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的滿足(1/3)

尋求工作滿足感

每一位求職者都不要輕易決定自己的未來,直到你做好個人盤點,再根據個人的喜好來選擇。否則,過不了多久,你將再次尋求“工作滿足感”。

選擇或改變職業的目的,是尋找工作滿足。換句話說,是尋找幸福,是去尋找一份你熱愛的工作,一份早晨醒來就迫不及待要去做的工作,一份你如此喜愛、簡直不相信還能為此而獲得報酬的工作——你本來希望是無償去做的。

尋找你所鍾愛的工作,依賴於你極度渴望去從事與現實可行的工作之間的平衡。比如,有些熱門職業可以從事,例如與文字打交道,但是,你喜歡與人一起工作,因而,無論尋求這樣的工作是多麽容易,那麽這份工作都會使你很痛苦。

實際上,工作熱門與否、容易與否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你與這份工作是否合諧、融洽。生活中再沒有比找到這樣的工作更令人興奮的事了。

要找到這樣的職業,依靠你樂於運用的技能,加上你喜愛的科目、你喜歡幫助或共同工作的人群、你樂於工作的地點類型、你的目標與職業的目標,以及你所滿意的薪水。

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你樂於運用的技能和你所喜愛的科目。如果你想了解這些,你的自我認識將對你的成功擇業起很大作用。而且不會占用你太多的時間,一個周末就夠了。

期望的哲學

人的一生不能沒有雄心壯誌,沒有神聖的夢想,沒有期望。

在漫長的日子裏苦苦地等待,沒有任何希望,你的靈魂在強烈的渴望中歎息著,這並不是一件令人感到高興的事。隻有胸懷熱情的期望,你才能經受得住生活的煎熬。靈魂隻有學會期望,它才能成為真正的靈魂。

然而,心靈的期待以及靈魂的渴望並不僅僅是想像與夢想的誇大,而是一種預測,一種前兆,預示著某些事情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

甚至可以這樣說,期望是建立在自己能力之上的,而且經過了一定程度的權衡。因此,在擇業過程中,我們所迫切期望並努力爭取的東西必須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

我們的理想為我們展現了現實的輪廓,而現實的本質就隱藏在理想的背後。

有一位年青人,想娶一個妻子,而且很幸運,一個很善良賢慧的女孩也很中意他,於是,年青人便與她相見了。但經過幾次交往以後,年青人便認為她不夠完美,便與女孩結束了戀情,接下來年青人又與幾女孩相識,但總認為她們有缺陷。

有一天夜裏,年青人遇到了心目中的美人。正當兩人暢想未來之時,美人突然不見了。年青人從狂呼中驚醒,原來一切隻是一場夢。

在擇業過程中,經常遇到這種心態的年青人,認為自己有頂天立地之能,不能滿足眼前的職位,眼睛一直盯著遠方,而對眼前的事情不采取努力、行動。是否感到有點不可思議,但這的確是事實。而且正有些人在這樣的舞台上進行表演,不信你看看自己身邊的人。

當我們全身心地渴望得到某一理想職位時,我們首先應考慮我們的能力以及所能持續的時間,從而判斷我們是否能夠最終實現自己願望。

但是,問題在於我們總是忽略了現實,隻在頭腦中描繪自己所期待的職位。盡管我們應當時刻銘記自己所要實現的理想,但人不可能隻活在自己理想的精神境界中。

不可否認,把自己置身於理想世界中對我們有一定的幫助,因為它給了我們一個永遠值得為之爭取的完美的模型。它激發了我們對完美的渴望以及追求完美的信念,因為我們總會本能地感受到理想世界中的某些東西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

當然,在強烈的期望背後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它將幫助我們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和雄心壯誌。堅信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向壞的方向發展,堅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堅信不會有失敗,勝利將最終來臨;堅信無論發生什麽事,我們都將快樂。如果我們能夠擁有這樣的思想、胸懷和態度,那將是再好不過的了。

我們的期望為我們構造了一個宏偉的目標,而且它就在不遠的將來等待著我們。對我們來說,夢想就是一種跡象,一種前兆,預示著期待中的事情可能就要發生。

幻想建立空中樓閣不再像我們以前所想的那樣沒有價值。我們首先要在自己的意識裏建立一個框架,一個有關夢想的框架,而這個框架應當具體詳細,涵蓋我們夢想所得到的事物中的每一個細節。但如果我們想將期待變成現實,隻有采取具體的行動,隻有從一件件小事情做起,我們才不致最後兩手空空。

任何真正的城堡、庭院或其他任何建築,在建成之前都是虛無縹緲的,都是無形的,就像我們所說的空中樓閣。如果我們想通過賦予我們靈感的夢想的構築成一座真實的宏偉城堡,惟一的途徑就是為這個無形的城堡而努力,努力在現實中建造它,最終這座城堡便真正屹立在我們的麵前。

我們的職業期望決定了我們的職業結構,它就像一份計劃,安排了我們的職業生活;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付出艱苦的奮鬥與努力去實現它,這個美麗的計劃就成為一紙空談。

正如沒有建築工人按照建築師的計劃去建造,那麽再偉大再宏偉的建築也隻能被記在建築師的心裏;如果建築師不把它描繪在圖紙上,這隻能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夢。所有成就事業的人都是夢想家,他們偉大的夢想都很好地結合了自己的能力,並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千萬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或期望,因為它們還沒有實現,還沒有真正來到你的身邊。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不要輕言放棄。

但應該如何堅持呢?羅馬不是一天修成的,是一塊磚一塊磚砌成的。而我們的職業生涯也是這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自己的期望。隻有一天天努力,才能獲得期望的報酬。

比如,你希望作一名人事主管,如果你有全部的技能或經驗,那麽祝賀你了。否則,你不能隻想當人事主管,而放棄手邊的工作。你努力積累經驗,誠實務實,經過多次職業轉換,相信你一定能如願以償的。在擇業時,期待源於自身的能力與客觀現實。

在求職擇業過程中,我們的期待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隻有切合實際的職業期望值才能給人以力量。如果一個人總是有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期待,最後隻能成為一個夢想家,一個真正的失業者。

德雷科·鮑克建議做夢娶美人的年青人,理想與現實是有一定差距的,別盡想好事,客觀務實才是使你走向期望職位的惟一保證。

減少擇業的賭博性

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給自己究竟能幹什麽予以準確的定位,做到力所能及,從而使求職擇業的賭博程度減少到最低。如果力所不及,不但不能成事,反而敗事。正如青年人在選擇伴侶時一樣,如果總想尋找一位完美無暇的女孩子,他隻能是妄想好事。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

“該幹什麽”和“不該幹什麽”,是你對自己究竟有哪方麵強項的慎重考慮!如果你已經到了18歲,或者正要轉換工作,那麽你可能要作出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將深深改變你的一生,影響你的幸福、收入和健康,這個決定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毀滅你。

那麽,這個重大決定是什麽?即你將如何謀生。也就是說,你準備幹什麽,是做一名農夫、郵差、化學家、森林管理員、速記員、獸醫、大學教授,還是去擺一個攤子?

對有些人來說,擇業通常和賭博一樣。賭徒一直夢想著贏取最大一單賭注;而求職者總在想著找到一份既能符合個人興趣愛好又能愉快適意的工作。正如小男孩在選擇如何度一個假期一樣,惟一不同的是,他以他假期的光陰作為賭注。

盡管在求職擇業中,很難有確切的分析,總有一些賭博的性質在內。但是,求職中的你該如何減少這份賭博性呢?

如果可能的話,應盡量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輪胎製造商古裏奇公司的董事長大衛·古裏奇,在談到成大事者的第一要件是什麽時,他回答:“喜歡你的工作。如果你喜歡你所從事的工作,你工作的時間也許很長,但卻絲毫不覺得是在工作,反倒像是遊戲。”

愛迪生就是一個好例子。這個未曾進過學校的報童,後來卻使美國的工業革命完全改觀。愛迪生幾乎每天在他的實驗室裏辛苦工作18個小時,在那裏吃飯、睡覺,但他絲毫不以為苦。“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工作,”他宣稱,“我每天其樂無窮。”所以他會取得重大成功!

哈佛大學的職業顧問查理也說過類似的話:“每個從事他所無限熱愛的工作的人,都能成為成大事者。”

也許你會說:“剛入社會,我對工作都沒有一點概念,怎麽能夠對工作產生熱愛呢?”還有的人說:“我期待著作一名人事主管,但現在卻作一個科員,如此大的差距,怎麽能讓我安下心來幹好工作呢?”

艾得娜·卡爾夫人曾為杜邦公司雇傭過數千名員工,現為美國家庭產品公司的公共關係副總經理,她說:“我認為,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就是那麽多的人從來沒有發現他們真正想做些什麽。我認為,一個人如果隻從他的工作中獲得薪水,而別無其他,那真是最可憐的人!”

