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有壓迫,那裏就有反抗。這是夏樹最信服的一句真理,也是他時常用來警醒下屬官員們的一句箴言。在愛爾蘭王國,他一貫的執政方略不但促進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更成功營造出了寬容友善、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而在威爾士王國,新政府在他的領導下通過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作環境、推廣社會福利等一係列舉措,有效降低了普通民眾的不滿度,各地治安情況有了質的變化。相較之下,不論是跟愛爾蘭王國誕生於同一時代的立陶宛王國、拉脫維亞王國,還是跟威爾士王國一同獨立出來的英格蘭王國、蘇格蘭共和國,社會穩定度和民眾滿意度都差強人意。

不管怎麽說,大戰的遠去使得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又重新歸於平靜,然而在歐洲以外的地方,戰亂和動蕩還在持續。在亞歐交界地帶,奧斯曼土耳其的內戰仍在上演,阿拉伯半島遍地都是桀驁不馴的部落武裝和遊擊隊,北非東部的埃及和蘇丹亦是戰火不斷,而在南非,親德勢力正與原先效忠英聯邦的政府軍展開拉鋸戰,至於美日軍隊展開殊死爭奪的中太平洋地區以及中日兩國激烈交鋒遠東戰場,幾乎每天都有數以百計、千計甚至萬計的士兵在戰鬥中死去……

1936年4月14日,西澳大利亞,卡爾古利金礦。

“要食物!要生存!要食物!要生存!”

憤憤的口號聲中,渾身髒兮兮、臭烘烘的礦工們走出四麵透風的工棚,從各處工區匯集到了岔路口,然後沿著大路緩緩湧向金礦通往外界的唯一哨卡。

哨卡的鐵絲網後麵,一名頭戴白色防暑帽、身穿草黃色軍裝的日軍尉官吹著集合哨,急吼吼地招呼士兵們戒備。隻見挽著袖子、打著綁腿的日軍士兵,或端著“三八大蓋”,或拎著“歪把子”,紛紛從不遠處幾棟木質構造的營房離跑來。

其中一棟營房門口,兩名日軍官佐挎著指揮刀,端著望遠鏡,一邊眺望哨卡裏麵的情形,一邊交談道:

“端木君,這些澳洲人想幹什麽?”

“他們在抗議,抗議我們給予的食物分量太少,每天分配給他們的工作量太大。”

“那實際情況呢?”

“端木君,您別看這些白人個頭高大,其實慵懶散漫、效率低下,而且胃口還很大。他們要求的食量,比我們的士兵每日配額還要多,每天所能提供的礦石卻比我們要求的少得多,我們可能答應麽?”

“這麽看來,澳洲白人跟俄國白人沒什麽區別,都是好吃懶做的家夥,養著他們還不如從印度支那運輸勞動力來。”

“那是,這個提案我很久以前就向杉田將軍匯報過,據說南方軍司令部已經初步采納,隻要得到大本營的認同就會實施。到時候我們就不必為這些愚笨的白人困擾了!”

“喲西……”

兩人正說著,那支浩浩蕩蕩的抗議隊伍已經來到了哨卡前。卡爾古利金礦發現於半個世紀之前,隨著大量淘金者的到來,這裏一度成為西澳大利亞人氣最旺的地方,隨著機械設備的采用,開采效率較當年有了相當大的提升。戰爭期間,卡爾古利金礦的開采一度中斷,而在日軍占領整個澳大利亞之後,數千名英聯邦軍和美軍戰俘連同一部分平民被驅趕到了這裏為日本人挖礦,類似的情況存在於澳大利亞所有的礦場、農場、牧場以及港口。

啪……啪……

兩聲清脆的槍響似乎震住了遊行隊伍,這些滿臉汙漬、麵頰削瘦的礦工一個個衣衫襤褸,而因為身高的優勢,他們基本是以俯瞰的視角盯著眼前的日軍士兵,明晃晃的刺刀確實給人以強烈的威懾,但是惡劣的條件已經將這些人逼到了絕境。

那名模樣白淨的日軍尉官揚著手裏的南部手槍,用拗口的英語高聲說道:“所有人,立即回到你們的工棚去!否則,嚴懲不貸!這是最後的警告!”

