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度的死亡,宣示著整個遼東終於落在了袁亮的手中。深夜之下,遼東太守府內,袁亮正在燭光下處理繁多的事務,現在的袁亮已經將大本營搬到了襄平城,以利於自己的統治。

徐庶悄悄的來到袁亮麵前,生怕打斷了袁亮的思路。“噢,是元直來了,快坐。”

袁亮笑著從坐位上站起來。

“主公,打擾了,這次來是有些事要主公親自決定。”

“元直快說吧,這幾天你去安撫百姓,可把我累的夠嗆。”

“主公,我這次還真沒有白去,這就給你說說。經過幾天的視察我發現現在的遼東豪強林立,不法行為嚴重,他們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已經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元直隻管放手去做,殺一批,抓一批,我就不信還治不了他們。”

對於一向主張人人平等的袁亮來說,這個問題還是很簡單的誰破壞了製度,堅決給以消滅。“可是主公,我們現在已經被朝廷授以官職,如此一來恐怕不符合大漢律令,給人以口實。”

“元直多慮了,現在天下大亂,還有誰有功夫管我們做什麽,我不僅要打擊豪強,還要實行土地公有,均分給農民,將各項製度的改革進行到底,元直你就拭目以待吧。”

“有主公這句話我就放心了,時間緊迫,我現在就去布置。”

徐庶一行禮,快步走了出去。

自從入主遼東以來,袁亮沒有一天清閑,各項事務忙的他焦頭爛額。今天徐庶所說的豪強問題隻是其中一項,袁亮這段時間好好整理了一下思路,覺得原來在草原的那一套打擊貴族,均分財產的政策還是不夠完善,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有必要對各方麵進行深化革新。具體的措施袁亮決定從經濟、政治、軍事、農業、牧業、交通,文化與教育等全方麵入手,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今天對待豪強的策略隻是其中一項而已。

在經濟上,現代社會的發展證明,隻有經濟強大實力才能壯大,反之如果一味向某一方傾斜發展隻能導致統治的崩潰。二十世紀的蘇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一味的發展軍事,最終致使蘇聯的經濟崩潰,一下分成十幾個國家。所以均衡發展並持之以衡是首要任務。

在實際操作上袁亮一改有漢以來重農抑商的傳統,實行農商共同發展的策略,給商人以政策的扶持,將以土地為主的士家大族改造為商業為主的新興資產階級,原來普通的官府業務交由私人管理,特別鼓勵外地商人到遼東經商,而遼東的商人走出去以加強商業的流通,而鹽鐵等經濟命脈則由政府把持,這樣一來即提高了商人的熱情又不至於脫離官府的掌握之外。

為了方便商人的經商活動,由遼東官府出麵,在遼東統治範圍之內建立票號,(也就是後代的銀行)並派出專門的軍隊進行商業護送,這樣就減少了商人不必要的損失,使商人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經商。與此同時,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以鼓勵人們從事商業活動而沒有後顧之憂。

其次建立各種手工作坊,出於對三國時技術水平的考慮,大規模的興建各種大型企業是不可能實現的,那麽傳統的手工作坊就成為經濟的中流砥柱,所以官府應鼓勵手工業的創新,提高技術水平,塞外的技術水平與內地相差甚遠,所幸當今正逢亂世,內地的流民投奔到遼東的很多,應從中選拔技術人員,同時要不惜重金從內地引進人才,與此同時袁亮將建立了世界第一個科研機構,將原來幽州城救出的頂級工匠集中到一起由自己進行一些現代技術的講解,用一些可行的現代技術對手工業進行革新,相信不久之後,遼東的手工業一定能夠迎頭趕上,走在全國的最前麵。

第三發展冶鐵業,塞外民族的冶鐵技術一向落後中原地區甚多,而袁亮則嚐試過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對冶鐵業進行改良,而且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雖說不能同後世的冶鐵質量相比,但相比同時期的治鐵技術而言已經好的太多,這種新型鐵如果用於軍事上,其產生的作用是無法推算的。

草原之上以鮮卑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以牧業為主,而中原缺少優良的馬種,所以袁亮一方麵花費大力氣發展畜牧業,另一方麵從少數民族以低廉的價格收購馬匹,一來可以擴大自己的騎兵隊伍,二來可以組織專門的商隊與中原進行貿易高價售出,再從中原向草原販賣各種生活用品,從中獲取暴利。

而為了實現以上的各項,發展交通業是必不可少的,隻有交通發展了,才能加快物資的流通,市場才能發展,所以袁亮決定先修襄平到漁陽,襄平到雁門,襄平至雲中的三條官道,如此就與內地加強了聯係。

農業上,袁亮實行安置流民獎勵開墾的政策,將從中原進入的流民進行妥善的安置,發給農具與種子,對開墾荒地多的農發給以獎勵,十年內所開荒地歸自己所有,十年後由官府收回重新分配,對豪強的土地全部以現金贖買,力爭在三年之內實現遼東境內土地國有統一分配,如此即安撫了豪強又將土地問題從根本上進行了解決,對於有條件農民官府鼓勵實行集體農莊製度,生產資料集體所有,互幫互助,可以說是最早的的雛形。