卡爾夫人還舉例說:“有一些大學畢業生跑到我那兒說:‘我獲得了達茅斯大學的文學士學位或是康萊爾大學的碩士學位,你公司裏有沒有適合我的職位?’他們甚至不曉得自己能夠做些什麽,也不知道希望做些什麽。因此,難怪有那麽多人在開始時野心勃勃、充滿玫瑰般的美夢,但到了40多歲以後,卻一事無成,痛苦沮喪,甚至精神崩潰。”

事實上,選擇正確的工作,對人的健康十分重要。瓊斯霍金斯醫院的雷蒙大夫與幾家保險公司聯合作了一項調查,研究使人長壽的因素,他把“合適的工作”排在第一位。這正好符合了蘇格蘭哲學家卡萊爾的名言:“祝福那些找到他們心愛的工作之人,他們已無須祈求其他的幸福了。”

卡耐基在和索可尼石油公司的人事經理、《求職的六大方法》一書作者保羅·波恩頓暢談了一晚上。卡耐基問他:“今日的年輕人求職時,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麽?”

“這些年輕人不知道他們想幹些什麽,”他說,“這真叫人萬分驚駭,一個人花在選購一件穿幾年就會破損的衣服上的心思,竟比選擇一件關係將來命運的工作要多得多——而他將來的全部幸福和安寧全都建立在這件工作上了。”

麵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你該怎麽辦呢?你應如何解決成大事這一難題?你可以通過向職業顧問來尋求幫助。也許他們可以幫助你,也許將會損害你——這全靠你所找的那位顧問的能力和個性了。

當然,隻能讓職業顧問提供建議,不能讓他們成為你職業生涯的規劃者。職業的規劃與決定還是由你自已決定。記住,這些輔導員並非絕對可靠;他們之間經常無法彼此同意;他們有時也犯下荒謬的錯誤。

例如,一個職業輔導員曾經建議一位學生作一位作家,僅僅就是因為她的詞匯很廣。多荒謬可笑!事情並不那樣簡單,好作品是將你的思想和感情傳給你的讀者——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不僅需要豐富的詞匯,更需要思想、經驗、說服力和熱情。

建議這位有豐富詞匯的女孩子當作家的這位職業輔導員,實際上隻完成了一件事:他把一位極佳的速記員改變成一位沮喪的準作家。

想說明的一點是,職業顧問專家——即使是你和我,也並非絕對可靠。你也許該多找幾個輔導員,然後憑普通常識判斷他們的意見。

你也許會覺得奇怪,為什麽要在這裏提一些令人擔心的話題呢?但如果你了解菲爾·強森的經曆,便不會如此了。菲爾·強森的父親開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兒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將來能接管這家洗衣店。但菲爾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懶懶散散的,提不起精神,隻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則一概不管。有時候,他幹脆“缺席”了。他父親十分傷心,認為養了一個沒有野心而不求上進的兒子,使他在他的員工麵前丟臉。

有一天,菲爾告訴他父親,他希望做個機械工人——到一家機械廠工作。什麽?一切又從頭開始?這位老人十分驚訝。不過,菲爾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他穿上油膩的粗布工作服工作,他從事比洗衣店更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更長。但他竟然快樂得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來。他選修工程學,研究引擎,裝置機械。而當他在1944年去世時,已是波音飛機公司的總裁,並且製造出“空中飛行堡壘”轟炸機,幫助盟國軍隊贏得了世界大戰。如果他當年留在洗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親死後——究竟會變成什麽樣子呢?他會把整個洗衣店毀了——破產,一無所得。

有些人之所以不能盡心盡職地幹工作,就在於他們開始選擇職業時沒能衡量好自已,以至於養成“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的陋習。撕掉自己貼上的“職業標簽”

所謂擇業期望值,是指一個人要獲得的職業崗位對其在特質和精神上的需求滿足程度。比如,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如何,工作環境、工作條件怎樣,能否受到尊重和器重,能力特長和抱負能否得以施展,等等。

在求職擇業過程中,每一個人都希望能獲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滿足自己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需求的職業。必須看到,這種期望變為現實,可能要受到自身條件、主客觀因素的製約。

一個人的擇業目標能否實現,除了個人素質、專業、社會需求、機遇等條件外,主要決定於自己對擇業期望值高低的選擇。所以,當求職者根據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確定了自己的擇業目標之後,如何把握你擇業期望值,就成為關係你的擇業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性問題。如果把握不好,就難免走入擇業的誤區。

正確地把握擇業的期望值,必須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幾種不良心態的誤導:

一是圖虛榮的思想。由於虛榮心作怪,一些求職者在選擇職業時,不顧客觀條件的限製,一心隻想找一份讓別人羨慕的職業。至於自己能否勝任,是否適合自己,能不能有所發展,一概不考慮,其結果要麽因超越現實而無法實現,要麽在工作崗位上因無法施展才幹而業績平平。

二是圖享受思想。優越的待遇和條件往往對求職者最具誘惑力,但也是最容易使求職者擇業失敗的誤區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種職業的社會聲望,越來越多地與經濟收入狀況聯係在一起。

客觀地講,一些求職者希望有一個較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這種職業期望不能說是錯的,問題是有部分求職者對這類企業的職業活動特點知之甚少,而對其收入和生活條件期望過高,這就意味著即使他們能如願以償得到這份職業,但如何進入職業角色,實現自己的抱負,還在未知之列,甚至有部分求職者隻重金錢,圖實惠,隻要生活條件好,不惜放棄自己的專業和興趣。這種擇業心態不僅對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的破壞作用,而且不利於個人職業生涯的健康發展。

三是圖安逸的思想。害怕艱苦,隻想享受愉快適意。這也是導致部分求取者擇業出現偏差的重要原因。有幾分耕耘,便有幾分收獲。人生猶如一個競技場,想不付出艱苦的勞動,便無法得到社會的承認。事實上,即使在環境較好的職業崗位上,隻圖安逸、享受也是不行的,因為任何一個企業的良好的生活條件,都來自於企業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企業良好經濟效益則來自全體員工的勤奮工作和開拓進取,圖安逸享受顯然是行不通的。

把握職業的期望值,在方法上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防止偏離自己的擇業目標。擇業目標的確定要從自身素質和社會需要來考慮。求職者在確立自己的擇業期望值的過程中,如果偏離自己的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和實際能力去選擇,你就失去了自己的優勢,從而偏離自己的擇業目標。還有求職者明明在某一方麵素質不太好,卻要選那些對這方麵素質要求較高的單位或崗位;也有的求職者明明在某一方麵素質較好,卻輕易地放棄了對有可能發揮自己這方麵因素的單位或崗位的選擇,這不僅不利於自身的發展和成長,而且對社會和企業也是不利的。

二是防止期望值過高。有的求職者在擇業過程中,不顧自身條件的限製,眼睛死盯著“大西瓜”。實踐證明,擇業期望值過高最容易使人陷入兩種困境:一種是由於期望值超出現實太多而使你在擇業時屢屢失敗;再一種是即使你僥幸獲勝,也會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無法勝任而處於被動的困難之中。

三是不要期望你必定能找到過去曾幹過的那種或那一類工作。如果你喜歡你的前一份工作,你會想:“我希望能找到與我原來的工作相同的那種工作,最好工作名稱也相同。”

或許你能如願以償。然而,你必須做好思想準備,因為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生活中,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上,各種工作也都瞬息萬變。你千萬不能苦苦期待能找到與過去工作一模一樣的工作。

因此,人有必要把自己思想中給自己貼上的“職業標簽”撕掉(如“我是一個機械工人”等等),重新給自己下一個定義,比如“我是一個人,我能……”

求職成功者之所以能找到愉快而合心意的工作,就在於他們能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職業生涯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倆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於是,兩個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打算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見林中閃閃發光,待上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扔掉肩上的麻布,趕忙邀同伴放下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兩個人終於有改變境遇的機會了。

然而,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空曠處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無處避雨,恰好被淋到。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辛苦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正確的擇業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確定的,通常采取“分步達標”和自我調整的辦法,以不斷調整擇業的期望值,再將總的期望值分解成幾個階段性目標,然後逐步付諸實施。在實行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所選擇的階段期望值過高,就把它移作下一個階段的期望目標。

所謂自我調整法,就是把其職業期望,按其主次分成不同的層次,首先滿足主要的需求,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客觀條件的變化,依次進行必要的調整,直到個人意願和社會需求二者相吻合為止。

別做工作的奴隸

隨著競爭的加劇和收入的普遍提高,在求職擇業過程中。眼睛盯著自己的薪水袋已成為往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個人的發展和前途上。

實際上,我們生活質量往往取決於我們工作的質量。但是,在選擇工作時,也不要把薪水看成自己的首要考慮因素,更應關注工作前景,即個人的發展和企業的前景。此種擇業觀念的改變將成為求職成功者和失敗者的不同之處。

在擇業時,如果一個人認為在這份工作上獲得的隻是老板支付給他薪水,而沒有比薪水更有吸收力的東西,這人注定是一失敗者。成功者的經驗表明:薪水不可能成為一個選擇工作的動機,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擇業動力,即個人的工作的前景。也許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們都常常陷入這樣的誤區。薪水低的工作再有發展也不幹,薪水高的工作無發展也往上衝。

