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的威克洛郡位處都柏林以南,它毗鄰愛爾蘭海,以山地和丘陵為主,陸上交通不甚便利。..吧在被英聯邦軍隊逐出都柏林之後,愛爾蘭誌願軍的主力部隊暫時退守至此,原本是要稍作休整,以圖再戰,可是後方突傳噩耗,叛軍占領科克港,臨時政fu的高層官員或被扣押,或投向了叛軍陣營,前線部隊頓時軍心動蕩,人們既擔心後方形勢,又恐英軍借勢來襲,而在這種情況下,大肆撤退很可能演變成為潰逃,一旦英軍真的發動進攻,部隊蒙受的損失將是災難性的……

威克洛郡的南部小鎮卡紐,北去都柏林約70公裏,距離愛爾蘭東南部的濱海重鎮沃特福德僅50多公裏,往科克港還有將近200公裏程。在科克港落入叛軍之手的第天,愛爾蘭誌願軍第1軍團司令部從威克洛郡中部轉移到了這個在地圖上毫不起眼的偏僻小地方。

同一天,從科克港狼狽出逃的愛爾蘭共和國臨時總統奧恩-麥克內爾也來到了卡紐,身處部隊的保護之下,他惶恐不安的情緒得到了大的緩和。在鎮長騰出的房裏,疲倦不堪的麥克內爾晚飯之後就沉沉睡去,直到次日天亮才醒來。

漫山遍野都是愛爾蘭誌願軍官兵的營帳。

麥克內爾當然知道,這些營帳有基本上都是德國人戰前運來的物資,當時共和兄弟會的不少成員都覺得納悶,誰會有好端端的房不住來搭帳篷睡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這些物資都積壓在秘密倉庫裏,虧得製作帳篷的防水材料不易腐爛,兩年之後拿出來依然完好。現如今,英國潛艇像鯊魚一樣不斷在愛爾蘭周邊海域遊弋,即便有戰艦護航,德國運輸船的損失率依然很高,運抵愛爾蘭的每一噸貨物都是作戰最急需的——這反過來證明了德國人戰前運來營帳是多麽有先見之明。

簡單的早餐,麥克內爾胡亂嚼了幾口,然後在客房召見了第1軍團司令勞蘭德斯以及他手下的幾員得力幹將。這些人身上穿著嶄新的高級軍官製服,臉上的狼狽和沮喪卻跟這身軍裝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他們雖然為自己的英勇表現得到了獎賞,可這並不能證明他們能夠勝任大部隊指揮官的角色。事實上,在發動武裝起義之前,勞蘭德斯是一名中曆史教師,他的這些將軍和上校們多是平民出身,隻有個別人曾是地方警察,或在英隊當過誌願兵,他們能夠有今天的地位,最大的優勢是加入愛爾蘭誌願軍的時間較早,而且具備一定的領導和指揮能力,但要論正規的軍事素質,他們還不如皮爾斯手下那批曾去德國秘密深造的年輕軍官們。

勞蘭德斯的參謀長報告說:“今早剛剛接到的消息,我們的第4步兵團抵達沃特福德郡的威利爾斯頓,但沒能渡過黑水河,叛軍在橋上安放了**,並在黑水河西岸埋伏了步槍手。”

“勇敢的第4步兵團為什麽不能強行渡河?”麥克內爾盯著勞蘭德斯,語氣軟綿無力,眼神中沒有哪怕一點兒凶色。

勞蘭德斯沒有說話,而是由他的參謀長“代言”道:“總統先生,我們的戰士不願向自己的同胞兄弟開火,沒人願意看到愛爾蘭人在內戰中流血死去。”

這樣的回答讓麥克內爾感到無端的惱火:“對方拿出了**,埋伏了步槍手,他們完全不顧同胞血脈,我們卻在這裏講仁慈!”

參謀長一臉委屈地解釋說:“他們揚言要在我們靠近大橋之前引爆**,試圖渡河的士兵遭到他們的射擊,但沒有人受傷。”

“夠了!”麥克內爾忍無可忍地阻止了這個呱噪的家夥,他以祈盼的目光看著勞蘭德斯,他自以為可以充分信任的人,可憐兮兮地說:“如果我們不能狠下心來平定叛亂,愛爾蘭共和國就完蛋了,今後整個愛爾蘭都將處於一個德國人的統治之下,這樣受約束的**自由難道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勞蘭德斯沉默不語,他的將軍和上校們似乎預料到了麥克內爾會這樣說,一個個形同雕塑,一言不發。

麥克內爾深深地歎了口氣。作為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的元老,愛爾蘭誌願軍創始人,他的資曆深,但在兄弟會和誌願軍內部的聲望卻不是最高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他推崇的是“和平**”。麥克內爾組建愛爾蘭誌願軍的初衷不是為了打仗,而是希望在英國政fu陷入戰爭泥沼的時候,以這支武裝力量作為跟英國政fu談判的砝碼,通過非暴力的方式為愛爾蘭爭取到最大限的自主權力。過去在組織內部的會議上,或是同誌之間的談話中,他總是直言不諱地說,以英國的軍事和政治實力,愛爾蘭想要成為一個完全**的國家恐怕要等到下一個年,他所做的努力是為了不讓愛爾蘭人在希望渺茫的叛亂中流盡鮮血。

