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烈的爆炸過後,“本邦”號的戰鬥艦橋一片漆黑,局促的空間裏充斥著黃色炸藥的嗆鼻氣味和木製品、橡膠以及人體灼燒焦爛的惡心氣息,狂風卷著雨點、水浪從艙壁破口和炸飛的艙門處湧入這處“金屬墓地”……

片刻,幾個急促的身影由下層繪圖室跑上艦橋,電筒光束照射出滿目狼藉的景象,這些人驚惶失措地喚著軍官們的名字,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レ★\\/\\*#*學.o.c★\\/\\レ德國炮彈裝填的tt炸藥雖然沒有苦味酸那樣的劇毒和腐蝕性質,可是,相對穩定的性狀使得它們有足夠的耐心等到穿甲彈穿透艦橋外部裝甲才發生爆炸,像死神一樣抹去這裏所有的生命。

指揮官的陣亡對一艘戰艦來說是相當沉重的打擊,但英國艦員們沒有因此而停止戰鬥,在他們的前甲板上,兩座雄壯而沉重的主炮塔仍在轉動、碩大的13。5英寸主炮帶著染血的仇恨指向敵方戰艦的指揮艦橋。

轟!轟!

“本邦”號一號炮塔的兩門主炮相繼開火,而在德艦探照燈的照耀下,肉眼可見炮彈的飛行軌跡。盡管兩艘戰艦的距離根本是麵對麵的肉搏,但這兩發炮彈一發擦著德艦的艦橋觀測台邊緣飛過,一發打中緊鄰主艦橋的前部煙囪,直接對穿而過,對戰艦的創傷完全忽略不計。

絕殺的時機稍縱即逝,英國艦員們隻得寄希望於他們的二號炮塔。彈指之間,其左側主炮發出轟然怒響,一發13。5英寸穿甲彈脫膛而出。在這弓矢可及的距離上,隻要打中目標,基本上就是一擊致命的效果,可倉促的瞄準和過於惡劣的海況注定要讓這群英國人抱憾終生。炮彈雖然擊中德國戰艦並發生猛烈爆炸,命中位置卻是與艦橋相距不到兩米的二號主炮塔,這座正麵裝甲達12英寸的主炮塔瞬間遭到了摧毀性的打擊,炮彈撕開堅硬的裝甲發生爆炸,並立即引燃了未及裝填的發射藥和炮彈,炮手全員陣亡,可這依然沒能給德國公海艦隊的總旗艦造成致命的打擊。現有的安全設計和損管防護在德國凱撒級戰列艦上已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炮室、操作室、揚彈筒及升降機的每一個開口位置都裝有防火門,用以防止燃燒的彈藥向下進入彈藥艙。正因如此,“腓特烈大帝”號此次僅僅損失了兩門主炮和數十名艦員,以及艦隊司令英格諾爾以下十數名軍官被近距離的猛烈爆炸震得頭暈目眩耳發鳴,可憐的聽覺直到半晌之後才勉強恢複。

不知出於什麽原因,“本邦”號二號炮塔的右側主炮遲遲沒有開火,倒是位於艦橋基座的單裝6英寸副炮兩度發炮打中迎麵相向的德國戰艦,這兩發中等口徑的穿甲彈皆被厚重的裝甲彈開,未造成任何實質性的破壞。

怒濤洶湧的海麵上,“腓特烈大帝”號繼續右轉,照此趨勢,兩艘戰列艦將錯身相交,並用近距離的對轟決定彼此的命運,而在失去指揮官的情況下,“本邦”號後桅杆瞭望台上的內爾森-亨特少尉居然成為了決定這艘戰艦走向的人。在愛國熱情、軍人榮譽以及納爾遜精神的感召下,這位平民出身的年輕軍官通過傳音筒向輪舵室發出滿舵左轉的指令,這一刻,如若“本邦”號的輪舵能夠正常工作,它將迅猛轉向並一頭撞向相距僅有百米的德國公海艦隊總旗艦,可它的舵槳卻隻能向右偏轉2度而不是高速航行下8度的最大轉角,使得這艘滿載噸位重達3萬噸的艨艟巨艦隻能以慢一拍的笨拙姿態轉向德國戰艦。在對麵的艦橋,艦長馮-盧比奇上校邊喊邊向舵手打比劃,體格魁梧的舵手毫不遲疑地反向轉動舵盤,這艘全速右轉的德國戰艦很快擺正航向——停頓片刻,舵手繼續轉動舵盤,駕馭這座噸位同對手相差無幾的海上鋼鐵堡壘向左偏轉。由此一來,兩艘生死相搏的戰列艦成了動作默契的舞伴,而從一個角度看,“腓特烈大帝”仿佛是以生命起舞的鬥牛士,“本邦”則是無路可退的憤怒公牛。

在人們各懷心思的煎熬和等待中,每一秒鍾,這兩艘斬浪而行的戰列艦都以20米的速度發生相對位移。無論它們前主炮塔內的炮手如何努力,也來不及再開第二炮,而它們的副炮拚命開火,卻又完全改變不了形勢……幾秒之後,“本邦”號艦艏已然越過了“腓特烈大帝”號的艦尾,而“腓特烈大帝”號的艦艏也切過了“本邦”號留下的航跡,舷與舷尚有二十來米,在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跳遠世界冠軍也不可能越過這個距離。眼看兩者將相安無事地走過這段航程,雨暴引起的滔天駭浪卻產生了驚人的作用——兩艘戰艦各自渡過波峰而落入波穀,它們相向偏擺並發生位移,就這樣舷對舷地越靠越近,然後以一種誰也沒有料到的方式發生了碰撞!