德雷科·鮑克對這個話題所發表的個人見解值得求職擇業者品味。他對哈佛的的年輕人說:“不要計較你開始上班時老板支付給你的薪酬,你應該看到從薪酬背後所得到的東西。你會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你可以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你可以發現並發揮自己的潛能等等。而這一切都是寶貴的無形資產。”

在擇業時,工作前景應成為你擇業的首要因素,不要讓自己選擇工作的目的隻局限於老板提供的薪水上麵。

在工作中學習和提高自己,這應該成為你工作的動力,不要將自己工作的目的隻局限於老板提供的工資上麵。

當俾斯麥在德國駐俄國的外交部門工作時,他的薪水很低。但是在那裏他學到了很多外交技巧,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決策能力,這些為他後來擴大德國的疆土、進行有效的國內改革是有很大幫助的。

俾斯麥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工資低而放棄這份工作。相反,他不僅出色地完成了一個外交官的使命。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為自己國家的強大作出了很大貢獻。如果沒有俾斯麥,德國分裂混亂的局麵不知還要持續多長時間。

一個總以金錢為自己奮鬥目標的人從來都走不出平庸的生活模式,也從來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雖然薪水應該成為擇業者慮的目的之一,但是,你更應該看到薪水後麵所隱藏的東西,那才是你選擇職業的第一目的。

求職中的擇業者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除了薪水,工作還給你帶來了很多機會。一方麵,你有機會從上司和同事身上學習成功的經驗,總結失敗的教訓,學習他們的技能;另一方麵,你也有機會鍛煉自己,發現自己的潛力,增強工作能力,使自己成為更有作為的人。

工作是一個自我發展的機會。你可以在工作中培養自己多方麵的能力,比如行政能力、決策能力、社交能力等等,而所有這一切都遠遠超過了你得到的工資的價值。當你,一個新手、一個無經驗的職場新手,成長為一個熟練的、高效的員工時,你實際上已經大有收獲了。

一個人如果在擇業中總是想獲取高薪而大傷腦筋的話,他又怎麽可能看到薪酬背後他能獲得的成長機會呢?他又怎麽能意識到這些從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對他未來的生活將產生多麽大的影響呢?這樣的人隻會在無形中將自己困在裝薪酬的信封裏,永遠也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麽。

在求職時,如果把薪酬與你工作中所獲得的技能和經驗相比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老板支付給你的是以美元表現出來的工資,是有限的,而且隻能使你改善自己一時;而你自己賦予自己的是可以令你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

其實,很多商業界的名人開始工作時收入都不高,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將眼光局限於眼前的利益,他們依然在努力工作。在他們看來,薪酬並不是他們選擇這份職業的首要目的,而是能力、經驗和機會。最後當他們事業成功的時候,誰又能衡量出他們的收入是多少呢?

我們在職場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聰明的年輕人在多年拿著低工資的情況下依然努力地工作,突然有一天,他們就像是施了魔法一樣,一下跳躍到公司的高層,身兼重職。

為什麽他們會有這樣巨大的變化?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並不在意一開始工作的時候自己能拿多少工資,他們關注焦點是工作前景,一個人發展前景。

下麵我們來看一看紐約的一位富商喬治成功的故事:“我剛來紐約的時候,在一家店裏替人掃地,一個星期掙6美元。到了年底,我又找了一家公司工作,在那裏我一個星期拿14美元,但我依然努力工作。5年之後,我進了紐約的一家大公司,在那裏我當上了商務代表,年薪3000美元。可那個時候我對我的經理說,我會努力在這份工作的合同期滿的時候,再進入經理層。”

在喬治的合同還未到期的時候,他被董事長叫進了辦公室,桌上擺著一份新的合同。這是一份長達10年的合同,而公司提供給他的工資是年薪10000美元。

那時他和他的妻子每個星期隻花8美元,節省下來的錢他們就用來投資。在他的第二份合同到期時,他投資所得的錢已經達到了11.7萬美元,同時他也入股公司,成為公司的合夥人。

其實,在喬治開始工作的時候,他的朋友對他說:“喬治,你真傻,你的工作不但不掙錢而且還那麽累。你每天都加班到深夜幫人家包裝貨物,你以為這樣你就可以發財嗎?”

喬治回答他道:“既然我來到紐約,我就要幹出一番事業來,也許現在我必須做這些別人不放在眼裏的活,但我堅信總有一天,我會成功的。”

的確,在他來到紐約這座城市的時候,他就為自己確立了生涯目標——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他從來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學習做生意的機會,即使是在店裏掃地的時候,他也會觀察老板是怎樣和客人們打交道的。他總是在觀察,在學習,在總結,即使不用工作的時候,他也會試著和客人們攀談,了解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需求;有時他也會問老板一些生意方麵的問題,時間長了他便總結出了很多生意經。雖然那時他一周隻有6美元的收入,可是他所學到的東西又豈止是6美元?

在擇業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我並不是為這份薪酬而選擇這工作,而是因為眼前的這份工作能為我今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份工作能使我獲得真正的無價之寶——接受到新的知識,培養自己的能力,展現自己的才華。在你未來的資產中,它們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你現在所積累的貨幣資產,因為它們是可以創造資產的資產。

比高薪更重要的

維斯卡亞公司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最為著名的重型機械製造公司,許多人畢業後到公司求職均遭拒絕。詹姆士是哈佛大學機械製造係的高材生,和許多人的命運一樣,但他並沒有灰心。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為該公司無償提供勞動力,公司分派給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計任何報酬來完成。公司起初覺得不可思議,但考慮到不用任何花費,也用不著操心,便分派他去打掃車間的廢鐵屑。

一年來,詹姆士勤勤懇懇地重複著這種簡單而勞累的工作。為了糊口,下班後他還要到酒吧去打工。1990年初,公司的許多訂單紛紛被退回,理由均是產品質量問題,為此公司蒙受巨大的損失。

公司董事長為了挽救頹勢,招開緊急會議商議解決。當會議進行一大半卻尚未見眉目時,詹姆士闖入會議室,在會上,他把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並且就工程技術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隨後拿出自己對產品改造的設計圖。這個設計非常先進,恰到好處地保留了原來的結構優點,同時克服了已出現的弊病。

總經理及董事見到這個編外清潔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詢問他的背景以及現狀。經董事會的舉手表決,詹姆士當即被聘為公司負責生產技術問題的副總經理。

原來,詹姆士在做清掃工時,利用清掃工到處走動的特點,細心察看了整個公司各部門的生產情況,並一一做了詳細記錄,發現了所存在的技術性問題並想出解決的辦法。為此他花了近一年時間搞設計,做了大量的統計數據,為最後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礎。

由詹姆士從一個編外清潔工到公司副總經理這個過程可以看出來,在擇業時,有比高薪更重要的考慮因素,那就是個人的發展。擇業求職盡可能選擇收入高的工作,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高薪而不顧今後的發展機會,有時候也會占小便宜吃大虧。

擇業求職時,在機會和高薪的選擇上,以下方麵不能不注意。

首先,要關注企業發展的後勁,看看這個行業的產品發展方向是不是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否符合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其中,尤其要關注那些成立時間不長,但是很有發展前途的新企業,不失時機地加入這些企業,對以後自己的發展相當有利。

企業的牌子也很重要,如果你有幾年在國際著名公司、國內著名企業的工作經曆,在同行中的“身價”就大不一樣。這種“品牌意識”在大企業中特別明顯。在把握企業選擇標準時,要特別注意企業的分配方式,可以選擇那些職工持股、技術人員持股比例較高的企業。當然,能夠選擇到即將上市的企業那是更好的了,因為一旦上市,你手中的股權就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其次,要注重崗位。隨著國際社會逐漸接軌,崗位與你的工作、報酬、將來的發展機會等有著直接的聯係。比如,同樣是文秘專業畢業,你應聘部門文員,她應聘部門經理秘書,這兩者身份、待遇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對你今後的的晉升、尋找新的工作都有較大的影響。

第三,應當關注那些與自己今後發展密切相關的福利待遇。從個人今後的發展看,一個重要的方麵是接受教育培訓的機會,特別是那些可能拿到國際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這些證書的含金量非常高,是我們實現理想就業的通行證。

西方一此學者認為,二十歲的不要考慮待遇,這個階段該是為未來的發展積累經驗,豐富自己的人力資本的時候。許多成功人士在年輕時的經曆都是比較艱苦的,比如曾憲碎、辛嘉誠等。

作為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在不具備自己創業的條件下,往往不去通過為別人打工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以便為將來自己創業或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職業奠定物質基。

但現實是,很多人在就業壓力下,往往隻是為薪水工作作著,除了薪水,他們不關心別的,問他們為什麽要選擇這份工作的時候,他們總是說“我迫切需要這份工作,因為薪水不錯”。