現在,這句話成了對他的一個莫大諷刺。

其實早在1910年前後,德國人悄然加大了他們在愛爾蘭的投資,並向愛爾蘭共和兄弟會以及愛爾蘭誌願軍的一些分支組織提供秘密的軍事援助,弱小不堪的愛爾蘭誌願軍不斷發展壯大。有了最新式的步槍、機槍甚至火炮,誌願軍內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憧憬武裝驅逐英隊的前景,麥克內爾應該注意到了這些,可當歐洲爆發戰爭的跡象越來越明顯的時候,他並沒有審時勢地調整自己的觀點,而是頑固地堅持他的看法——除非英國在愛爾蘭強行征兵,或是在有很大成功希望的情況下,愛爾蘭誌願軍才能考慮武裝起義。

所以,主張武裝**的共和兄弟會元老乃至後起之秀在組織內部的聲望日漸高漲,麥克內爾的地位不複從前。戰爭爆發後,埃蒙-坎特帶著皮爾斯等人秘密訪問德國,得到了德國提供大量軍事援助以及直接出兵的允諾,隨後在共和兄弟會以及誌願軍的高層會議上,多數人讚成武裝**,麥克內爾不得不接受這既成的事實。再後來德國海軍節節勝利,愛爾蘭誌願軍帶頭發動了武裝起義,德國人也按約定將大批陸戰部隊運抵愛爾蘭,戰事幾經周折,愛爾蘭**武裝漸成大勢。就在這個時候,麥克內爾力排眾議,決定在科克港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公告一出,舉國歡騰,支持愛爾蘭**的民眾無不歡欣鼓舞。可是跟這些茫然無知的普通軍民不同,麥克內爾和他的追隨者們知道共和兄弟會跟德國政fu簽署了一係列密約,包括成立愛爾蘭王國,尊奉一位德國皇室成員為愛爾蘭國王,雖然他從一開始就不讚同跟德國人進行過於深入的合作,這些密約也是共和兄弟會及誌願軍的其他領導者繞開他所做出的決定,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麥克內爾沒有履行這些密約的義務,而他也確實這樣做了。

可是從麥克內爾光榮就任愛爾蘭共和國總統之後的一係列舉動來看,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反對者的力量有多麽強大——就算他意識到了,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去作出縝密的部署並付諸實施了。

絕望的麥克內爾冷笑道:“先生們,既然你們都不願意跟昔日的戰友們為敵,那麽就把我——一個失敗的愛爾蘭共和國的臨時總統,送給叛軍,以保全你們的地位和榮譽吧!”

“總統先生,坐在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曾在戰場上出生入死。過去麵對英國人的大炮和刺刀,我們敢於挺直胸膛,今天麵對德國人的大炮和機槍,我們同樣無所畏懼。可是我們的士兵並不這樣想,愛爾蘭共和國的成立本來就很倉促,它的根基並不穩固,許多人甚至還沒有弄清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現在,那些反對共和的政變者並沒有要推翻這個國家,而是通過議會表決的方式重新選擇它的國體和領袖,這不足以引發士兵們的憤怒,如果我們強行驅使他們發動進攻,我可以斷言,第4步兵團不出一天就會發生嘩變,其他部隊必定受到影響。”

勞蘭德斯的話讓麥克內爾慢慢坐了下來。

接著,勞蘭德斯朝自己的參謀長點點頭,這名軍官從口袋裏取出一張比巴掌稍大的紙片,上麵用印刷體寫了幾句話,內容看起來很簡單。

勞蘭德斯把這張紙遞給麥克內爾。

“這是叛軍用飛機投下的傳單,我們有一半以上的部隊都拿到了這樣的傳單。”他解釋說,似乎是為了表示對麥克內爾的安慰,他用了之前一直在回避的“叛軍”一詞。

麥克內爾一把抓過傳單,掃了幾眼,麵若死灰。

“不瞞您說,我們的部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如果可以公平選擇,我相信大部分戰士還是會選您繼續擔任這個國家的領袖,可是現在的條件並不對等。沒有德國人的支持,我們在都柏林吃了敗仗,部隊需要重振士氣,眼下卻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我們的對手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敢於以少數兵力發動政變。”勞蘭德斯把話說到了這裏,似有下,卻又不多說一字。

“這麽說來,我們打都柏林的決定還是過輕率,給了德國人以及他們的支持者絕佳的機會。”麥克內爾滿心惆悵地說,“現在,我們除了投降,似乎別無出了。”“不,我們不是投降。”勞蘭德斯糾正道,“而是談判,用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這場危機,讓人民的意願來決定愛爾蘭的未來。”“人民的意願?人民的意願隻怕早就被德國人仁慈友愛無私的表演給誤導了。”麥克內爾無奈冷笑,“可又有什麽辦法呢?我們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打不過英國人,從我們決定接受德國援助,發動武裝**戰爭的那一刻起,愛爾蘭的命運就已經走上了德國人設定好的軌道。他們……真是無所不能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