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九章 女尊之炮灰皇女反攻計10

人生百態,從賤民坊中可窺一二,有人天生貧賤身世飄零,從落地開始就要背負起被侮辱歧視的命運,有人高高在上,出生之時便有錦衣玉食尊貴身份。

顧曉曉一共在賤民坊走了三個來回,買了二十多個賤民,她挑的很細致,卻不是看長相不分男女,隻選那些眼神中還有活力還有恨和不甘的人。

在逆境之中能夠不放棄希望,在所有人的唾棄中,還不絕向上之心的,正是顧曉曉需要的人。

她擁有著尊貴的皇女身份,但是由於清和帝的不喜,姊妹間的爭鬥,她的處境同樣尷尬,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奪夫之仇殺身之禍接踵而至。

想要擺脫這一命運,隻能不斷的奮鬥,站到最高最遠的地方,擺脫棋子的身份。

她的封地在北疆,顧曉曉誌向不在京城,比起靜王的封號,她更喜歡別人稱呼她為北疆王。但是清和帝對兵權把持的很緊,陽瓊晚在劇情中,至死都沒有到過北疆,空有封地之名。

北疆荒涼酷寒,由於離皇城遠,清和帝對它的掌控度並不高,如果能名正言順到北疆,顧曉曉有七分把握將北疆握在手中。

顧曉曉挑了二十多個人,多數麵黃肌瘦,大部分連正經的名字都沒有一個,多以石頭、小二、小三之類稱呼,出現叫一個名兒多人答應。

明明有二十多個人站在麵前,但他們沉默著瑟縮著,而這些已經顧曉曉挑出的擁有活力的一部分賤民。

這些人真的能覺醒麽,喚醒身體中沉睡中的鬥誌,向不公平的命運抗爭。拚出一個光明的未來。

陽瓊晚自幼舞刀弄劍生的比常人要高些,屬於典型的穿衣顯瘦脫衣有肉身材,雖然顧曉曉把臉畫的黃了些,但是跟這些賤民比,瞬間被襯托成了小白臉兒。

沉吟之後,顧曉曉第一句話就是:“你們為什麽是賤民,我現在不要答案。過段時間會來問你們。”

坊中衛兵皆用一種看傻子的目光瞧顧曉曉。牛二和孫三怕她受騙,也在一旁進行勸阻,顧曉曉主意已定自然不會輕易改變。

所有人都知道。賤民一出生就是賤民這是無從更改的,他們沒有文化大字不識一筐,這位富貴小姐卻問他們為什麽是賤民。

由於今日獨自出府不便安排,顧曉曉加了錢。讓賤民坊替她先看管著這些人,她明日再派人來接收。

處理好賤民坊事宜之後。顧曉曉打道回府,輕車熟路的翻過王府後牆,跳到客房中洗去了臉上妝容,這才和替身交換了過來。

擔心走漏風聲。顧曉曉將處理賤民之事交給了左琳,她對靜王忠心耿耿,辦事能力又強。顧曉曉打算將她培養為左膀右臂。

虞美人和蘇美人打發出去後,府中清淨了不少。後院中其他夫侍熄了爭寵的心思,安安分分的待在宅裏,生怕被靜王嫁出去。

這讓顧曉曉更疑惑了,她將虞美人和蘇美人嫁人後,派人盯著他們,觀察是否有人和他們進行聯絡,遲遲沒有異常情況出現。兩個人哭鬧了一段日子後,也就習慣了外麵的生活。

越是如此,顧曉曉就越不安,她總覺得背後潛伏著陰謀。

皇長女和皇三女被關了禁閉,隻剩陽瓊玉一人聽政,她在朝堂上一枝獨秀,受到了不少讚譽。

先前陽瓊華提出降丁口稅增加農業稅提供商人地位的建議,引起了軒然大波,激進派和守舊派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清和帝擔心事態脫離控製,所以才會在兩個女兒鬧出醜聞時,順勢將一向寵愛的陽瓊華關禁閉。她對陽瓊華的寵愛建立在她對皇位沒有威脅的前提下,無論老二還是老三,都讓她產生危機意識。

在沒有衰老之前,清和帝不想龍椅動搖,她的權威受到挑戰。

陽瓊華在朝堂上銷聲匿跡了一個月,改革派的聲音終於弱了下來,朝堂又恢複了平靜。但是陽瓊玉在朝堂中的發言越來越有影響力,清和帝敏感發現,她這個女兒不容小覷,她在朝堂中已經有不少勢力了。