作為一個想要成功的人,你的這點心理未免太可憐了,你應該為將來的創業或者更大的提升做好準備。工作所能帶給你的,要遠比工資帶給你的多得多。

如果你將工作視為一種積極的學習經驗,那麽,每一項工作中都包含著許多個人成長的機會。你是為工作而工作,而不隻是為工資而工作。為薪水而工作,看起來目的明確,但是往往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心智,使你看不清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所以,工資隻是工作的目的之一,你一定要認識到比工資更重要的東西,如果你隻為薪水而工作,那麽你隻能得到一份薪水,而同時會失去很多東西、正像你如果隻為吃飯而活著,那麽你就隻能維持著溫飽的生活。

那些為薪水低而對工作敷衍塞責、得過且過混薪水的人,雇用這樣的人,對老板來說簡直就是災難。而且長此以往,那些人在不斷降低自己的價值,斷送自己的未來和希望,使自己維持在一種低檔次的生活水平上,過著一種庸庸碌碌、滿腹抱怨的生活。

所以,對一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老板支付給你的隻是薪水,但你一定要在工作中,回報工作以更多的價值,你要在工作中透支給自己更多的東西。

你應該感謝你的老板,因為老板不僅給了你一個工作平台,一個發揮自己潛力的機會,而且出資培養你,對於一個打工者來說,一定要善待老板。你要想到,你得到的不僅是薪水,還有珍貴的經驗、良好的訓練、技能的提高、自我認識的加深等很多重要內容,這些同有限的金錢比較起來,其價值要高出無數倍。你應該對你的老板感恩!

有一位男士,妻子一直抱怨他長期沒有掙到錢,使家裏一直過著比較拮據的生活。她勸丈夫趕快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這位男士說:“現在沒有穩定的工作,隻有穩定的能力。”他的話非常有道理。相信這位朋友最終一定會取得成功。

如果你不單純是為薪水而工作,而是全心全意地努力投人工作,你就會發現,你的工作能力會逐步提高;同時,你的薪水以及職位也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得到提升,而你自己也會對職業的快速發展而心情愉悅、信心滿懷。在工作中,有些人善於耍小聰明:要麽上班遲到、早退;要麽在辦公室與人閑聊。這些人自以為得計,但他們的損失將遠遠大於他們的所得。這種人,也許會得逞一時,但終將失敗一世,永遠與成功無緣。

所以,不要隻為薪水而工作,否則的話,你就會因為將眼睛緊盯著工資而封閉了自己的視野,就會在無形中將自己困在隻裝著少許工資的信封裏,從而將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丟失了。

千萬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有時一個職位可能沒給你提供很高的薪水,但如果能夠學到東西,從做人做事各方麵給你補充“營養”,你就不應放棄。年輕人要時刻抱著學習的態度,看重待遇,你會失去很多東西。

要記住,金錢雖然是你生存的保障,但待遇絕對不是最重要的人生道路選擇!

先就業,後擇業

在美國人的擇業觀中,“先就業後擇業”是目前一種普遍的求職擇業的觀念,也是今

天乃至今後相當一段時間裏求職市場中一個無法逆轉的走勢。

就人的惰性而言,求穩是普遍的心態,誰都想“一錘定音”,一職定終身。但按現代的形勢實際上根本辦不到。

能不能“一職定終身”,不是由個人意誌所能定奪,個人在這裏的作用是十分渺小,也是無法抗衡的。

針對“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德雷科·鮑克建議,擯棄“專業對口”、“擇業一次到位”或是“專業技術走天下”等傳統的想法,換一個稍微輕鬆點,節奏不要太快,但最終目標記心裏的活法——先就業後擇業。

年青人在擇業過程中應該持有360度的全方位為自己找尋“人力資本升值”的準備,沒有一天建成的金字塔。每個職業人的腦子都必須裝有全球競爭,最新的企業時尚和管理模式等先進理念。這樣,才有“價值百萬的腦子,”才能夠不斷升值和創造財富的“人力資本”,才能夠在職場上成為“常勝將軍”。

在社會轉型期的職場是充滿著變數的。在當時當地看來是“朝陽行業”,你也很有信心幹它一輩子,也壓根兒不會想到“另起爐灶”。然而到了一定的時候,朝陽行業也變為夕陽行業了。你也得跟著轉型,雖說是有違“初衷”,但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其責任也不在你當初的選擇,而是形勢發展得快。

今天知識更新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尤其是高科技日新月異。求職當然要與時俱進,所謂隻擇一次業在實際上是根本行不通。先求職,後擇業,也是為形勢所“逼”,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極難“一錘定音”,你惟有現實一點。生存是第一需要。“騎馬找馬”起碼有了喘息機會,可以相對地、較從容地尋覓其他目標。

這裏還有一個人生閱曆問題。對自身的職業定位,不是一開始就百分之百準確,且永遠經得起時間考驗。一般來說,隻有經過一定的時間的摸索,才會有較成熟的判斷。求職,隻有人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專為你設計職業,一個較明智的做法是先求職再說,這是上策,至少有了一個緩衝期,這比急急忙忙“敲定”要相對成熟。我們也不必為當初的不成熟而羞愧,凡事總會有個過程,你想免也免不了。

美國人不反對跳槽,所以美國人才的流動性很大,一個人一生平場更換職業多達12次。但跳槽行為多在自己的專業和熟悉的領域內,他們認為學有不同,專業主攻,這樣更能利於他們的所學,發揮自身的優勢。人隻有發揮自身優勢,才能找到合適的職業體現自身的價值。

“先就業後擇業”是為了提高就業率采取的一項措拖,但經過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這種求職者的“成活率”隻有10%,也就是說有90%年青求職者背叛了老東家,為企業帶來損失,並影響了個人的誠信形象。德雷科·鮑克認為,年青人應慎重對待第一份工作,盡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第一份工作可以給你很多在課本裏學不到的東西,為職業生涯的起步打下基礎。不要為按部就班、重複單調的工作而苦惱,因為他可以使你體會到就業的氣氛,鍛煉你的耐性;可以使你感受到競爭的氣氛,鍛煉你的應變能力。

瑪麗是個商品推銷員,這是她畢業前壓根兒也不想幹的工作。她想做的是公關。經理對她說:“如果你能說服別人購買你的商品,你自然具備了公關能力。”

瑪麗覺得,暫時用這份工作鍛煉鍛煉能力也是好的。她一天到晚站在商廈門前向過往行人推銷新產品,盡管說得唇幹舌燥,站得腰酸腳乏,但她自得其樂,因為她每天向各式各樣的人推薦和介紹新商品,無形中鍛煉了應對各種人和說服他人的能力。她到現在還沒有換工作,是因為她認為這份工作很有挑戰性。她已經喜歡上了這份工作。

資曆往往能發揮出乎意料的作用。某大酒店在三年內流走了1300人,而其中大部分都受聘於其他酒店,擔任比原來更高一級的職位。是因為他們在五星級酒店工作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相當的資曆。

倘若你曾在比較著名的政府機構、企業工作過,那麽這對你無疑是一次寶貴的經曆。別人會認為你受過訓練或工作經驗比較豐富。即使你以前工作過的單位不值一提,人家也不會將你當成生手。所以說,第一份工作對剛出校門的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好好珍惜吧!最起碼他會使你今後更易找到工作。招聘廣告不是經常注明“熟手”、“有經驗者優先錄用”嗎?

許多公司對新錄用的職員都要進行上崗前培訓,這也許是你第一份工作所獲得的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有可能,選擇一些培訓工作做得好的機構工作,既能受到有益的訓練,又可以領到工資。即使你所在的公司不提供訓練,在實際工作中,你同樣能向老職員學到許多有用的東西,這對你日後的發展大有好處。

所以,你最好不要因為不喜愛這份工作就不做或者不積極去做。的確,社會的發展給你提供了許多自由擇業的機會,你可以從眾多的廣告中找到一份適合你的工作。但社會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由於種種原因,能夠提供的條件是有限製的,工作的選擇也就未必能隨心所欲。

成功者做需要做的事而不光是做喜歡做的事。如果你不能靜下心來將第一份工作幹到6個月以上,很難想像你具備成功所必需的毅力。因為在日後的生涯中,你無疑還會碰到許多不喜歡的事,一遇上就當逃兵,怎麽能取勝呢?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順利起步將給你整個事業帶來好兆頭。

安下不安分的心

誰都想擁有理想的工作,但現實與理想總是發生衝突。理想不能沒有,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放棄現實。適當地結合理想與現實,不要誌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幹不來,小事不肯幹。懷有這種擇業心態的人,最後的結局是非常可悲的。

盡管就業形勢各國均有所不同,但對於求職擇業者而言,受工作經驗等各種因素的製約,要一開始就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這就需要改變觀念,先就業後擇業。沉迷夢想而不知行動的人,永遠不會取得成功。

傑森,哈佛的畢業生,在學校就表現出傑出的能力,但惟一缺陷——心高氣傲。畢業後,他和幾位成績比其差的同學一同進入矽穀某科技公司。他滿以為自己一定會被分配到重要部門,可是,他卻沒能如願,這使他大失所望。

