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清晨,在聖米格爾島東部的一座山包上,滿身泥土的德軍士兵們趴在塹壕邊緣,以驚愕的神情眺望前方。視野中,兩支各由數十艘戰艦組成的龐大艦隊遠遠擺開陣勢,以威力強勁的重炮相互射擊,海麵上不斷騰起巨大的水柱,硝煙一片片湧起,而後在海風吹拂下彌散開來;上百架戰機在空中相互追逐、開火,當它們降低高度逼近敵方艦隊時,海麵上的戰艦便會猛烈開火,大大小小的炮彈在不同高度、不同方向的空域中構築起一張張火力網

按照德軍慣例,這些士兵的領章上繡著部隊番號,“340”,也即意味著德國陸軍第340步兵團。隻見他們穿著為進攻英國配備的黃綠色迷彩野戰服和防水靴,手裏拿著最新式的927型半自動步槍。數日之前,部隊從法國北部港口登船,那時人人都以為目的地是英格蘭,而在船隻離港之後,士兵們才從軍官口中得知他們的登陸地點居然在一千多公裏之外的亞速爾群島

登陸英國是參加戰鬥,登陸亞速爾群島也是參加戰鬥,德軍士兵們雖感詫異,卻沒有陷入到灰心喪氣或是彷徨失措的狀態之中。他們忍受著漫長航程的煎熬,以昂揚的鬥誌和齊整的軍容登陸聖米格爾島,可是誰也沒有料到,等待他們的將是來自海麵的恐怖炮火。5月31日夜,美英艦隊的猛烈炮擊將聖米格爾島變成了一片死亡之地,盡管采取了分散隱蔽措施,德軍仍有上千人喪命,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

因為擔心敵艦隊的猛烈炮擊是發動登陸進攻的前奏,天剛放亮,聖米格爾島的德軍指揮部便向各部發出了警戒部隊進入前沿陣地的命令,而當奉命駐防東部、東南部以及東北部工事的德軍官兵們帶著忐忑情緒進入陣地後,看到的是令他們永生難忘的一幕許多人做夢都無法想象的大海戰就這樣呈現在眼前

在這樣一場較為典型的艦隊戰中,雙方主力艦的大口徑火炮成為了當仁不讓的主角。美國海軍建設的起步雖然晚於英德兩國,依仗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雄厚實力,他們在海軍技術領域毫不遜色於歐洲列強。當新服役的德國無畏艦還在裝備12英寸艦炮時,美國的紐約級戰列艦就已經用上了14英寸艦炮,而且該型艦炮的技術指標較同期研發的英國艦炮更加優越。此後,賓夕法尼亞級和新墨西哥級繼續沿用14英寸艦炮,主炮配置由雙聯裝改成三聯裝,大大提升了火力強度,科羅拉多級和南達科他級則跳過15英寸,直接裝備威力更大的16英寸炮,而美國海軍迄今為止唯一一級戰列巡洋艦,列克星頓級,大膽采用了18英寸巨炮。

英國因戰敗而損失了半數殖民地,經濟陷入了長時間的低迷,這個老牌帝國的底氣終於不像過去那樣足了。由於本國研製的16英寸艦炮始終達不到預期的技術指標,戰後設計建造的君權級戰列艦依然沿用伊麗莎白女王級的15英寸艦炮,隻是將四座雙聯裝炮塔改為三座三聯裝,而得知德國人計劃在提爾皮茨級和德意誌級上安裝16英寸艦炮之後,英國海軍幹脆放棄了自行研發新式艦炮的計劃,改為從美國盟友那裏購置戰艦主炮。

贏得上一場戰爭勝利的德國人盡管財大氣粗了不少,可是在追求抗沉性能和均衡設計的保守思路下,他們依然按部就班地從14英寸逐漸升級至15、16英寸,直到被譽為“終極戰艦”的日爾曼尼亞級戰列艦,德國人才首度采用18英寸艦炮,而這無礙於他們帶著充足的自信進入戰爭軌道在決定是否對英國發動戰爭的高層會議上,三位德國海軍元帥均投出了讚成票。

聖米格爾海戰在隆隆炮聲中持續升溫,這時的“德意誌”號不僅是同盟國艦隊的重要戰力,同時還發揮著大腦中樞的作用。在它的戰鬥艦橋上,艦隊參謀長拉爾斯將軍不斷通過自己的觀察向貝恩克上將提供重要的戰鬥訊息:“普魯士號打出跨射漢諾威號還差了一點西裏西亞號也打出跨射”