而最近投奔自己的國淵更是向自己提出了士兵屯田的策略,袁亮深以為然,認為這樣既解決了軍隊的用糧問題,又可以減輕了農民負擔。

與此同時,袁亮根據後世所掌握的技術對農具進行了改良,鼓勵農民使用肥料,雖說一時無法生產出後世的化肥,但塞外的農家肥遍地都是,所以肥源還是不缺的。

對於所有人關注的農業稅,袁亮也想象後世的中國一樣進行取消,但徐庶的一席話使袁亮改變了這個想法,在農業占賦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國古代,取消農業稅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隻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工商業產值超出農業的時候才有可能實現,無奈之下袁亮隻好退一步實行農業稅逐漸減免政策,以期有朝一日可以真正取消農業稅,讓老百姓真正的挺直腰杆。

軍事上,袁亮將實行正規軍與預備民兵相結合的方式,常年保持三到五萬規模的正規軍進行嚴格的訓練,將遼東適齡青年都編入預備民兵,平時為民,戰時可以迅速招集為兵,在農閑時進行訓練,以作為正規部隊的補充。

對正規軍,袁亮不惜血本將他們武裝到了牙齒之上,從兵器到鎧甲均為三國時代之冠,什麽攻城的投石機、攻城衝車一樣不少,還有同時代所沒有的複合弓與精製的鐵製兵器,再加上高順嚴格的軍事訓練,獎罰分明的獎勵軍功的製度,這支軍隊儼然成為了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鐵軍。

在文化教育方麵,來自未來的袁亮深知,文化與教育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必須異常重視起來。三國時期的文人大多是士族子弟,普通百姓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袁亮要建立起現代的教育製度,設立縣學與國學兩級的學習製度,在襄平城中設立國學院,專門培養高級人才,由袁亮親自參與教材的編寫,對所學內容進行了跨時代的修改,立爭培養出新一代的實用型人才,達到啟發民智的目的。與此同時還對各類人才給以高度重視,成立各種旨在以傳播技能為主的專業學校,提高師者的帶遇,吸引各方麵的人才為我所用。

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各級醫館,成立醫學院,由華佗進行主持,培養千萬萬的小華佗來,官府平時對醫館行醫進行補貼,對實在沒有能力的患者可以減免醫藥費,然後在軍隊中設立醫官一職,如此可大大減少官兵的死亡率。

最後的一項是政治製度的改革,這是此次改革中觸及麵最大,阻力最大的一項。在東漢士族當政的時代,做官隻能靠官員之間的相互推舉,這就造成了官宦之家壟斷朝政,而絕大多數平民則被擋在了仕途之外,所以首先必須費除的就是這種察舉製度,建立一種類似於現代的以考試為主的任人體係,所有不論貴賤隻要你能夠通過官府的考試,並在實考察期內通過實踐的考核,就可以為官,這將大大拓寬學子出仕的道路,天才俊才必將蜂擁而至。

對行政體係的改革,與其說是改革,倒不如說是一次全方位的重建,在未來袁亮打算建立一個以民選為基礎的君主立憲製的政權,因為在民智未開的三國,要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隻有以君主立憲作為現行的政體,設立各級代表大會製度以限製君權,但這隻是一個構想,要等到一統天下時再說,現在的先做的是把各級的選舉製度逐步建立起來。

最後一個也是最棘手的問題是對少數民族的處理問題,袁亮主張實行民族大一統的政策,這完全不同於東漢王朝的大漢族主義,有些類似於劉虞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但又有很大的區別。

袁亮的民族大一統政策不是對少數民族單一的安撫,而是讓少數民族與漢民族進行整體的逐步融合,最後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這樣就可以杜決未來長達三百餘年五胡亂華中華民族元氣大傷的悲劇發生,從而使中國的曆史進程大大向前加速。當然,具體的操作起來難度不小,先要是對少數民族必須確立統治地位,然後加以改造,最後才可以達到最終目地。因此袁亮決定,一旦遼東的休養生息的政策有一定成效,將對周邊的少數民族加以討伐,采取先弱後強的策略,第一步先西擊烏恒,再東下高句麗統一中國的東北部,然後收複北方的秦胡等小民族,最後對強大的鮮卑實行遠交近攻,分化瓦解,統一整個長城以北建立一個多民族相融合的政權。在奪取中原之後,袁亮將會將這種製度用於西方與南方的少數民族,最終讓中國成為一個民族大一統的國家。

經過以上的各項政策袁亮相信,隻要假以時日,一個富饒強大的中國必將屹立於世界的最東方,中華民族必然常勝不衰,未來二千年內,中國領袖世界的地位將無人能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