看著同學們個個春風得意,他開始抱怨主管不識“貨”。實際上,主管這樣安排,並非不了解他,而是想重用地,讓他全麵了解公司的運作過程。不過,見傑森工作不安心、不負責任,又打消了培養他的念頭。

相信自己,看重自己並沒有錯,但要從自己所謂的“理想”出發,是不少擇業者很容易走進的誤區。

年輕人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注重發揮自己的特長是不可改變的原則。但這個特長隻是自己認可的,未必符合企業所需。因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特色和管理方法。個人特長,隻有讓企業了解,並作為整體構成的一部分時,才是真正需要發揮的特長。

此外,在擇業的過程中,一味強調要發揮自己的特長是很難找到工作的。

成功者做需要做的事,失敗者隻做喜歡做的事。年輕人的特長,應當成為適應環境的“催化劑”,而不應成為挑剔工作的“資本”,應該是特長服從需要,而不是需要遷就特長。這個關係要擺正,否則就會引起不良後果。

對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先在“不對口”的崗位上積累一些經驗,對將來是有好處的。隻會幹一種工作的人,思路狹窄,很難幹出成績,也很難受到重用。

對於任何擇業求職者來說,任何一個崗位都是新的,都需要熟悉;而且應該去掉狹隘的“對口”看法和求高不就低的不實際要求。記住:要勝任一個職位,就需要了解比該職務更廣泛得多的知識。

有些擇業者在找到工作後,心裏總認為“大材小用”。不認真對待眼前工作,不切實際地追求高目標。他們稍有不順心就“跳槽”,結果跳來跳去,還是不順心。試想,什麽單位都不是你點的一道菜,哪能完全合你的口味呢?

高級人才被安排到普通的職位,甚至打雜的活兒更是普遍,怨天尤人嗎?沒有必要。真正不怕火煉,實踐是對你真才實學的檢驗。在你行與不行之間,實踐是最有發言權的貨真價實的金子,不怕進煉爐。人才,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成就不平凡鋇的業績,也能令人肅然起敬;倘若是“廢銅爛鐵”,在實踐的火爐中一煉就“原形畢露”。

其實,從事任何一項工作,如果沒有其他專業知識作輔助,是很難想像會獲得成功的。對於一個追求進步的人來說,沒有任何工作跟自己無關的。初到一個工作崗位,首先要安得下心,要耐得住寂寞。安心,既是涉入職場勝任工作需要,也是給人以好印象的開端。這山望著那山高,不顧條件地去“跳槽”,並非好事。

特別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沒有多少資曆與經驗,要在工作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就需要有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總在公司間跳來跳去,雖有新鮮感,但難成“正果”。

再說,“遠走高飛”的目的地,也並非處處是未開墾的“處女地”;而且,社會上知名度較高的、眾人看好的職位對於你可能並不合適。

在今天的人才市場上,文憑是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文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水平。對於用人企業來說,雇用人才的根本標準是求職者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德雷科·鮑克認為,作為一名求職者,不應該沾沾自喜於擁有一張文憑,要在崗位上站穩腳根並嶄露頭角,還需讓實踐來證明自己的水平,從整體素質和業務能力兩方麵來顯示自己。從成功者的經曆來看,踏上工作崗位後,雇主對每個人的學曆似乎不再看重,關注的是你的人品和能力。

因此,求職者應改變自己的擇業觀念,就業積累經驗,再轉換職業。從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有安於工作的態度,然後在工作的過程中隨時調整自己,盡量不要讓擇業之心擺動不停。

開發你的潛能和情商

潛能是人類最大、而又開發得最少的寶藏!無數事實和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潛能富礦,隻是沒有開發出來。

普通人隻開發了他蘊藏能力的十分之一,與應當取得的成就相比較,我們隻不過是半醒著的。我們隻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一位農夫的兒子特別喜歡開車,有一次他駕駛著一輛客貨兩用車在農場裏馳騁。突然間,汽車滑出了正常的路線,翻進了路邊的水溝裏。農夫見狀大為驚慌,急忙跑到出事地點。他看到溝裏有水,而他的兒子被壓在車子下麵,躺在那裏,隻有頭的一部分露出水麵。

這位農夫並不高大,根據報紙報道,他隻有170公分高,70公斤重,但是他毫不猶豫地跳進水溝,把雙手伸到車下,把車子抬了起來,足以讓另一位跑來援助的工人把他失去知覺的孩子從下麵拽出來。

這個時候,農夫卻開始覺得奇怪了起來,剛才他去抬車子的時候根本沒有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抬得動。由於好奇,他再試了一次,結果根本就抬不動那輛車。根據醫學上的解釋,這是因為身體對緊急狀況產生反應時,腎上腺就大量分泌出激素,傳到整個身體,產生出額外的能量。這也是唯一可能的解釋。

要分泌出那麽多腎上腺激素,首先當然體內得具備那麽多腺體。如果自身沒有,任何危急都不足以使其分泌出來。由此可見,一個人通常都存有極大的潛在體力。這一類的事例還告訴我們另一項更重要的事實,農夫在危急情況下產生一種超常的力量,並不僅僅是肉體反應,它還涉及到人心智的、精神的力量。當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可能要淹死的時候,他的心智反應是要去救兒子,一心隻要把壓著兒子的卡車抬起來,而再也沒有其他的想法。可以說是精神上的“腎上腺”引發出潛在的力量。而如果情況需要更大的體力、心智狀態,身體就可以產生出更大的力量。

人在絕境或遇險的時候,往往會發揮出不尋常的能力。人沒有退路,就會產生一股“爆發力”,這種爆發力即潛能。人的潛能是多方麵的:體能、智能、經驗、情緒反應等等。然而,由於情境上的限製,人隻發揮了他的十分之一的潛能。

愛迪生小時候曾被學校教師認為愚笨而失去了在正規學校受教育的機會。可是,他在母親的幫助下,經過獨特的心腦潛能的開發,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大王,一生完成2000多項發明創造。他在留聲機、電燈、電話、有聲電影等許多項目上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明,從根本上改善了人類生活的質量。這是人的潛能得到較好開發的一個例子。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開發了人類無窮無盡的潛能。隻要你抱著積極心態去開發你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相反,如果你抱著消極的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那你隻有歎息命運的不公,並且越消極就越無能!

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相當大的潛能。愛迪生曾經說:“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我們自己大吃一驚。”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提出一個相當科學的問題:“你一生有沒有使自己驚奇過?”

在二戰期間,一艘美國驅逐艦停泊在某國的港灣,那天晚上萬裏無雲,明月高照,一片寧靜。一名士兵照例巡視全艦,突然看到一個烏黑的大東西在不遠的水上浮動著。他驚駭地認出那是一枚觸發水雷,正隨著退潮慢慢向艦身中央漂來。

他抓起電話機,通知了值日官。而值日官馬上快步跑來,並且發出全艦警戒信號,全艦立時動員了起來。

官兵都愕然地注視著那枚慢慢漂近的水雷,大家都知道,災難即將來臨。

軍官立即提出解決的辦法。他們該起錨離開嗎?不行,沒有足夠的時間;發動引擎使水雷漂走?不行,因為螺旋槳的轉動隻會使水雷更快地漂向艦身;以槍炮引爆那枚水雷?不行,因為那枚水雷大接近艦上的彈藥庫。用一支長杆把水雷推走?那也不行,因為那是一枚觸發式水雷,同時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拆下水雷的雷管。悲劇似乎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了。

突然,一名水兵想出了更好的辦法:“把消防水管拿來。”他大喊著。他們向船和水雷之間的水麵噴水,從而製造了一條水流,把水雷帶向遠方,然後用艦炮引爆了它。

這位水兵隻是一個凡人,他卻具有在危機狀態下冷靜而正確思考的能力。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內部都有這種天賦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

隻要你認為你能行,你就能克服你所麵對的困難。

隻要你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你就能發揮出你的潛能,並產生有效的行動。

人的潛能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量無窮,價值無比。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座潛能金礦。

大自然賜給每個人巨大的潛能,但因為沒有經曆各種智力訓練,每個人的潛能從來沒有得到過淋漓盡致的發揮。並非大多數人命裏注定不能成為愛因斯坦式的人物,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人人都是天才,至少天才身上的東西都可以在普通人身上找到萌芽。

事實上,世界本來屬於我們,我們隻要抹去身上的灰塵,無限的潛能就會像原子反應堆裏的原子那樣充分發揮出能量,我們就一定會有所作為,創造奇跡。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你身上潛伏著如此巨大的能量,那麽,怎樣才能把這個潛在的能量開發出來,形成現實的能力,推動你去獲得成功呢?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於他的心態。成功人士與失敗者的差別在於成功人士有積極的心態。”

