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本是同血緣的阿拉伯半島閃族人,近代以前,在*統治的地方,猶太人被視為大衛王的後裔而很少受歧視,留在故土的猶太人和*教徒一直和平相處,很少糾紛。在19世紀猶太複國運動興起時,巴勒斯坦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份,多數居民是*農民,在城市有一部分阿拉伯基督教徒和土生猶太人。這時移民巴勒斯坦的主要是處境險惡的東歐猶太人,由猶太複國運動成立的基金會為他們出資購置土地,助他們安家樂業,他們與阿拉伯鄰居尚相安無事,但隨著歐洲猶太人源源不斷移入,以及猶太人定居點經濟的展與繁榮,造成猶太移民與阿拉伯*教徒的矛盾也開始浮現。192o年次生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的騷亂,進入3o年代後,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巴勒斯坦乃至整個中東地區都未能幸免。在那段昏暗無光的日子裏,猶太人憑借精明的頭腦和勤勉的作風渡過了難關,甚至“因禍得福”,他們的土地和財富越來越多,巴勒斯坦在猶太人的苦心經營下,逐漸成為中東經濟最達的地區,阿拉伯人則在忍饑挨餓,處境愈糟糕。這種對比導致雙方的衝突不斷加劇,至3o年代末已有了水火不相容之勢。

現如今,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所麵臨的直接威脅主要來自於當地阿拉伯人——他們的裝備和組織僅處於武裝暴徒級別,尚不足以對猶太人的複國計劃構成絕對障礙,真正擋在猶太複國主義者麵前的攔路虎,是敘利亞、阿拉伯王國、黎巴嫩等阿拉伯鄰國。無論出於宗教信仰還是現實利益,他們都不會允許猶太人在這裏建立國家。要知道猶太複國主義可不隻在猶太人世界廣為傳播,阿拉伯人同樣對猶太人的“邪惡計劃”早有耳聞,巴勒斯坦地區的武裝衝突之所以愈演愈烈,少不了這些阿拉伯國家的幕後推動,而從曆史趨勢和自然規律來看,猶太人國家出現必定打破中東地區的現有格局,激化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矛盾,使巴勒斯坦成為繼巴爾幹半島之後的又一個“火藥桶”……

1947年12月的一天,特拉維夫市南區的一棟三層建築前,29歲的德米洛克荷槍實彈地值守在崗位上。冬日的和煦暖陽下,這名愛爾蘭外籍兵團一級軍士長戴著一頂帶有偽裝網罩、輪廓類似非洲盔帽的鋼盔,身穿黃綠條紋相間的迷彩野戰服,足蹬一雙黑色的高幫沙地行軍靴,手裏端著一支5.6毫米口徑的stg-45式突擊步槍,身前是容納6個彈匣的雙肩式彈藥袋,身後是容納簡易防毒麵具、戰場急救包、單兵口糧等裝備的戰術背囊,並且隨身攜帶了多功能刺刀、直柄工兵鏟以及金屬水壺,再戴上一副有傾斜反光鏡麵的雷朋太陽鏡,可說是酷勁十足。跟那些使用手動或半自動步槍的猶太民兵相比,這一整套裝備簡直就是“未來戰士”!

德米洛克右後方的窗口用沙袋堆砌出了一個火力點,那裏架了一挺帶三角支架的mg-43,這種射極快的通用機槍號稱“步兵殺手”,是德國、新聯合王國、西班牙、英格蘭等多個西方同盟國的製式裝備。在對方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能夠輕鬆封鎖兩公裏寬的正麵,而這棟三層樓建築毗鄰一條公路,往南約5o米便是大片開闊地帶。

身為愛爾蘭外籍兵團“穆罕默德”輕步兵營的一員,德米洛克於幾個星期前隨隊來到了特拉維夫這座猶太人城市——它最初創建於19o9年,是由一批猶太移民為逃避鄰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貴的房價而興建。受益於猶太人的經商天賦,其展逐漸過了以阿拉伯裔居民為主的雅法。到了1947年,特拉維夫的居民人口接近14萬,成為規模僅次於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聚集地,並吸引了一大批猶太銀行家、富商、企業主等精英分子在此定居。世界錫蘭主義——也即猶太複國主義組織,便將執委會等重要機構設立於此。

