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圍繞著派哪支節度兵馬攻打吐蕃的問題,朝廷中展開了激辯。李林甫和楊國忠當然不可能蠢到直接點名讓王忠嗣的河西隴右兩節度兵馬去攻擊吐蕃人。因為那顯然會讓人立刻聯想到王忠嗣和左右相之間的僵持關係,玄宗也會一眼看出他們的企圖來。所以在上奏此事時,派何處兵馬去進攻這個問題,楊國忠和李林甫都聰明的選擇了避而不談。

很多官員認為,王鉷和羅希奭死在劍南,又是和劍南道毗鄰的吐蕃野牛城守軍動的手。理所當然需要出動劍南軍去征討吐蕃,最好是能拿下野牛城,抓到殺害王鉷和羅希奭的罪魁禍首才算是真正的報複。

但這個提議很快便被否決。因為反對方提出的反駁意見更為有效。劍南軍目前隻有三萬多兵馬,又經曆過征討南詔的大戰,兵少力疲,不宜再戰。而且,從戰略上而言,從劍南道發兵攻打吐蕃是一種比較愚蠢的行為。

地形狹長的劍南道之所以原來隻有三萬的兵額,不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不重要,相反劍南道和吐蕃國交接的邊境由北向南綿延達六百多裏,乃是所有節度中和吐蕃之間邊境線最長的一個。按照常規,在劍南道增加三倍的兵額都不為過,但事實上,劍南道一直隻有三萬零七百的兵額限度,卻也是有著特定的緣由的。

原因便是,劍南道雖然同吐蕃之間的邊境線很長,綿延數百裏。但是,從南到北,接壤的邊境線都是複雜的地形。譬如從姚州到嶲州南的會川,那是大山峽穀密林亂石橫亙之地。高達數百丈乃至千丈的山峰比比皆是,除了通向姚州的一條崎嶇山道,吐蕃兵馬根本沒有進犯的道路。所以,劍南道西南方的邊境,隻需在姚州駐紮重兵,便可拒吐蕃之敵。而從會川往北嶲州雅州乃至成都北漢州茂州一帶的邊鎮,同吐蕃交接之地都是茫茫沙海。吐蕃人也不是傻子,讓大軍跨越百裏沙海攻打劍南城池,顯然是一種不理智的作法。軍隊也許能跨越沙海作戰,但後勤保障怎麽辦?若是遭遇失利後退路怎麽辦?顯然這些現實的問題是任何一名稍有常識的領軍之帥都要考慮的。

所以,劍南道一直隻有三萬兵額是有原因的,因為這裏本就不需要有太多的兵馬駐守。沙漠和高山是天然的防禦屏障,無論對於大唐和吐蕃而言,都並不擔心這一片區域的邊境安寧問題。朝廷之所以這一次同意了給劍南道增加兩萬的兵額,除了楊國忠的積極要求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南詔國的叛亂攻下的姚州城後,吐蕃人為了協助南詔國兵馬,強行從律賁城調集了三萬兵馬穿越了山林深穀沿著金沙江抵達會川。這說明吐蕃兵馬有能夠進攻劍南的可能性。給了劍南道增加兵額的另一個理由。

但其實吐蕃兵馬那一次的入侵是建立在姚州城失守的情形下的。姚州城隻要不失守,吐蕃兵馬萬不敢插入姚州和嶲州之間的會川,那反倒是自尋死路遭遇南北夾擊。當時的情形是吐蕃為了表示支持閣羅鳳對大唐作戰硬著頭皮將三萬兵馬從律賁城開往嶲州。這當中經曆了多少艱難危險,在翻山越嶺這金沙江的激流中死了

多少人,損失了多少物資,隻有吐蕃人心裏明白。

所以,其實交接邊境線最長的地方,反而因為地形的限製而最為安寧。在劍南道境內,雙方發生的衝突次數屈指可數。相反,劍南以北的隴右和河西兩節度所轄的區域便大為不同了。

數年前,大唐戰敗並吞並了吐穀渾,進攻的主力便是隴右軍和河西軍。吐穀渾被大唐征服,這便讓吐蕃東北邊境同大唐隴右河西兩地的緩衝地帶徹底消除,變成了直接的麵對麵。在吐穀渾爭奪戰中,隴右軍河西軍便和吐蕃兵馬大戰數場,擊潰了吐蕃兵馬之後才取得了吐穀渾的控製權。

在雙方交接的這一片區域,沒有高山密林,沒有沙漠橫亙。有的隻是大片荒涼平坦的戈壁灘。唯一一座山脈便是高度不高,且有著十餘條山穀相通的積石山。這座積石山左近便是大唐和吐蕃的密集交戰之地。此處進攻更有利於大兵團的推進作戰。積石山西南便是吐蕃國的愕陵湖和紮陵湖兩座重要的湖泊。眾所周知,吐蕃國之所以能夠在荒涼的西域之地能建立強大的國度,便是仰仗於境內的重要湖泊和河流,否則這個荒漠戈壁占據大部分麵積的國家是不可能存在發展的。