遊行抗議的礦工隊伍沒有動,片刻過後,從隊伍前排走出了一名身材魁梧的白人男子,雖然被俘後被強行除去了軍銜標識,但從他的軍衣褲靴樣式以及氣質神態來看,不難看出他曾是英聯邦軍隊的一名指揮官。

“什麽時候滿足我們的條件,什麽時候複工!”這名白人男子一字一頓地說道,言罷,身後的礦工們紛紛振臂呼應。

日軍尉官用凶惡的目光打量著這個挑頭鬧事的家夥,然後用日語對身旁的日軍士兵交代了幾句。一小隊日軍士兵端著步槍跑步上前,欲將那白人男子與後麵的礦工分隔開來,礦工們不允,用胸膛迎向日軍士兵的刺刀,雙方相互對峙,劍拔弩張。

隔著十數米的距離,領頭的白人男子朝日軍尉官隔空喊道:“什麽時候滿足我們的條件,什麽時候複工,其他一切免談!”

尉官拿不定主意,於是讓傳令兵跑去兵營那邊,向兩名官佐請示。不多會兒,傳令兵返回哨卡,尉官在聽了他轉述的指令之後,旋即招呼那一小隊士兵返回。接著,他一邊倒退,一邊以日語下達軍令,駐防在哨卡及周邊坡地上的數十名日軍士兵旋即做出相同的動作子彈上膛!

見此情形,領頭的白人男子臉色大驚,但這時候後退已經沒有用了,槍聲如疾風驟雨般響起,久久回蕩在這山穀之中……

卡爾古利金礦血案,七百多名美英戰俘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裏殞命異鄉,而這僅僅是發生在澳大利亞的多樁慘案中規模稍大的一件,基於澳洲居民多數都是白人,且對日軍的管製政策非常不配合,日本高層決定從印度、緬甸、馬來、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強征大量勞力開發澳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美英戰俘及澳洲居民的生活條件愈發艱難,而中立國家的外交和情報人員也不斷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有關日軍在澳洲虐殺戰俘、****占領區民眾的種種惡性。至1936年6月,在美國通過官方媒體和新聞媒介多次報道這些事件的基礎上,德國發行量最大的三份報刊齊齊發聲,以詳盡的篇幅披露了日軍在澳洲暴行,頓時震驚歐洲各界,從道義上討伐日本的聲音頓時猶如山呼海嘯!

7月中旬,不堪淩虐的澳洲民眾在歐美國家的秘密支持下發動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半月之內,起義的烽煙席卷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各地。麵對數量多達20餘萬,且擁有飛機、大炮、戰車以及戰艦的日本正規軍,起義武裝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城鎮,利用他們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跟敵人打起了遊擊戰。

澳洲的地理環境雖不比南亞叢林複雜,但近900萬平方公裏的遼闊幅員為起義者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而在大戰爆發之前,整個澳洲的人口接近800萬,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頂峰水平,戰時有數以十萬計的民眾背井離鄉逃往北美,此後經曆了日軍侵略和洗劫,澳洲人口下降到了600萬,許多民眾為逃避戰禍以及日軍迫害從沿海地區遷往內陸,新建立起來的村鎮、農莊成為起義者的臨時藏身地和補給據點。

麵對西方同盟國的指責和抨擊,日本政府一邊狡辯,一邊遮掩,甚至還裝模作樣地在堪培拉接待了歐洲訪問團,背後卻在實行冷酷無情的大掃蕩。發現原有兵力遠遠無法應付澳洲起義武裝的遊擊策略,日軍迅速從本土和東南亞抽調了十餘萬正規軍以及多個航空隊,同時以南方艦隊嚴密封鎖澳洲海岸。為阻斷起義軍獲取外援的通道,日軍摧毀了西澳大利亞和南澳大利亞的多個海港城鎮,強行遷走當地居民在其遷移過程中,日軍不但沒有提供任何補給,甚至掠奪了這些居民的糧食物資,造成無辜平民的大量非戰鬥傷亡。

澳洲白人的悲慘境遇已然被歐美國家視為駭人聽聞的種族迫害,而在援助澳洲起義者的立場上,德美等國秘密達成一致,捐款捐物並組建誌願者參戰,人員物資經以德國控製下的馬爾代夫群島為前沿基地,經潛艇航運和飛機空運轉送到澳洲起義者手中。這項代號“十字軍”的行動自1936年8月正式啟動,次月便成功運送誌願作戰人員200多名、作戰物資1500餘噸,而到了10月,運抵澳洲的作戰物資翻了四倍,加入澳洲起義部隊的歐洲誌願者達到千人。不過,這種井噴式的增長因日軍在西澳大利亞捕獲德國水上運輸機而告中斷,在日本政府非常強烈的抗議下,西方同盟國停止了對澳洲的官方援助行動,轉而以民間團體和私人組織的“自發行動”為主,所幸的是,美軍在奪取夏威夷群島之後開辟了一條從貫穿太平洋的海上運輸線,通過軍艦和潛艇接力的方式向澳洲起義者提供援助,幫助其度過了1936年底最為難熬的一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