為了阻止陽瓊玉獨自做大,清和帝當機立斷,下令隻要陽瓊華和陽瓊晚抄完三十遍《孝經》便可重返朝堂。

經此一個月,之前因從榕鬧出的風浪平息了不少,兩位皇女畢竟是天之驕女,也沒人敢因此事就將兩人貶斥的一文不值。

顧曉曉在這一個月中,隔三差五的溜出去一下,給位於京郊的賤民上思想課,同時也給府中護衛上課,拿出現代信息轟炸的架勢,扭轉著她們的固有思維。

為了讓賤民有抗爭意識,顧曉曉派人教她們簡單的文字,還替他們起了正經的名字,同時許諾隻要絕對忠誠於她,就可以擺脫賤民的身份。

生為賤民,她們從未想過有生之年能擺脫這個屈辱的身份。顧曉曉的話富有誘惑力,但她們不敢相信,害怕這是另一場貴人的遊戲。

害怕當她們真的相信時,對方殘酷的宣布這隻是一個笑話。

顧曉曉不急,她每次出現在農莊上時,都會發現那些剛開始唯唯諾諾的賤民,她們在改在變。隻要有變化就好,顧曉曉陸續又買回來了一些賤民,因為她發現,這些被受人鄙視的人,來自全國各地。

這意味著什麽,從她們身上能獲取全國各地,底層人民的生活。

這時代的人安土重遷,平民百姓鮮少會千裏迢迢的遷徙到京城。商人雖然四處奔走,但他們重利,忠心上難以保障。

顧曉曉憑著異於常人的眼光,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機會。賤民分布在全國各地,數量相對龐大,如果能將這些人招攬在手中,將來奪位就多了一些籌碼。

接到清和帝的詔令,顧曉曉將下人代筆的《孝經》交了上去。和陽瓊華同天返回了朝堂。

陽瓊晚聽政有一定年月,但對顧曉曉來說這卻是頭一次。陽瓊華被分到吏部當值,陽瓊玉在禮部,陽瓊玉則分到了兵部。

相比之下,禮部在朝中最無關輕重,但陽瓊玉偏偏是三位皇女中混的最好的,顧曉曉以局外人的身份評鑒。若她是朝臣三選一的話。同樣會選陽瓊玉進行支持。

陽瓊華有太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雖然有些的確有利國計民生,但卻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一個改革派的儲君。對於朝臣們來說並非好事,她們最想要的是穩定。

皇三女醉心於兵法對朝政沒有興趣,性格又有些偏激,朝中有支持她的人。但看好她登基稱帝的人卻不多。

在這種情形下博學多識中規中矩的陽瓊玉,就顯得格外突出了。

顧曉曉與陽瓊玉的第一次相見。發生在太極宮外的漢白玉橋上。陽瓊玉皇女雍容華貴皇女朝服,手持玉笏英姿颯爽,氣質溫潤如玉,在見她顧曉曉和陽瓊華時。關切問好表達思念擔憂之情。

陽瓊華見到顧曉曉時橫眉冷對,與陽瓊玉說話時言語隨和,關係較為親密。

以前的陽瓊晚與大皇女交惡。與二皇女關係卻是不錯,顧曉曉對陽瓊玉為人一清二楚。自然不會如從前那般熱絡。

“馬上就要早朝了,多謝二姐關心。”

顧曉曉捧著玉笏,身子站的筆直,目光投向了大殿上懸掛的太極殿三個龍飛鳳舞的大字。

陽瓊玉受了冷落,不由有些尷尬,陽瓊華剛好開要刺顧曉曉幾句,侍衛鳴鞭宮人傳召,早朝開始了。

清脆的鳴鞭聲中,顧曉曉尾隨著長長的隊伍進入大殿,為了讓彰顯皇家仁厚,清和帝沒有給三位皇女特權,讓她們跟在各自的上司身後,排到了殿中央的位置。

金鑾殿中裝潢奢侈豪華,顧曉曉隨便一打量,腦海裏飛快將那些陳設換算為金銀之物,恨不得將柱子上鑲嵌的寶石,還有一整張龍椅全都搬走。

當眾朝臣各自就位之後,一片莊嚴肅穆,清和帝有宮人引路,坐上了龍椅,好不威嚴大方。

顧曉曉站在殿中央,偷偷抬起了頭打量高坐在龍椅上的清和帝,她今日身穿繡著火紅鳳凰的朝服,頭上戴著冕旒,玉旒將她臉遮了一半,朱纓在她下巴下打著優美的結扣,襯得她膚色分外白皙。