考慮到己方主力艦的數量劣勢,貝恩克沒有采取德國海軍善用的“多位一體”戰術,而是令各艦展開對位攻擊。斯坦德利的艦隊司令旗依然高高飄揚在“南達科他”號的桅杆上,但艦上升騰的黑煙顯然影響到了作戰指令的傳達,美英艦隊此時的戰鬥陣型略顯混亂,位於艦隊前列的並非實力最強的大不列顛級,而是科羅拉多級和伊麗莎白女王級。

“黑森號命中敵艦敵艦前甲板燃起大火”拉爾斯略微發顫的聲音引得周圍的軍官們紛紛注目。依照弗蘭德斯海戰和法羅群島海戰的經驗,隻要在戰鬥中盡早獲得第一個戰果,很快就會有第二、第三個,然後是敵方艦隊的全麵潰敗。

艦長赫爾曼登斯準將舉著望遠鏡,以嘴角微翹的表情惡意揣測道:“敵艦被大量濃煙包圍,看樣子傷勢不輕,若是它的主彈藥庫發生殉爆”

可惜這個假設並未變成現實,不多會兒,“德意誌”號再度發出聲勢浩大的主炮齊射,經過片刻的等待,登斯準將搶在拉爾斯之前興奮地說道:“德意誌號命中敵艦,敵艦舯部發生爆炸,它的艦橋可能完蛋了”

拉爾斯從旁提醒道:“科羅拉多級裝備的是45倍徑的14英寸主炮,其特點是防護力非常出色,司令塔和炮塔都受到了厚重裝甲的良好保護。”

美國的艦船設計師們似乎天生就喜歡作出一些比較極端的舉動,他們的戰巡擁有高航速、強火力,防禦卻可以爛得不堪入目,他們的戰列艦可以行動緩慢,但是火力和防禦卻十分了得。自新墨西哥級之後,美國各級戰列艦的水線裝甲最大厚度都達到13。5英寸即343毫米,炮塔正麵裝甲更是達到驚人的18英寸即458毫米,連司令塔的裝甲也有16英寸。

登斯回敬道:“好吧那就讓我們看看究竟是它的防護強還是我們的攻擊強。”

兩人的交談讓人感覺戰況樂觀,可事實並非如此。在“德意誌”號周圍,敵方艦隊打來的大口徑炮彈正不斷激起一根根巨大的水柱,海麵因此而變得波濤洶湧,水柱落下形成的浪濤不斷撲向附近的戰艦,瞬間又被堅實的鋼鐵擊得粉碎。

無論聖米格爾海戰的結果如何,敢於以7艘戰列艦對抗敵人的12艘戰列艦,貝恩克上將的膽識和魄力值得稱道,而他之所以果敢出擊,既是因為敵方旗艦連遭轟炸而暫時失去了指揮能力,亦是考慮到聖米格爾島在亞速爾戰役中意義重大,絕對不容有失

通訊官送來一份電報,拉爾斯瞧了一眼,當即向艦隊司令報告:“長官,齊柏林號來電,第二波轟炸機群正在集結,預計5分鍾後抵達戰場。”

“艦隊全體左轉一個羅經點,航速增至22節”貝恩克以冰冷的語氣下達了命令。

在目前的距離上,同盟國艦隊的炮彈擁有不錯的命中率,左轉便意味著與對方拉近距離,一旦雙方都處於彼此目視測距儀器的效用距離之內,德國戰艦的命中率會上升,敵人的射擊精度同樣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見貝恩克如此果決,拉爾斯沒有絲毫的遲疑。

在將命令傳達下去之後,他回過頭,貝恩克依舊一動不動的站在那裏。

隨著雙方距離的拉近。落在附近海麵的炮彈越來越有威脅。“德意誌”號艦橋裏的氣氛變得凝重起來,拉爾斯和登斯不再鬥嘴,而是以格外嚴肅的表情關注戰局的變化。

在轟然一聲巨響中,“漢諾威”號成為第一艘被敵方炮火德國戰列艦。一枚16英寸口徑的穿甲彈以接近15度的水平夾角擊中了這艘服役時間尚不滿兩年的戰艦,這樣的炮彈不論速度、質量還是威力都是巨大的,“漢諾威”號艦尾一沉,一座副炮炮塔飛上了天。