早在3o年代中期,奧斯曼帝國勢力被阿拉伯人逐出了中東地帶,巴勒斯坦便是各方勢力試圖掌控的焦點之地,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阿拉伯王國、黎巴嫩共和國都曾出兵此地,但這些阿拉伯國家沒有一個能跟德國人掰腕子。1937年末,德美兩國簽署《亞非協定》,此後短短兩年間,德國先後跟敘利亞、黎巴嫩、阿拉伯王國訂立條約,逐步確立了德國在中東地區的霸權。至1941年,德國在中東地區建立了11處軍事基地,派駐於此的士兵多達八萬人,德國戰機可以不受製約的翱翔在中東上空,德國戰艦則時常遊弋在地中海東岸和波斯灣海域。在這種情況下,猶太人曾將複國的希望寄托於霍亨索倫皇室,但盡管猶太銀行家們極力獻媚,德國高層卻始終無動於衷。再後來德國的弗雷德裏希親王在波蘭遇刺身亡,德國跟奧匈帝國一道對波蘭革命武裝展開血腥鎮壓,不想由此陷入了遊擊戰的泥潭。到了1947年,德國派駐中東地區的部隊僅餘三萬多人,主要部署在蘇伊士運河地帶以及幾個主要的油田區,缺乏戰略和經濟意義的巴勒斯坦僅僅是他們想阿拉伯國家施加影響的一個籌碼。敘利亞和阿拉伯王國各自得到了德國方麵的暗示或是許諾,對巴勒斯坦地區展開了激烈爭奪,為了進一步爭取德國的支持,他們競相用本國的石油資源換取德國的軍事和政治支持,垂涎中東石油資源但又被德國人從這裏逐走的意大利人也不忘插上一腳,暗地裏慫恿埃及人向東擴張領土……

在6oo名愛爾蘭外籍兵團抵達特拉維夫之前,這裏的治安名義上由阿拉伯王國委派的警察署長及其麾下的警察們負責,猶太商人們通過賄賂阿拉伯王國的部分上層官員,使得特拉維夫的警察署長職務長期由一個阿拉伯籍的耄耋老者擔任,警察署實際掌握在猶太籍的副職手裏,全市三百多名警察也基本上是猶太人。除此之外,自1945年生嚴重騷亂以來,猶太人還秘密組織了民兵部隊,用以保衛城市的正常秩序不受阿拉伯激進分子的騷擾,其規模逐步擴充,至1947年末已經達到了8ooo之眾。

第一批愛爾蘭外籍兵團的到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特拉維夫的防禦格局,這裏的防務仍由猶太人的民兵指揮部負責,隻不過外籍兵團的職業軍官們為他們帶來了正規化和技術化的軍事理念,進而相應調整完善了城市的守備部署。德米洛克所在的分隊奉命駐紮在城市南部的一處交通要道,除了固守據點和實施武裝巡邏之外,每天晚飯後還要幫助特拉維夫南區的民兵連隊搞軍事訓練。幾個星期下來,尤其是在熟悉了防區環境之後,他們的生活作息簡直跟工廠裏的工人和寫字樓裏的白領一樣規律,而在軍事供給頗受限製的情況下,他們不能像過去那樣隨心所欲地展開實彈訓練,隻偶爾在簡陋的訓練場上給猶太民兵做示範指導時有機會開火。秩序井然的街道和悠然自在的行人,有時候會讓他們忘記了自己身處隨時會有危險降臨的地方。

眺望了一眼前方的曠野,德米洛克習慣性地轉頭望向北方,那裏有回不去的故鄉和斬不斷的思憶。曆史上,每當國家政權更迭,或是一個國家遭致覆滅時,總會有那麽一些人無奈的背井離鄉,踏上漫漫流落之路。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德米洛克怎麽也不會料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德米洛克原本是奧斯曼帝國近衛軍的一名軍官,他自小父母雙亡,沒有了對家和家人的顧忌,他在戰場上格外勇猛,並因此得到了近衛軍長官阿克巴什將軍的賞識。安納托利亞戰役期間,遵從長官的命令,德米洛克親手槍決了一批土耳其共和軍戰俘,可惜他的忠勇並沒有為他換來大好前程。擁有近6oo年曆史、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於1945年初壽終正寢,擔心遭到對手報複的德米洛克毅然追隨阿克巴什將軍踏上了流亡之旅,一路輾轉到了愛爾蘭,後來接受愛爾蘭軍方的收編,成為愛爾蘭外籍兵團的一員。

在舊奧斯曼帝國,人們通常沒有姓氏,一旦生重名的情況,便會在名字前冠以大、小、居住地址、職業等進行區分。德米洛克在奧斯曼土耳其是個常見的名字,而眼前這位德米洛克過去的稱謂便是“屠夫家的德米洛克”。在奧斯曼帝國近衛軍服役的時候,德米洛克幹脆以“戰場屠夫”自稱,然而經過了這幾年的沉浮與波折,他已然褪去了當初的殺心,也失去了從前的壯誌,成了一個純粹為活而活的人,一個熟練掌握各種軍事技巧且實戰經驗豐富的“戰鬥機器”。他不願再將奧斯曼帝國昔日的光輝掛在嘴邊,所以,既不鄙視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處於社會底層的猶太人,也不仇視那些以橫蠻和守舊而聞名的阿拉伯人,亦不會為猶太財團的慷慨大方而向他們低頭獻媚。他不能理解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恩怨,也不必要去思考和理解個中緣由,他所要做的就是服從上級命令,領取屬於自己的報酬,直到葬身沙場或是找到新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