愕陵湖和紮陵湖是吐蕃國北境最為重要的人口聚集之地,圍繞著這兩座湖泊建有數座城池。多瑪城、石堡城、羚羊城等幾座城池都是吐蕃國重要的堅城。這幾座城池中駐紮著八九萬兵馬,那幾乎是吐蕃國全部兵力的大半了。由此可見,吐蕃國也很清楚,劍南道這一側並非防禦的重點,真正需要防禦的是東北方利於進攻的戈壁灘和不能作為屏障的積石山一帶。隴右和河西兩軍才是最危險的存在。若此次進軍能占領兩湖周邊的幾座城池,顯然會讓這次報複行動更具有毀滅性,更能打擊吐蕃的氣焰,更能體現出大唐的實力和威嚴。

反對以劍南道兵馬進行此次報複行動的理由無可辯駁,就連王忠嗣也同意這個觀點,太子李亨雖明知這是左右相要將王忠嗣調離京城的計謀,但卻也沒有理由去反駁。而且其實李亨內心裏並沒有認為這件事嚴重到什麽樣的程度,相反卻覺得這件事或許反倒是有好處的。試想,若王忠嗣此次能迅速的占領愕陵湖紮陵湖左近的吐蕃城池,擊潰吐蕃守軍,反倒是一件極大的功勞。到時候凱旋回朝,反而更有威勢,陛下也會對王忠嗣的印象更好。看似壞事,其實有可能成為一件大好事。而對於王忠嗣領軍作戰的能力,李亨是絕不會有所懷疑的。

況且命劍南軍出兵的提議在李亨看來也是不靠譜的,在李亨心目中王源還是可以關鍵時候能控製的棋子,李亨需要王源這顆隱藏的棋子,起碼在目前還沒到毀滅這顆棋子的地步。

於是這場爭論很快就達成了共識,玄宗下旨讓王忠嗣即刻離京去河西隴右兩道進行戰前的準備。而楊國忠也上奏朝廷,一副大公無私的模樣提出,為了王忠嗣能一舉擊潰吐蕃在積石山西南兩湖地區的重兵,朝廷應該將最新製造的兵器盔甲盡數供應隴右河西兩軍。此舉得到了玄宗的大加讚揚,下旨要求暫緩今年兩節度的裝

備置換,全力支持王忠嗣率軍懲罰吐蕃。

本來今年需要換裝的兩大節度是安祿山所領的河東道以及高仙芝的安西鎮,現在他們隻能順延。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倒也罷了,河東道節度使安祿山卻是大為惱火,又被楊國忠隱蔽的擺了一道,安祿山暴跳如雷,將楊國忠祖宗八代都罵了個遍。

而楊國忠之所以命人將兵部庫房中積壓的那些破爛裝備發往劍南,倒不是他故意給王源難堪,而是他故意為之。在楊國忠看來,此舉可以一舉擊破最近盛囂塵上的所謂劍南節度使王源是楊國忠的私人的流言。身為左相也是皇親,一旦被人汙蔑為同在外節度使之間關係緊密,便會步韋堅的後塵。所以楊國忠這麽做是故意告訴世人,自己可絕不是和王源之間有什麽勾當。另外楊國忠這麽做也是表明自己為了全力支持王忠嗣的軍事行動不顧其他,做出一種極為重視王忠嗣這次懲罰吐蕃的軍事行動的姿態,既是博得玄宗的讚賞,也是要堵住私下裏流傳的自己和王忠嗣不和的流言。顯示自己博大的胸襟。

總而言之,這是楊國忠考慮的最周祥的一次舉動,既達到了自己私心中的目的,也博得了一片叫好之聲。連玄宗都誇讚楊國忠說:“國忠如今行事公正了許多,頗有大相之風。能一切為大局考慮,實屬難得。朕之前所聽到的一些他人的言語,國忠用行動證明了那些都是汙蔑。朕很欣慰,李相國老了之後,國忠堪當大任。”

……

這一切王源完全不知,這次對吐蕃的軍事行動是絕密的行動,朝廷並沒有公開的宣布。因為朝廷並不想在軍事行動之前泄露消息讓吐蕃人有所防範,這也是王忠嗣所要求的。所以,兵部的兩名官員其實也並不知道朝廷即將對吐蕃用兵的消息。作為兵部具體辦事的官員,若非撥付兵器盔甲給隴右河西兩軍的事情必須由他們經手,他們其實也並不能給王源說出可憐的那一點點的消息。而就是告知這一點點的消息,其實也是不被允許的,那也是秘密的一部分。

正是這一點點消息的透露,讓王源便判斷出了朝廷將會有軍事行動的可能,隴右河西兩軍若是有軍事行動,目標不是吐蕃便是突厥,吐蕃的可能性顯然更大,因為最近大唐和吐蕃的關係已經全麵的惡化。王源有些擔憂此事會波及劍南,若和吐蕃作戰,極有可能波及自己。不過王源忽然釋然了,這一批破爛裝備從京城運來,擺明了這次作戰沒有劍南軍什麽事了,否則又怎會這麽幹?王源甚至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借口,如果需要劍南軍協助作戰,自己便可拿這破爛裝備做搪塞,也沒人有什麽話好說。

這些事王源也不想多費腦筋,遲早會水落石出,楊國忠起碼也會來封信解釋此事。王源現在心中一直翻來覆去想的還是那件自己難題,那便是如何趕緊找到能賺錢的辦法,不是賺小錢,而是賺大錢,很多很多的錢。特別這批破爛裝備一來,王源對此的意願更是強烈。要想完成心中對於劍南軍的改造和軍事上的各種設想,靠著朝廷是不成的,隻能靠自己,除此別無他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