職明白,稍候海軍部會拿出一個計劃請司令過目的!”

以中德合資造船廠方麵的硬件能力,製造三萬五千噸的戰列艦頂多也就是工人不夠的問題,所以才需要德國方麵特地調撥熟練技工,時間方麵還是需要等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