緊接著,又一枚炮彈擊中了“黑森”號,這艘戰艦2號炮塔的正麵裝甲雖然沒有被1萬5千碼之外飛來的406毫米穿甲彈直接貫穿,但猛烈的爆炸讓2門主炮頓時啞了火。

看到己方艦隊的損失在逐漸增加,“德意誌”號上的貝恩克卻依然麵不改色的望著遠處的美英艦隊。敵人的艦炮數量占優,自己這邊戰列艦亦毫不示弱地展現出高射速和高精度的優勢,美英艦隊那邊不時升起的火團和陣陣黑煙意味著對方也在承受相同的壓力。

“德意誌號再次命中敵艦,敵艦3號炮塔中彈,發生猛烈爆炸,黑煙直衝雲霄,它肯定完蛋了,完蛋了”

登斯如釋重負的聲音讓軍官們稍稍鬆了一口氣,但緊接著,他們的世界仿佛突然崩塌一般,所有的感官都被扭曲,雙腿幾乎無法支撐身體,腦袋嗡的一下混沌了有經驗的軍官們立刻意識到自己的戰艦被擊中了

登斯準將靠著艙壁避免摔倒,他轉過身看看舷窗外,爆炸的硝煙來自戰艦中後部,大口徑穿甲彈的威力雖然很足,但隻要不擊中彈藥庫,對“德意誌”號這樣一艘滿載排水量達到5。6萬噸的超級戰列艦來說算不了什麽,而如果真的擊中彈藥庫,那也隻有自認倒黴了。

事實上,一枚406毫米的穿甲彈從“德意誌”號副指揮塔和2號煙囪之間的非主裝甲帶區域貫穿而入,在猛烈的爆炸中,這個位置上的煙道、餐具室、軍官臥室、廁所、水兵艙室、浴室、器材倉庫均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4號鍋爐艙上部也被炸出了一個大口子,整艘戰艦安危無憂,隻是露天防空炮和雙聯裝20毫米機關炮位上遍地鮮血

不等自己的指揮團隊完全從剛剛的驚駭中回過神來,貝恩克上將大聲下令道:“艦隊全體右轉一個羅經點,航速提高到24節”

對於艦隊司令的決定,拉爾斯依舊有些摸不著頭腦,在傳達完命令之後,他試探著問道:“長官,請恕卑職愚鈍,小範圍的機動在這樣的大規模炮戰中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

貝恩克淡淡地瞥了他一眼,嘴唇動了動:“吸引敵人的注意力。”

拉爾斯腦瓜子何其聰明,一下子就悟到了要領,他的目光隨即投向北方海麵。

聖米格爾島以北海域,在悍將馬克斯巴斯蒂安的指揮下,“馬肯森”號、“興登堡”號、“黑林根”號及隨行的巡洋艦正以30節航速殺向美英艦隊側後,而對麵的美英艦隊沒有一艘主力艦能夠在機動性方麵跟這些德國戰巡匹敵。

跟其他國家的戰巡相比,德國戰巡最大的優點就是出色的防護能力。早期設計建造的毛奇級、塞德利茨級、得弗林格級,重點部位的裝甲厚度跟其他國家的無畏艦相當,它們的防護性能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甚至可以說是德國海軍在1914年至1915年贏得一係列海戰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戰後建造的馬肯森級和提爾皮茨伯爵級繼續發揚這一特點,在5月23日的海上戰鬥塵埃落定之前,人們堅信德國戰巡依然可以在公平對等的交戰中完勝對手,包括擁有最大口徑艦炮的美國列克星敦級,也許隻有英國的海軍上將級有機會打破這一“神話”“提爾皮茨伯爵”號的沉沒雖令德國海軍及其戰列巡洋艦部隊蒙受了不小的打擊,但人們並不認為是戰艦的設計出了問題或者指揮官決策不當,而是將這一損失歸咎於運氣不佳。

提爾皮茨伯爵級是馬肯森級的改進型號,如果巴斯蒂安中將所指揮的三艘馬肯森級能夠在這場艦隊大戰中拿出不凡的表現來,無疑是對提爾皮茨伯爵級最好的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