拿破侖·希爾的這句話道出了 能的真諦。

什麽是心態呢?所謂心態,就是一個人對於他自己、對他周圍的事物、對他所從事的事業等等所抱有的態度,也就是他在生活、工作中的信念。

曾經有人作過這樣一次醫學試驗。把一百個人作為試驗者,將他們分為兩組,每組各五十人。第一組分配了紅色膠囊包裝的興奮劑,第二組則分配了藍色膠囊包裝的鎮定劑。當然,這隻是向試驗者所作的說明,實際上這兩種藥丸裏的粉末被秘密地調換了。結果兩組試驗者的反應都和在沒有調換的情況下應該出現的反應一樣。吃了紅色膠囊的試驗者很興奮,盡管他們吃下的實際上是鎮定劑,而吃了藍色膠囊的試驗者則表現得很平靜,盡管他們服用了真正的興奮劑。但是由於他們事先建立了“我吃下的是興奮劑”或者“我吃下的是鎮定劑”這樣的信念,使藥物的效果為信念所壓製、所改變了。

有一次在一個城市裏,發現有一些人出現了食物中毒的現象,於是警察局立即展開了調查,後來發現這批人在出現中毒反應之前都曾經到一個自動售賣汽水的機器裏取過汽水喝,於是警察懷疑有人在汽水裏投了毒。為了防止更多的人中毒,警察利用廣播發布了這一消息,警告大家不要去自動售賣機處買汽水。消息一發出,一些剛剛從這些機器裏拿了汽水喝的人很快就出現了不良反應,有的頭暈、有的渾身乏力,有的甚至開始嘔吐。很快,藥劑師對汽水作了化學分析,發現裏麵並沒有什麽毒素,這一消息傳開去,那些頭暈、乏力、嘔吐的人的症狀很快就消失了,恢複了正常。這個事例說明,一個人的信念,還可以影響他的免疫係統,從而改變一個人的生理狀況。

信念為什麽有這樣大的作用呢?因為一個人的信念通過反複的強化,會深深植根於他的潛意識之中。

根據弗洛伊德的定義,潛意識是“一種不能為意識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動”。一般地說,它由兩個方麵的不同特征的因素組成,“一方麵包含著種種因潛伏而暫時不為意識所知、其餘一切都與意識相同的活動;另一方麵又包含著種種被‘壓抑’的活動,如果這些活動變成意識的活動,它們肯定與意識中其他種種活動形成極鮮明的對照”。

潛意識有著巨大的作用和能量。它能控製一個人的性格。有的人誠實、正直、謙遜,而有的人自私、虛偽、自傲;有的人勤奮、認真、創新,而有的人懶惰、自卑、保守。這些性格的差異,植根於一個人的潛意識。在潛意識中同化了什麽信息,就會反應出什麽性格,而這些性格對人生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潛意識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個人的行為與習慣有關,如果他習慣於做某種事情,他就會無意識地按習慣去行動。這種行動有可能是有益的,是受人歡迎的;也有可能是有害的,是不受人歡迎的。這就說明人往往受潛意識的支配。

潛意識對人的影響,有可能是正麵的,也有可能是負麵的,所以,關鍵就在於我們選擇什麽樣的信念,建立起什麽樣的心態,從而培養成什麽樣的潛意識。積極的信念讓人走向成功,而消極的信念則會毀了人的一生,使他一事無成。

當你樹立了積極的信念,就會向你的潛意識輸送積極的信號,使你自信、自愛、堅強、快樂,讓你的能力源源湧出。如果你有了積極的心態,你就能隨意進人生龍活虎的進取狀態,全身煥發出活力,就會心想事成。在這裏,你的信念通過潛意識自動控製你前進的方向,指引你的行動,使你勇往直前、奔向成功,而且你的奮鬥,你的拚搏完全是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況下進行,沒有任何強求,不會為那些壓力、風險而恐懼,也不會為那些勞累、辛苦而退縮。

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有一個小農場主,名叫米羅·瓊斯。他在晚年患了全身麻痹症,幾乎失去了生活能力,他的親戚都確信,他將成為一個失去希望、失去幸福的病人,可能不會再有所作為了。然而,他卻創造了奇跡。

他滿懷希望、抱樂觀精神,他要成為有用的人,他要供養他的家庭,而不願成為家庭的負擔。

“我再不能用我的手勞動了,”他說,“所以我決定用我的心理從事勞動。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每個人都可以代替我的手、足和身體。讓我們把我們農場每一畝可耕地都種上玉米,然後我們養豬,用所收的玉米喂豬。當我們的豬還幼小肉嫩的時候,我們就把它們宰掉,做成香腸,然後把香腸包裝起來,用一種牌號出售。我們可以在全國各地的零售店出售這種香腸。”他接著說道:

“這種香腸將像熱糕點一樣出售。”

這種香腸確實像熱糕點一樣出售了!幾年後,牌名“瓊斯仔豬香腸”竟成了家庭的常用食品,成了最能引起人們食欲的一種食品。

瓊斯活著看到他自己成了百萬富翁。通過積極的信念,他還取得了比這更大的成就,那就是,雖然他在生理上遇到了重重的困難,他卻成了一個愉快的人。

相反,如果你樹立的是消極的信念,那麽,這就等於是向你的潛意識不斷地輸送消極的信號,你將變得意誌消沉、精神萎靡不振,你將沒有心思去完成你所麵臨的任務,你將沒有勇氣去克服你麵前的困難,最終將一事無成、碌碌無為。

賽馬向來是一種非常熱門的活動。有一匹老賽馬名叫“約翰·格裏爾”。這是一匹良種馬,它很有希望在比賽中獲勝,它被精心地照料著,經過了嚴格的訓練,並被廣告宣傳為唯一能夠獲得一個機會擊敗在任何時候都占優勢的另一匹良種賽馬“戰鬥者”的種子選手。

1902年7月在阿奎德市舉行的德維爾獎品賽中,這兩匹馬終於相遇了。那天是一個極為莊嚴隆重的日子,萬眾矚目著起跑線。當這兩匹馬沿著跑道並列前進時,人們都清楚“格裏爾”是在同“戰鬥者”作殊死的搏鬥。跑了四分之一的路程後,他們不分高下,跑了一半的路程,他們還不分高下,跑了四分之三的路程後,它們仍然難分勝負。僅剩下八分之一的路程了,可它們還是齊頭並進!然而就在這時,“格裏爾”使勁向前竄去,跑到了前麵。

“戰鬥者”騎手在賽馬生涯中第一次用皮鞭持續地抽打著坐騎的臀部。“戰鬥者”的反應是這位騎手似乎在用火燒它的尾巴。它猛衝向前,同“格裏爾”拉開了距離。比賽結束時,“戰鬥者”比“格裏爾”領先七個身長。

從我們的觀點來看,重要的是“格裏爾”失敗所產生的影響。“格裏爾”原是一匹精神昂揚的馬,它的積極態度曾使它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但是,這次經曆卻把它打得慘敗,以致它再也不能重整旗鼓了。後來它在一切比賽中都隻是應付一下,終於沒有再獲取勝利。

從上麵我們已經可以看出積極的信念對成功有著多麽大的促進作用,而消極的信念對成功又起著多麽大的阻礙作用。讓我們努力地去樹立積極的信念,擯棄消極的信念吧!這是成功的關鍵!

三 如何樹立正確的信念和積極的心態

當你手捧求職書,站在人潮湧動的大街上,發覺自己隻是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一員,你是情緒振奮還是倍感迷茫?

當你身處麵試場中,眼前是考官,身側是對手,你是意氣風發還是遲疑彳旁徨?

你可知道,從你生命的起源開始,你的心態和信念就開始影響你的生活。

為了成功,你必須樹立積極的信念、保持正確的心態。

從這樣幾條建議開始振奮精神吧!

首先要注意你的穿著打扮。

我們常說,不要以貌取人,但是,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又很重要。保持整潔,所費不多,但會使你覺得,自己很重要。

請你利用衣著來振奮自己的精神並建立積極的信念。

一個深諳此道的心理學老教授,常常會在期終考試前勸告他的學生:“為這場考試好好打扮一下吧。打一條新領帶,衣服要燙平,皮鞋要擦亮,讓人看起來容光煥發,精明能幹。這也使你自己覺得自己確實很精明能幹。”這位教授確實很了解上述原則。請你切實遵守,不要馬虎,因為你的外形確實會影響你的情緒,影響你內心的感覺。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曾講述了一個故事:“小孩都玩過帽子遊戲,亦即有各種各樣的帽子,來代表他們扮演的角色,我永遠忘不了我兒子大衛的帽子事件。有一天他要扮演特工隊員的角色,可是他沒有特工隊員的專用帽子。”

“我勸他隨便用另外一種帽子應付一下,可是他仍然吵著要一頂那種帽子,他說:‘爸爸,假如我沒有那種帽子,我就不能像特工隊員那麽思考了!’

