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節度使始於開元九年,最初隻領單於大都護府,夏、鹽、綏、銀、豐、勝六州,定遠、豐安兩軍,以及三受降城。然而,十幾年下來,朔方節度使的權力呈幾何形增長,先是增領魯、麗、契等六胡州,兩年前又兼領關內道采訪處置使,增領涇、原、寧、慶、隴、郟、坊、丹、延、會、宥、麟十二州。

也就是說,相比在隴右節度任上,杜士儀不但去掉了一個副字,而且再沒有苗延嗣這麽一位采訪處置使在旁邊“虎視眈眈”,麾下所領諸州也比從前將近翻了一倍。而當初信安王李煒在任時,可還同時兼領河東節度使

然而,名頭固然好聽,可除非真的是大戰時節,平日裏節度使也不會動輒插手各州軍政,否則朝中那一關也是過不去的。即便如此,厚厚的文武官員花名冊,杜士儀還是用最快的速度翻了一遍。當初宇文融臨終托付給自己的那些人,他隻是在自己因緣巧合入十銓的時候,提拔了三個人,如今因為被李林甫趕鴨子上架而節度朔方,再不用一用這節度使的職權,那他就真的對不起當年那番苦心了。誰知道粗略一搜檢麾下文武,他卻在經略軍武將當中發現了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郭子儀

看著虎牙引了一個中年將軍進來,杜士儀不禁目不轉睛地盯著人打量了許久。見其行禮問候一絲不苟,顯然還有些小小的緊張,他不禁有些唏噓——怪不得從前每每聽人歎息郭子儀是大器晚成,現在一看果不其然。已經年近四十的郭子儀,還不過是一介裨將,在安史之亂之前那漫長的時間裏,也幾乎少有聽說其人功績,他是不是應該感慨一聲,果然是亂世出英雄?

他在打量郭子儀,郭子儀看似眼觀鼻鼻觀心肅然挺立,卻也在偷覷杜士儀。他能夠覺察出這位新任朔方節度使正在觀察自己,可他卻沒辦法生出什麽驚喜的情緒。因為無論他怎麽想,都實在弄不清楚為何杜士儀會關注自己。足足等了好一會兒,他方才聽到杜士儀問了一句話。

“渭州刺史郭使君,可是你的父親?”

原來是因為杜士儀認得他的老父郭敬之

郭子儀心下鬆了一口大氣,反而為之釋然了。郭氏代為太原大姓,而後遷居華州,他父親郭敬之的祖上數代人雖則都出仕為官,可臨到老都不過是司倉司戶之類的州屬小官,直到他父親應智謀將帥科製舉擢高第,一任一任紮紮實實遷轉,如今已經升任渭州刺史,稱得上是光宗耀祖了。隻不過,他父親一共生了十一個兒子,身為次子的他雖是武舉及第,為官卻不過按部就班,並不顯眼。

“大帥所言正是家父。家父前年官拜渭州刺史,常寫信寄語,囑我在朔方務必盡忠職守,為國守邊。”

杜士儀知道郭子儀必定會錯了意。然而,如果不暗示郭子儀,我聽說過你父親,甚至是,我對你父親聞名已久,難道還能滿臉笑容地對人說,郭將軍大名如雷貫耳?於是,他莞爾一笑後便頷首道:“令尊清廉高潔,我聞名已久,聽說他教子極嚴,因而翻看文武卷宗,見你是他次子,便想到召見一問。看你履曆,先在河隴,而後在朔方,前後為將已經有十六七年了?”

“是,我幼年便喜武厭文,而後武舉及第,釋褐後授左衛長上,而後調至河隴,因戰功授宣節校尉,柔遠府旅帥,而後又因戰功遷昭武校尉,柔遠府右果毅都尉,調來朔方,信安王到任後便隨其多次征戰,屢遷遊擊將軍,靈州經略軍先鋒使,但之前因為被人參劾軍紀,如今不過是一閑置裨將。”

郭子儀的回答中規中矩,既沒有誇示功勞,也沒有顯示武勇軍略,隻是說到如今不過一閑置裨將的時候,他仍然露出了幾分落寞的表情。杜士儀看在眼裏,心裏也不由得思量著這四平八穩的升遷路線,再想想郭子儀的父親郭敬之十一個兒子,也根本沒那心力給每個兒子都謀劃好前程,而除卻當年河隴之地和吐蕃的連場大戰後,這些年戰事日漸平穩,郭子儀所帶兵馬有限,因此仕途受限也就很正常了。

“你那軍功簿我也曾經翻看過,你沒有文過飾非,不愧是郭使君之子。既然你曾經被信安王的行軍司馬參劾軍紀,我就給你一個機會,允你重領本部兵馬,倘若十日之後大閱無紕漏,我就還你先前先鋒使之職。”

這樣的意外驚喜讓郭子儀又驚又喜。他當然不會如同那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將一樣,把這樣的機會棄若敝屣,而是立刻躬身應道:“末將必不負大帥信賴”

“好,你去吧”

初次見麵,杜士儀並不打算交淺言深試探太多。反正他剛剛上任,日後打交道的機會還多得是,用不著現在就興致勃勃地考較郭子儀的將才軍略,在他麾下的人難道還跑得掉嗎?而按照他給出的名字,張興王昌齡高適整理過那些文武官員花名冊之後,他也如願以償地在朔方節度所領十八州中,發現了好些位列宇文融那張名單,當初隻能記在心裏卻不能任用的人。

事到如今,他真的得好好感謝一下李林甫,若非他舉薦,他豈能跨出這重要的一步?