一聲咚然重響,然後是挖心刺耳的金屬摩擦聲,兩艘龐大的戰艦仿佛是在土路上快速行駛的汽車,以非常劇烈的方式顛簸顫抖起來。“本邦”號那格外粗長的三腳桅杆一口氣掃斷了“腓特烈大帝”號的後桅杆,整根鋼製結構的桅杆就像是被砍倒的大樹一樣倒向另一側,而英國戰艦桅杆上部的瞭望塔也被扯下了一大塊鋼板,落在德國旗艦後甲板上留作紀念。與此同時,在巨大的衝擊作用下,“本邦”號左舷後部的一排炮廓式副炮像是火柴盒一樣被完全擠扁,一根根粗如大腿、長度超過成年人身高的炮管竟像火柴棍似地彈離炮座,多名炮手不及躲閃而被砸成肉漿,連成一排的副炮室頓時變成了血腥狼藉的屠宰場。英國戰艦舷側艦體去了一塊長達20多米的裝甲,“腓特烈大帝”號也被蹭掉了一條兩米多寬、十米多長的裝甲板,士官住艙、水兵住艙、艦員浴室像精致的房型模型一樣暴露出來,被褥、衣物和紙片被狂風卷起然後迅速消失在茫茫夜雨當中。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艦員們此刻都在各自戰位,住艙基本空無一人,從而避免了嚴重的人員傷亡,但近四分之一的甲板在碰撞中扭曲得麵目全非,它舷側甲板的三座雙聯裝副炮有兩座同對方艦體發生碰撞而致變形,而它的那些單裝88毫米炮倒是安然無恙,其中一門還在零距離的情況下開火射擊,炮彈雖然打穿了英國戰艦的上層甲板,爆炸產生的碎片卻彈回來擊傷了三名德國炮手。

這驚心動魄的碰撞前後僅僅持續了三、四秒,兩艘戰艦便在各自重心作用下反向回擺,由此脫離了接觸。這麽一眨眼的時間,雙方艦員特別是“腓特烈大帝”號艦橋內的軍官們卻狠狠心驚肉跳了一把。無論是在木槳帆船還是蒸汽戰艦的時代,艦船的撞擊戰術都有過決定性的發揮,而艦船意外碰撞沉沒的事例更是屢見不鮮。1866年的利薩海戰中,奧地利旗艦“斐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裝甲艦撞擊意大利的“意大利國王”號裝甲艦,後者連同400名艦員被擊沉,從而決定了這場海戰的結局。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海軍主力艦已從排水量五六千噸的鐵甲艦演變成為兩三萬噸的無畏艦,這些新型戰艦不論火力、動力還是生存能力都遠遠強於自己的前輩們,如果是與一艘輕量級的驅逐艦或巡洋艦相撞,它們大可不必擔心自身的安危,可如今狂濤駭浪中相撞的是兩艘旗鼓相當的戰列艦,而且還是有心置對方於死地的交戰方,誰能保證這樣的碰撞不至於造成艦體嚴重受損、大量進水乃至戰力盡失的狀況?

兩艦相互脫離之後,艦員們不及查看損失,雙方又回到了攸關生死存亡的戰鬥當中。“腓特烈大帝”號的兩座後部主炮塔,“本邦”號舯部及後甲板的三座雙聯裝主炮,莫不在第一時間瞄準對方——人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燧發槍陣對射、風帆戰列艦互轟的老戰場上,拚的往往不是技巧而是勇氣和運勢。雖然失去了艦橋和主要指揮官,英國皇家海軍的士官和水兵們不負所望地展現出了他們的頑強意誌和不屈精神,“本邦”號後向的六門13。5英寸主炮幾乎與對手的四門12英寸主炮同時開火,兩位鼻血橫流的拳手竭力對攻,結果各有兩記重拳命中對手。“腓特烈大帝”號的水線裝甲首遭擊穿,爆炸導致三個水密隔艙進水,一處煤倉發生火災,艦尾的四號炮塔也遭到了毀傷性的打擊,全艦隻能以半數主炮應付接下來的戰鬥;“本邦”號艦尾的五號炮塔遭到直擊,德國穿甲彈毫不客氣地鑽透了對方的11英寸裝甲,頃刻之間廢掉了這對威力強勁的大口徑艦炮,另一發德國穿甲彈貫穿舷側裝甲落入輪機艙,使這艘轉向不靈的英國戰艦徹底失去了機動能力,熾烈的火焰在艦內蔓延,許多艦員或被灼傷,或因煙氣彌漫而中毒甚至出現窒息。

曆經近距離的主炮互轟和艦體碰撞,這兩艘建造於同一時期的英德戰艦雙雙幸存下來,卻全然不見一笑泯恩仇的風度,黑洞洞的炮口仍隨對方的移動而轉動,猶能開火的副炮如惡犬般不知疲倦地吠著,但這場戰鬥畢竟不是它們之間的單獨對決。錯開距離之後,失去指揮官的英國戰列艦“本邦”號不得不麵對另外兩艘德國新銳無畏艦——“凱撒”號和“國王”號的近距離攻擊,形勢岌岌可危,而德國公海那對總旗艦“腓特烈大帝”號也與第二艘英國戰列艦——獵戶座級首艦“獵戶座”號,在這狂烈的雨暴中不期而遇。

不容雙方艦員稍喘幾口氣,新的戰鬥撲麵而來。在這狹路相逢的戰場上,誰能憑勇氣和意誌堅持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