“我答應了他的要求,給他買了一頂那樣的帽子,他一戴上,真的像一個真正的特工隊員了。”

這是因為我們的外表跟我們的思想的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當過兵的人都知道,當一名軍人穿上軍裝時,就會真的感到自己是個軍人了。當一位女士為赴宴打扮得花枝招展時,她也會感到自己真的楚楚動人。

你的儀表會對你說話,也會對別人說話。這可以幫助別人決定對你的看法。從理論上看,我們應當著重看一個人的內心而不是外表,但是請你不要太天真,人家都是以你的外表衣著來打量你,因為你的儀表是別人打量你的第一件最簡便的工具,而且這種印象會持續下去,在許多方麵影響別人今後對你的看法。

請你記住,你的衣著能表現出“這裏有一個很自重的人,他很重要,我們也要重視他。”

你的衣著會對別人和你自己顯示你的內心世界,你應該使別人都能看到你的優點,應該創造出完美的形象。

你認為你怎樣,你真的就會怎樣。如果你的打扮看起來好像低人一等,你真的就會低人一等;如果你認為你很渺小,真的就會很渺小。因此,要使人人都看到你高雅合身的衣著,這樣,你的思想和行動才會高雅動人。

其次是坐到前麵的位子上去。

你是否注意到,無論在教室或是社會上的各種聚會中,後排的座位是怎麽先被坐滿的嗎?大部分占據後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要“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

把它當作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當然,坐在前麵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第三是用你的目光正視別人。

一個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許多有關他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若有人不正視你的時候,你會直覺地問自己:“他想要隱藏什麽呢?他怕什麽呢?他會對我不利嗎?”

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你旁邊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別人的眼神意味著,我有罪惡感,我做了或者想到了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觸你的眼神,你就會看穿我。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視別人!這等於告訴他:我很誠實,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訴你的話是真的,毫不心虛。

第四是走路走得更快一些。

當大衛還是一個少年時,到城市中心去很有樂趣,在辦完所有的事之後,母親常常會對他說:“大衛,我們坐一會兒,看看來來往往的行人。”

母親是一位絕妙的觀察家,她會說:“看那個人,你認為他正受到什麽困擾呢?”或者“你認為那邊的女士要去做什麽呢?”或者“看看那個人,他似乎有點迷惘。”

觀察人們走路實在是一種樂趣。這比看電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啟發性。

許多心理學家將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與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聯係在一起。但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借著改變姿勢與速度,可以改變心理狀態。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沒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樣,作出“我並不怎麽以自己為榮”的表白。

另一種人則表現出超凡的信念,走起路來比一般人快,像跑步一樣。他們的步伐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

走路的時候,調整步伐,加快速度,抬頭挺胸,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增長,這有助於你樹立積極的人生信念。

第五是麵對著廣大的聽眾發言。

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聰慧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去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隻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缺少積極的信念。

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麽也不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想讓他們知道我是這麽無知。”

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很渺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每次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發言,他就又中了一次缺少信心的毒素,他會越來越缺少積極的信念。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盡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發言。所以,一定要爭取當眾發言,這是建立積極信念的一種催化劑。

不論參加什麽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也許是評論,也許是建議或提問題,都不例外,而且,不要最後一個才發言,要敢於第一個打破沉默。

不要擔心你會顯得很愚蠢。因為總會有人同意你的見解。所以不要對自己說:“我懷疑我是否敢說出來。”

盡量當著大眾的麵發言,爭取大家的注意,有助於你樹立積極的信念。

第六是多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

一個人的信念能使他建立某種潛意識,而這種潛意識又經常給人的行動以暗示。消極的潛意識往往使人產生低沉的情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樣是一件事情,我們既可以從一個角度去看,又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去分析。從正麵說,用積極的暗示,就會產生愉快的心情;從反麵說,用消極的暗示,就會產生低沉、沮喪的情緒。

既然如此,那麽一事當前,我們就應該多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問題,這樣往往能使你有積極的信念。

坐過公共汽車的人都知道,車上十分擁擠,免不了你撞我一下,我踩你一腳。有一天,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就發生了這樣的事:一位老先生不小心踩了一位年輕姑娘的腳,這位姑娘開口就罵人:“你個老不死的。”可這位老先生卻不生氣,反而笑嗬嗬地說:“謝謝,謝謝!”周圍的人都感到十分奇怪,怎麽挨了罵還說“謝謝”呢?老先生解釋道:“她說我老了,這是事實,她還說我死不了,這是在祝福我呀!”周圍的人都大笑起來,那位姑娘也不好意思了。

這樣,凡事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能夠為你的生活帶來生機,也能促使你建立積極的心態,去獲取成功。

第七是要經常做出樂觀的表情。

行動會引起情緒,身體四肢的運用往往會決定我們對各種事物的不同感受,因而產生不同的做法和想法,最終影響潛能的發揮。

我們每一種感覺或情緒都緊連著一種固定的表情,這些表情包括姿勢、呼吸、動作、麵部表情等等。特別是當一個人感到沮喪時,這些表情就顯現得特別明顯。一旦知道什麽樣的情緒是什麽樣的表情時,當你想改變某種不想要的情緒,便可立即借著表情的改變而得到所想要的情緒。這個說起來似乎是很簡單的做法,卻常常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絕大多數人的表情隻有習慣、常用的幾種,在生活中常常不知不覺地出現;殊不知單單就這幾種表情會對我們日常的行為造成很大的影響。

隻要你能改變運用習慣了的表情,你就能經曆各種情緒。比如說,你在臉上綻放出笑容,便能很快感覺到自己的信心。那麽,你為何不現在就開懷地大笑一下呢?不要再浪費時間了,喚醒你的身體,學習和使用不管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使你奮起的表情。

深吸一口氣,抬起頭,挺起胸,對著蔚藍的天空微笑,這樣會使你心中充滿激情、充滿積極的信念。

第八是多對自己說一些鼓勵的話。

經常對自己說一些簡短精練、積極向上的話,可以極大地影響你的心情,促進信心的增長。

希望增強自信時,說:“我很了不起!我很能幹!我很有才華!”

希望提高工作效率時,說:“我雷厲風行!我當機立斷!我絕不拖泥帶水!”

希望克服眼前的困難時,說:“車到山前必有路!這個問題沒什麽大不了!我能解決它!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鎖定你的人生目標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把跳蚤放在一個廣口瓶中,用透明的蓋子蓋上,這時跳蚤會跳起來,撞到蓋子上,而且是一再地撞上去。當你注視著它們跳起來並往蓋子上撞時,你會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跳蚤會不停地跳,但是不再跳到足以撞到蓋子的高度。然後你拿掉蓋子,雖然它們繼續在跳,但不會跳出廣口瓶。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理由很簡單,它們已經調節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適應了這種情況,不再改變。不但跳蚤如此,人也一樣,有什麽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麽樣的人生。我們周圍有許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一生中應該做些什麽事情,可就是遲遲拿不出行動來,根本原因乃是他們欠缺一些能吸引他們的未來目標。若你就是其中之一,那麽你就必須放開自己的想象力,大膽表達出心中的夢想,進而拿出行動以實現那些幻想中的美夢。 在阿拉伯故事《天方夜潭》中,有一盞神奇的阿拉丁神燈,如果你有了一盞這樣的神燈,隻要用手摩擦一下,就能從裏麵

跑出一個精靈,幫助你實現心中的三個願望。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精靈,它還不止讓你實現三個願望呢!

此刻,就是你指揮身上那個精靈的機會,隻要你決心去喚醒它,它便能使你的人生無往不勝,隻要你不拴住自己的想象力,隻要你下定決心,那麽你所作的美夢遲早都會實現。

對此,世界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曾感歎:“有什麽樣的目標,就有什麽樣的人生。”

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流不定,隻會漂泊到失望、失敗和沮喪的海灘。

許多年前,某報作過300條鯨魚突然死亡的報道。這些鯨魚在追逐沙丁魚時,不知不覺被困在一個海灣裏。報紙這樣評說:“這些小魚把海中巨人引向了死亡,鯨魚為了追逐小利而慘死,為了微不足道的目標而空耗了自己的巨大力量。”

沒有目標的人,就像故事中的那些鯨魚。他們有巨大的力量與潛能,但他們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而忘記了自己本應做什麽。說得明白一點,要發揮潛能,你必須全神貫注於自己有優勢並且會有高回報的方麵。目標能助你集中精力。另外,當你不停地在自己有優勢的方麵努力時,這些優勢會進一步發展。最終,在實現目標時,你自己成為什麽樣的人比你得到什麽東西重要得多。

目標的作用不僅是界定追求的最終結果,它在整個人生旅途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目標是成功路上的裏程碑。

你給自己定下目標之後,目標就會在兩個方麵起作用:它是努力的依據,也是對你的鞭策。目標給了你一個看得著的射擊靶。隨著你努力實現這些目標,你會有成就感。對許多人來說,製定和實現目標就像一場比賽。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目標,這時你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會漸漸改變。

有一點很重要,你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可以實現的。如果目標不具體,無法衡量是否實現了——那會降低你的積極性。為什麽?因為向目標邁進是動力的源泉。如果你無法知道自己向目標前進了多少,就會感到泄氣,導致最後甩手不幹了。