節堂聚將之後,杜士儀召見了一批將校,分給每個人的時間都差不多,其中得到好處的,卻也不隻單單一個郭子儀。旁人固然詫異,可他隻是一個裨將,沒有人太重視杜士儀接見他所為何事。再加上杜士儀隻不過將郭子儀以及另一人芮懷珍官複原職,依舊為偏將和先鋒使,故而尋常人也隻以為是杜士儀新官上任的加恩。然而,因李煒向杜士儀舉薦,而留任節度判官的來聖嚴,就不是想得這麽簡單了。

來聖嚴這一年五十有二,已經過了盛年。相比杜士儀自行辟署的張興,牛仙客身邊的節度判官姚閎,來聖嚴的仕途本是按部就班,能夠在致仕的時候為一州上佐,也就是長史或司馬之類的職銜,他自認為就到頂了,可因為李煒在一次巡視過程中,對身為縣丞的他統籌轉運以及理民之事大為賞識,因而立刻拔擢到身邊,一路從巡官推官而掌書記,最終奏為節度判官,可以說,他和張興一樣都遇到了伯樂,較之薑太公八十遇文王卻還早些。

所以,李煒遭到左遷,而且是因為和武溫有有涉這這樣荒謬的理由遭到左遷,他簡直難以置信。而調任朔方的竟然是杜士儀,在李煒和他私底下交心時,兩人也不是沒有猜測過天子和朝中宰輔的用意,他從李煒那隱晦的暗示中聽出,隻怕是天子擔心朔方也猶如從前郭氏根深蒂固的河隴一般,也變成了李煒的後花園。故而李煒一去職,他也早早做好了丟官去職的準備,可誰曾想杜士儀竟然一聽李煒的舉薦,就二話不說將他留下了。

最初他還隻以為是杜士儀是為了在到任之初安撫朔方文武,可今日升堂見諸將時,杜士儀當眾說出來的那番話,他就不得不仔細揣摩了。黃昏時分,當他應召來到那座從前進出如入自家後院的靈武堂,見杜士儀一如當年李煒一般,背對他端詳牆上那一張巨大的地圖時,他不禁生出了幾許錯覺。

“大王……”

這聲音微不可聞,可他卻發現背對自己的杜士儀赫然轉過身來,一時不禁暗自後悔。舊主再好,畢竟也已經動身前往數千裏之遙的衢州了,而他因舊主舉薦方才能夠留任,如今這一失口,豈不是辜負了李煒一片苦心?正當他心懷忐忑之時,卻隻見杜士儀衝著自己微微頷首。

“子嚴來得正好,之前信安王對我力薦於你,言及朔方文官君最賢,我卻隻抽空見了你一次,不及詳談,如今終於有時間了。”

“怎敢當最賢之稱,大王太過謬讚了。”來聖嚴見杜士儀不在意,索性沿用了之前對李煒的稱呼。行過禮後他走上前,見杜士儀正在專注地看著李煒當年用紅筆圈出來的三座受降城,他便順口解說了當年張仁願築此三城時的種種戰略意義,接著仿若失口似的拱了拱手道,“是我班門弄斧了,大帥曾經節度隴右,大將之風朝野皆知,我不該多言。”

“我此前從不曾想到自己會突然節度朔方,於朔方諸州雖有涉獵,可終究及不上你多年在此為官,你事無巨細多多解說,我怎會怪你多言。”杜士儀見來聖嚴連忙謝過,他便回到主位坐下,繼而單刀直入地問道,“既是信安王力薦於你,那我也就直接問你了。信安王與朝中的奏表以及親友處書信等等,按照慣例,應當是掌書記主理,可是如此?”

“不錯,大王這幾年的文牘案卷皆付於掌書記葉文鈞,此人隨從大帥多年,深得信賴。此次本是泣求跟隨大王前去衢州,卻被大王拒絕了。”

“哦?信安王之前向我分說了靈州都督府及節度使幕府所有文官優劣,其中卻並無這葉文鈞,所以我心中有些疑惑。”

此話一出,來聖嚴登時為之凜然。想到清早杜士儀升堂見諸將時,最後說出的那句話,再結合此時此刻的問題,他一邊猜測,一邊使勁吞了一口唾沫,這才小心翼翼地說道:“也許是大王一時遺漏……”

如果真的是李煒那般信任的人物,怎會他到任之後從不曾見過,而且李煒不但不帶走,甚至連對他提一句都不曾?要知道薑度雖沒明說李林甫當初提到此人是何道理,可顯見不是那麽單純的人

想到這裏,杜士儀便微微頷首道:“既如此,我知道了。奇駿隨我多年,可到任朔方卻是新手,子嚴多提點於他。你從前經管什麽,從今往後,一切照舊。不過在此之前,你明天晚上隨我去見一見這個葉文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