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重點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成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在新形勢下,麵對許多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艱巨課題,鄧小平理論要求我們增強和提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堅定性和自覺性,一切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根本判斷標準,不斷開拓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麵。

鄧小平理論抓住“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

總而言之,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係。它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曆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係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製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麵比較完備的科學體係,又是需要從各方麵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