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二的巴陵城天空晴朗,晨風帶著秋天的涼爽掠過行人的麵龐,而灼熱的太陽無懼秋意,不甘示弱照耀大地。

在晨光下,少許讀書人走向州文院邊的書鋪,《聖道》與《文報》雖然在昨日發行,但並非所有人都已經購買,文院書鋪往往要過一個月才會撤下上一期的《聖道》與《文報》。

楊林是一個普通的童生,年過二十,無論是家世、相貌或各方麵,都無特別之處。

他前幾日在老家,昨夜才回來,並沒有遇到書販,又想看《聖道》與《文報》,隻得一早前來,準備買完後再回去吃早餐。

他排在隊伍的最前麵,後麵隻有十餘人,而在昨天同一時間,這裏至少聚集著三千人。

在書鋪正式販賣的時候,楊林和往常一樣,遞出幾枚黃銅大錢,朗聲道:“一份《聖道》,一份《文報》!”

但是,無人應聲。

楊林一皺眉頭,發現本應該走過來收錢的六個書鋪店員,全都拿著一份由十幾張較大的紙張疊在一起的東西,每個人的表情都無比精彩,不斷變化。

楊林心裏暗道現在的書鋪店員越來越不像話,但又不好直說,隻得輕拍前麵的木製櫃台,朗聲道:“一份《聖道》,一份《文報》!”

但是,六個店員依舊充耳不聞。

楊林黑著臉,靜靜地看著六個店員,心中已經下了決斷,買到《聖道》和《文報》後,就去文院舉報這幾個店員,簡直太不把人放在眼裏。

隊伍後麵一個老秀才怒道:“按時販售都做不到,成何體統?”

一個麵相和善的童生突然喊道:“你們看的那是何物?似乎是一種新的書籍?”

這時候,一個店員才隨口道:“這是《民報》,今日剛剛發售。”

“《民報》?”楊林心中的火被疑慮熄滅,他扭頭和身後的顧客相互看著,不知道那是什麽。

“《民報》是何物?”老秀才大喊。

“《民報》是方虛聖、象州官員和方氏藏書館等聯手創辦的報刊,相當於《文報》或各地的邸報,但和《文報》或邸報又有些不同,我也說不上來。哎呀,抱歉抱歉,看得太入迷!對不住各位!”那個店員急忙笑著道歉,說完從衣袋裏拿出一文錢,放入收款箱中,然後小心翼翼把《民報》疊好,從胸口處放入衣服裏。

看到店員這個舉動,在場所有讀書人都本能地意識到這《民報》很不一般,更何況跟方虛聖有關係。

楊林問:“這《民報》是一文錢一份?”

“對,《民報》很便宜,據說是成本價,就是文字和尋常的不一樣,好像叫……對了,叫‘宋體’,據說是方虛聖專門為了《民報》創造,甚至臨時讓工殿派人改造全象州的印刷工坊。看著有點不習慣,方方正正,失去書法精髓,但方才看了一陣,發現似乎很適合印刷。”

店員一邊嘮叨,一邊把《聖道》和《文報》遞給楊林。

楊林心念一動,又拿出一文錢,道:“給我來份《民報》。”

店員拿起一份《民報》,兩手托好,恭敬地遞給楊林,笑道:“您可是巴陵城……不,是象州甚至人族第一個買到《民報》的讀書人。”

楊林笑了笑,本不在意第一第二,正準備接過《民報》離開,但雙手捏著《民報》,兩腳像長了根似的,盯著《民報》的頭版一動不動。

“這……”楊林沒想到這《民報》竟然有方運給慶國宣武軍的一封戰書。

看到如此重要的事,讓楊林全然忘記身後那些人,繼續低頭閱讀。

“唉?你幹什麽呢?買完趕緊走啊?”那老秀才抱怨一句,繞過楊林就要去買《聖道》和《文報》,走路的過程中不經意間掃了一眼楊林手中的《民報》,立刻瞪大眼睛。

“什麽!方虛聖向宣武軍下了戰書?”老秀才大聲嚷嚷起來。

“什麽?”

後麵的那些人也顧不得排隊,立刻湧到楊林身後,伸長脖子看《民報》頭版,最後麵的幾個人一邊跳一邊看。

“這《民報》好生厲害!”

“看來方虛聖的戰書隻在《民報》出現過,若是之前有風聲,早就人族皆知。”

“有意思!給我來一份《民報》!”

“也給我來一份!”

其餘人紛紛向店員喊著。

“不急,人人都有!”店員笑著說完,開始販賣《民報》。

很快,最早的十幾人人手一份《民報》,兩手跟托著大麵餅一樣,站在書店前翻看。

“原來象州發生過這種事啊,《文報》可不會記載。”

“咦?原來妖界是這個樣子,竟然還有什麽毒蛟,以前真不知道。”

“這竟然有董文叢董州牧寫的童生試指導?初讀覺老生常談,細讀方覺鞭辟入裏,不愧是一位翰林!我若是早讀到這篇文章,十年前就能考上童生!”

“嗬嗬,你們看這條有關景國的文章,不,上麵說叫新聞,雖然沒直說,但明顯看得出來,是左相在阻撓方虛聖!柳山這個奸賊,真應該把他關進三尺籠子裏!”

州文院的書鋪開張向來很早,但八月初二起早來買書報的人並不多,甚至連書販都很少提早前來。

不過,州文院門前的大街是整座巴陵城乃至象州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即便是六點多的清晨,也有不少人路過。

那些人隨意看了一眼,就見書鋪前有十餘人捧著很大的紙張在閱讀,一部分人隻是覺得好奇,繼續前行,但還有一部分人懷疑是新生事物,於是走過去詢問。

慢慢地,州文院門口的人越來越多。

一開始,眾人隻是捧著《民報》看,後來,讀過《民報》的眾人根據自己喜歡的內容,分成不同小團體討論,有的討論象州的新聞,有的討論景國時政,有的在交流童生試的指導。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而每個離開的人,都會向熟人說起《民報》。

隨著時間的推移,巴陵城各處的人紛紛走向文院書鋪,書販們也嗅到商機,推著小車撒腿狂奔。

同樣的情景在象州各城上演。

不過短短一個時辰,象州各城文院書鋪前的人數已經超越昨日,人山人海。

一時之間,全象州人都在談論《民報》,不知《民報》甚至無法跟別人交談。

《民報》徹底火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