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桑罵槐”的意思是表麵上罵這個人,實際上罵的卻是另外一個人。一般有以下三種意義:
1.敲山震虎。通過敲山來震懾老虎,對老虎表示自己態度強硬,使老虎不敢發威。
2.殺雞儆猴。據說猴子懼怕鮮血,訓猴人在猴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會當著猴子的麵殺一隻雞,用血淋淋的雞來嚇唬猴子。其實就是指通過對一個惡人的嚴懲,嚇唬其他惡人的辦法。
3.旁敲側擊。不明著罵人,而是暗著罵或者繞著圈子罵人,迂回地表達自己的不滿。
在軍事方麵,此計多在強大國家對付弱小國家時,進行利誘或者威逼,使其臣服,不戰而屈人之兵。
大淩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強者懾服弱小者,要用警戒的方法加以誘導。威嚴適當,就可以得到擁護。手段高明,就可以讓人順服。
“指桑罵槐”的原意為間接地指責別人,使其感到羞愧。此計策還可引申為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謀略,“指桑”而“罵槐”,向對手施加輿論壓力以配合軍事行動。當麵對實力弱於己方的對手時,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而麵對實力強大的對手時,則可以此計旁敲側擊威懾他。
1356年,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統率部隊攻下集慶後,伺機攻打鎮江,但直到即將攻打鎮江的拂曉,三軍統帥徐達仍遲遲沒有露麵。
忽然,傳來一條令眾人大駭的消息:徐將軍已被關起來,即刻執行軍令被問斬。對此眾將士疑惑不解,想那徐達自與朱元璋起兵之後便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究竟他犯了什麽罪,以至於要被砍掉腦袋?不一會兒,徐達便被五花大綁押了出來,後麵有兩名手持鋼刀的行刑手跟著。在諸將的簇擁下,主帥朱元璋也來到了教場,執法官用洪亮的聲音宣告:“罪將徐達身為統兵大將軍,不知管教部隊將士,使軍中數次發生欺壓百姓的事情,導致我紅巾軍的名聲受損。為嚴明軍紀,特在今日將徐達斬首示眾!”諸將聽完麵皆如死灰,見主將怒不可遏,一時間個個手足無措。
這時帥府都事李善長一馬當先跪道:“徐將軍驍勇善戰,屢立功績,時下軍務緊急,正是用將之時,望元帥寬恕他!”
眾將見都事已為將軍請命,便一齊跪下說道:“如今軍中屢發欺民偷竊之事,不能怪罪徐將軍,這是我們的責任,懇請元帥治罪!”
朱元璋不怒自威,沉吟半晌,再次審視眾人,口氣堅定地問道:“我們起兵是為了什麽?”
眾人擲地有聲地答道:“替天行道,除暴安民!”
朱元璋道:“當初起義是為反元,原因是元朝官府欺壓百姓。如今我們推翻元朝之後,也反過來欺壓百姓,那麽我們和元朝官兵有什麽區別?過不了多久,就會有人以我們為目標,替天行道,除暴安民!”
都事李善長看朱元璋氣色有緩,借機又哀求說:“徐達將軍跟隨元帥已多年,戰必勝,攻必克,勞苦功高,這一次就請您饒恕他吧!”
朱元璋沉吟半晌,怒指徐達道:“看在眾將士的分上,這次暫且饒了你。軍中以後再發生欺壓百姓之事,定斬不饒!”說完,朱元璋拂袖而去。
解綁後的徐達即刻當眾宣布:“鎮江打下後,一不能燒房,二不能強搶,三不能欺淩百姓,四不能調戲婦女。違者砍頭示眾!”之後,徐達率領的這支紀律嚴明的大軍很快攻占了鎮江。大軍進城後,秋毫無犯,當地百姓拍手讚賞,奔走相告。
朱元璋自己的計謀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欣喜地拍著徐達的手說:“兄弟,真是讓你受委屈了!”
徐達推辭道:“這是大哥手腕高明,若無此計,又豈會有如此好的軍紀!”
一直以來紅巾軍雖攻敵無數,但因為將士大多素質較低,自打下南京以後,軍紀鬆弛,強買強賣、調戲婦女之事屢有發生。朱元璋對此情況異常擔憂,但如此行事的人員太多,隻抓幾個蟊賊恐怕不會有好的效果,所以他才安排了這場假斬徐達的戲。《漢書·尹翁歸傳》對此評價說:“以一儆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北宋時期,蘇軾兄弟都在朝中當官。有一次,蘇轍的朋友前來府上,希望憑關係獲得一官半職,但蘇轍躲著不見,這個人便隻好向蘇軾求助。蘇軾無奈之下,閉口不提差事的問題,反而給這個人講了個故事:“從前有個人,窮得無以為生便去盜墓。他打開第一個墓,見古人一絲不掛,還開口道:‘你知道漢朝楊王子孫嗎?因為輕財傲世,所以沒什麽接濟你。’”見來人聽得津津有味,蘇軾接著講:“窮漢隻好去鑿開第二個棺材,棺材很講究,裏麵的帝王和氣地說:‘孤是漢帝,早立下遺詔,墓中不放金玉之物,你去別處尋覓吧!’”蘇軾笑得前仰後合,來人這才大概聽懂蘇軾的用意了,臉上有些發燙。蘇軾看對方還不走,便又講起來:“窮漢連挖兩墓都一無所有,發現旁邊有兩座連在一起的墓,便刨開左邊的墓。隻見一個人對他說:‘鄙人伯夷,當年餓死在首陽山下,對不起,無以回報。’窮漢轉頭想去挖右邊的墓,那個人又說:‘右邊是我的兄弟叔齊,我都如此他會好到哪裏呢?’”聽到這裏,來人再也坐不住了,以家中有急事為理由匆匆離去。
蘇軾看似在風趣地講故事,實際上借用故事已經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最後的一句是巧妙地告誡求職者自己尚且如此,再去找他弟弟也是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