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工業的建設,還是軍隊的建設,始終離不開人才,福建省政府自從接收到馮庸下達的指令之後,立馬向全國發出通電,高薪聘請人才前來福建共同建設,這封通電可謂是在民國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好多懷才不遇的人都紛紛南下福建。

德國已經準備向福建輸出機械設備了,可是馮庸沒有辦法,國家底蘊不夠,沒有那麽多熟練技工,所以隻能高薪聘請德國人過來一帶多的教授,工人好教,但是上層的那些人才總不能一直靠對外送出培養吧!所以他打定主意在福建建設一個初步的人才體係。

不久,福建的招聘通電獲得很大反響,眾人也紛紛來到福州,而馮庸卻是望眼欲穿,第一時間就接見了他們。其實早在他們進入福建的時候,他就已經收集閱覽了他們的資料。

這一行人倒是蠻和諧的,一大家圍在一起,好些個小團體形成一個團體,倒是出乎馮庸的意料,還以為來的都是些中年男子呢!不過這倒是讓他驚喜,應為這些人都帶著家屬,說明不止看看而已,合適的話,就會定居下來。

“歡迎大家來到福州,我代表福建督軍府熱烈歡迎諸位,多餘的話我就不說了,想必大家連日奔波,已經很疲憊了,所以就請你們先去休息,稍候我會一個一個接見大家,放心,就像我們福建的招才通電一樣,我們福建決心建立一所鼎立全國的大學,並且首先建設起基礎工業體係,所以來到這裏並不會讓大家失望。

對於這些人,馮庸還是很尊重的,畢竟眼前這些前輩在全國的學術界都是名滿天下的大師,所以千金買馬骨的道理他還是曉得的,首先安排好他們的住宿,這樣他們就能沒有後顧之憂的為福建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貧瘠的福建學術人才數量還是比不上北京、南京、江西、兩湖的,所以隻能向外招聘,而且他要建立的大學必須是全國數一數二的。

次日,馮庸召見了眾人,裏麵人才還真是蠻多的,國學大師黃侃、劉師培,思想大師馮友蘭、李書同,文學大師沈從文、林語堂,著名詩人蔣誌由,並且邀請到了人民革命家吳玉章先生,這不禁讓他欣喜若狂,要說之前他還擔心建立大學沒有一個統籌核心的人物的話,那現在這個問題就徹底解決了,要知道吳玉章先生可是同蔡元培媲美的人物呀!他是一位曆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討袁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的跨世紀革命人物體。

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和吳玉章一起乘船由馬賽回國到達上海,隨後蔡元培受命擔任北大校長,而吳玉章先生則是沒有借助北洋政府的力量,獨自在北京創辦留法儉學預備學校,先後靠自己的力量,選派了留法學生近兩千人,周恩來、鄧小平、王若飛、陳毅、聶榮臻、趙世炎、蔡和森、張申府等都在其中,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為後麵新中國培養了一批棟梁呀!真正的國士不外乎如此!曆數他的辦學曆史,可以說是一部震撼史,1938年,吳玉章先生先後出任延安憲政促進會會長、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延安大學校長。

以花甲之齡為國培養各類人才,著實難能可貴,他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馬克思主義曆史學家和語言文字學家,新中國教育的開拓者。

所以他如果沒有資格擔任福州大學的校長,那還有誰能夠擔任呢!

於是馮庸特地去拜見他,“您好!樹人先生!我是福建督軍馮德麟的兒子馮庸,今日前來是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拜托先生。”吳玉章自然不會對馮庸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在北京的時候就聽說了,這封求才通電是以馮德麟父子的名義發的,特別是進入福建,他才發現馮庸少帥之名遠比馮德麟大帥的名字來的響亮,眾人都說他是紫微星下凡,所以以十七歲的年紀掌管福建一省之地,現在看來,這位十七歲的年輕人的確不一般。

他對馮庸謙遜的態度感到很滿意,畢竟不是誰都能這麽看得起他這個教書匠,所以也和藹的問道:“少帥不比多禮!有事請說,能辦的,我自是不會推辭!”馮庸隨即說道:“聽聞蔡元培先生自擔任北大校長以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且堅定不宜的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而且聘請了《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為文科學長,並聘請李大釗、胡適、錢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此時的北大似乎儼然一副民國學術界龍頭的模樣!不知先生可有雄心,奪下這龍頭之位置?”

吳玉章聽了這話,瞬間目露精光,世人隻知他他以生性灑脫為由悄然拒絕蔡元培的邀請,可是誰又知道他是心中驕傲,不願屈居蔡元培之下,所以才另起爐灶,創辦了留法儉學預備學校,所以說,馮庸這番話正說道他心裏,於是他便問道:“不知少帥這是何意?”

“目前各省紛紛建立公立大學,而獨我福建寂寥平平,無甚反響,雖然有幾所私立大學,但是比起湖廣、北京、南京來還是稍遜一籌,所以我打算在福州建立一所福建大學,願聘請先生做福建大學的校長!我以為大學之爭其重點莫過於培養人才,先生以為如何?先生在北京創辦的留法儉學預備學校很好嘛!正所謂少年前則國強,國家孱弱,若不另辟捷徑培養人才,恐怕我國將難以崛起,所以我打算讓先生在福建大學繼續推行這個舉措,並且出資一千萬支持福建大學建設,恐怕先生還不知道吧!我福建政府和德國政府簽訂了友好互助條約,所以我福建盡可以派人員前往德國學習,聽聞國內文學氣氛濃厚,可工科人才卻特別稀罕,恐怕也與留學環境有關!”馮庸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