鮮少有敢像顧曉曉這樣冒犯天顏的人,清和帝察覺到有人在盯自己看,掃了一眼發現是皇三女後,下巴稍點了下露出了威儀表情。

顧曉曉被抓了正著,乖巧的縮回了脖子,一來二去中朝會開始了。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頭一次站在一國的經濟政治中心會堂,顧曉曉早起的瞌睡蟲呼啦啦的飛走了。

在眾人眼中被神化的朝堂,被頂禮膜拜的帝王,說到底也是一眾骨肉凡胎,站在一起,陪著被人奉若神明的骨肉凡胎議事而已。

顧曉曉窩在兵部眾官之中,瞧著其它吏部、戶部、刑部、工部,不時的有人上奏折,在大殿上敘述自己的奏議,接著清和帝問話,眾朝臣參言。

幾個周替下來,顧曉曉摸到了規律,愛發言的積極踴躍投身於政事中,每部也就那麽幾個人了。兵部多大老粗不善言辭,發言的次數不多,吏部和戶部話最多,禮部本該是清閑的部門,但在陽瓊華的帶領下,頗有操心天下替六部做主的架勢。

陽瓊玉的表現可圈可點,他很少反駁別人與人爭論,極擅長語言的藝術,將別人的言論進行總結,再加入自己的觀點。

一個朝堂就是一個微型社會,顧曉曉越看越覺得裏麵學問太大深不可測,她自恃比別人多幾個心竅,站在這裏,在未完全了解青蘿朝堂布局之前,竟不敢貿然開口。

在沒有和陽瓊華爭鋒相對前,陽瓊晚在朝堂上是沉默的,她在兵部曆練,但接觸到都是一些瑣事,和她興趣不符,所以她很排斥參與其中。

後來對上了陽瓊華,兩人關係越來越差,陽瓊晚幾乎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無論陽瓊華提什麽,都要跟著打擂台,這才多了幾分存在感。

所以在兩位皇女閉門一個月,重入朝堂後,陽瓊華侃侃而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諫言(顧曉曉望天,陽瓊華她也想旁引博征,奈何文化水平不夠啊,子曾經曰過……),與被關禁閉前沒什麽不同。

沒有了陽瓊晚的步步緊逼,大家總覺得少了些什麽,不時有人將目光投向她。

顧曉曉沐浴著大家關心的目光,泰然自若的繼續做旁觀者,默默記下發言人的名字和官職。

“陛下,臣認為如今國泰平安,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方能讓我青蘿長盛不衰。”

陽瓊華慷慨激昂的陳詞,讓朝堂有片刻靜默,她一連四個為字背後蘊含的深意,帶給文武百官巨大震撼。

於是,被四句耳熟的話驚到的顧曉曉由衷感慨,原來穿越者想要語驚四座,還得靠前輩的留下的經典語錄。

陽瓊玉握緊了手中玉笏,如此有哲理的話,她竟然沒聽過,什麽時候這個草包讀過的書比她還要多了。

“哦?以卿之見,該當何如?”

若是別人在朝堂中慷慨激昂的建議君王廣選人才,恐怕會被當做對當今聖上不滿。但皇長女開口,清和帝沒有表露出不滿,其她臣子更不敢置喙。

陽瓊華麵露紅光,按捺住興奮之情,放緩了語速進行陳詞:“回稟聖上,我朝如今多以地方舉薦選拔人才,以及祖上蒙蔭,吏部進行考察選用任命。臣認為如此選撥,會讓許多有才之士遺漏民間,同時讓許多無才之人混入官署。”

先前還沉默的朝堂瞬間多了竊竊私語之聲,顧曉曉聽著聽著恍然大悟,原來陽瓊華要提出科舉製度了。

這在劇情中有過提及,不過是較靠後的事了,陽瓊華此舉比提出提高商人地位,引起的反對浪潮還要高。

近千年來,有多少人靠著恩蔭入官,就有多少人反對科舉的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