不成功者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與工作成果的基本概念。他們以為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艱苦的工作,就一定會帶來成功,但是不知道任何活動本身都不能保證一定能成功。一項活動要有實效,就一定要朝向一個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說,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了多少成果。

目標有助於我們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如果你製定了目標,又定期檢查工作進度,自然會把重點從工作本身轉移到工作成果上。單單用工作來填滿每一天,再也不能被接受了。做出足夠的成果來實現目標,這才是衡量成績大小的正確方法。

我們要明白一個原則:短期目標必須是階梯式的、循序漸進的。

全麵的成功,實際上是基於許多小目標。任何目標都是可實現的,但必須先將它分成許多小的目標。每一個小目標,都將引導你走向人生的大目標。日積月累,不斷進取。追求成功的過程,可以以四個步驟來闡述:一、了解問題;二、設定大綱;三、決定實現目標的時間;四、完成目標。

你可以用筆寫下每個主要目標的定義,再轉為明確的行動宣言,讓它具有合法契約般的效力,以循序漸進階梯式的形式,設定每一個主要目標的大綱。這種作法可以集中目標,減少壓迫感。

一旦你將主要目標分解為數個小的目標,便可以輕鬆自如地馴服你的目標——然後順利地實現目標。

當李蒙開始為1990年法國自行車越野賽而認真集訓時,許多人都批評他,因為他未參與春季一流的自行車競賽。那時,他剛從一場流行性感冒中痊愈,距離比賽僅有90天的集訓。他的競爭者已將他從看好的名單中刪除,以為他絕對不可能獲得勝利。

然而,遠遠落後的李蒙,以循序漸進的階梯式方法,經過了令人筋疲力盡的21個階段地比賽。在這21天中,他沒有在任何一個階段獲勝,卻在最後一天的賽程中寫下了曆史上關於該項比賽的新紀錄。1990年,他又一次在法國自行車越野賽中,贏得了看上去不可能的勝利,使詆毀者無話可說。

原來,他將整個賽程分為很多小目標,他是靠策略、戰術及一點一滴的努力而獲勝的。他設計了一套適合於自己的方法,加以實踐,堅持到獲勝。

這說明,給自己設定較低、較易評估和較易實現的目標,當你偏離目標時,也較易於修正。如果你一口就要吞下整塊牛排,一定會噎著。可是把牛排切成容易人口的小塊,就好食和可口多了。一步步實現目標還能增加你的信心,目標小一點,成功的機率必然大得多,對於你要追求的大目標,能提供正麵的反饋和強化作用。

那麽,應該怎樣來擬定你的短期目標呢?記住:永遠不要依照過去計劃未來。

每一步的前進,都是拓展更廣闊事業策略的一部分。假如你已經訂好了事業的最終目標,現在你需要足夠的理智和準確度,去把最終目的換成一個個具體的小目標。凡是人睡前喜讀偵探小說的人,這時候就方便多了,須知大偵探都是用小心研究加上一點點靈感,來解決神秘案件的。事業人正需要同樣地留意細節。

短期目標:計劃與行動的結合。 “短期目標”是一種獨特的工具,它是意義和行動之間的橋梁。它捉住熱情,把它們轉變成製造計劃的原料。短期目標可以界定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而且它使我們能集中力量努力完成目標。短期目標是動用人力達到結果的基本工具。

但是,許多人都經常把目標訂得很糟糕,因為人們喜歡行動這比較具體而刺激,卻不喜歡費精力去製定目標這常是抽象的,有人如此評說:“訂目標使人頭疼。”

我們不能把目標放在真空中,因為目標指揮我們的注意力。解決問題的方向或掌握機會。

短期目標應該代表你當前事業麵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的分類依次是:重要性解決這個問題或抓住這個機會,會使情況改觀嗎?類型(這個問題代表什麽挑戰?)及緊迫程度(如果不盡快處理,問題是否會更糟,機會是否溜掉?)一旦我們辨清主要問題,我們就能訂出行動順序,然後集中精力處理最嚴重。最迫切需要的一個。

目標必須具體、明確。有些人的目標用很籠統的詞句表達,譬如“當一名成功的醫師”;有的則比較具體,如:“要能有效治療大趾跟粘液囊炎症”。廣泛的事業目標也有用,因為它們有整體的觀點,可以解放想象力,幫助我們探究所有可能的選擇。但是,廣泛的目標卻不能使我們確定自己所要做的是什麽。由於這個緣故,我們需要具體的事業目標。

假如你有了一個廣泛的事業目標,而你想擬個計劃,訂出具體的目標,下麵是你應該做的事:在白紙頂端寫下那個廣泛的目標,然後自問:“我如何實現這個目標?”盡你所能地想出答案,把它們記錄下來。現在,它們已夠具體了,能提供你所需要的幫助了嗎?假如仍不能,就再問:“我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最後你會發覺,眼前出現的是呈金字塔形的目標網,塔尖是廣泛的目標,底部則是無數具體的目標,它們直接指向有範圍的行動計劃。

如果你對短期內期望實現的目標,有清楚而完整的概念,那麽你差不多已完成目標的擬定了。不過,為實現目標,計劃中應該包括一把“成功量尺”,雖然一般人好像不喜歡讓測量用的棍棒來指揮行動,但是成功的事業人都強調:丈量是必要的。

而且,把目標限定在一個時間範圍內完成也很有用,有了起始日和截止日,往往就能使人集中心神去完成一件事。

當你坐下來思考短期目標的時候,你有必要百分之百地搞清楚一項有用的短期目標是個什麽樣子。以下是十條可以借鑒的規律:

目標應用明確的詞句說明。

廣泛的目標應能合理地延伸為明確的短期目標。我的短期目標有哪些?

對於完成了的目標,應能計算成功程度。

目標應切實可行,不可為狂妄之想。

目標對於你應該有實際意義,而且與你的價值觀和長期目標一致。

給每個雖緊張但並非不可能的目標,訂個完成的期限。

辨認目標中隱含的能力要求,這樣你才知道應加強什麽。

顧及環境。這樣,你的目標才夠實際。

辨別不同目標的重要性,衡量後製定優先順序。

要簡單:三個深刻的目標勝過三十個瑣碎的目標。

目標轉化為現實的關鍵:行動 “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於能“知”,而在於能“行”。於無窮處全力以赴,你會發現眼力所及之處仍有無窮天地。

英國前首相本傑明·狄士累利曾指出,雖然行動不一定能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不采取行動則絕無滿意的結果可言。

行動是件了不起的事。隻要一個人行為正,他就會越來越喜歡去行動。

因此,要想做一個進取的人,先從行動進取開始。

行動能帶來回饋和成就感,也能帶來喜悅。忙著做一件事,是建設性的行為,在潛心工作時所得到的自我滿足和快樂是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如果你尋求快樂,如果你想發揮潛能,就必須積極行動,全力以赴。

每天都有許多人把自己辛苦得來的新構想取消或埋葬掉,因為他們不敢執行。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些構想又會回來折磨他們。

因此,請記住下麵兩種方法:

切實執行你的創意,以便發揮它的價值,不管創意有多好,除非真正身體力行,否則永遠沒有收獲。

實行時心裏要平靜。天下最可悲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應該那麽做卻沒有那麽做。每天都能聽到有人說:“如果我當年就開始那筆生意,早就發財了!”或“我早就料到了,我好後悔當時沒有做!”

要知道,行動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當你的眼睛看著目標時,達成目標的機會就會變得無限地大。不管你見到勝利或失敗,這項原則都能適用。

在帆船時代,有一位船員第一次出海。他的船在北大西洋遇到了風暴,這位船員受命去修理帆布。當他開始爬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向下看。波浪的翻騰使船搖晃得十分可怕,眼看這位年輕人就要失去平衡。就在那一瞬間,下麵一位年紀較大的船員對他喊道:“向上看,孩子,向上看。”這個年輕的船員果然因為向上看而恢複了平衡。

事情似乎不順的時候,要先檢查一下你的方向是否錯誤,形勢看起來不利的時候,要嚐試“向上看”,應用上麵說過的原理,再加上我們下麵要討論的原理,你就會達到目標。

把目標適當地寫在一張或多張卡片上。你要把它寫得清清楚楚,以便你閱讀每一行中的每一個字。將這些卡片保存好,並隨時把這些目標帶在身邊,每天都要複習這些目標。但別忘了,行動才是我們的目標。當世界上最長的火車靜止不動時,在它的八個驅動輪前麵放一塊小小的木頭,就能使它永遠停在鐵軌上。而同樣的火車在以每小時一百裏的時速前進時,卻能穿越五英尺厚的鋼筋混凝土牆壁。這就是你的寫照。請現在就開始拿出行動的勇氣,衝破介於你和目標之間的重重阻礙和難關吧!

而且,行動本身會增強信心,不行動隻會帶來恐懼。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

要增加恐懼的話,隻需等待、拖延就可以了。

一位傘兵教練說:“跳傘本身真的很好玩,讓人難受的隻是‘等待跳傘’的一刹那。在跳傘的人各就各位時,我讓他們‘盡快’度過這段時間。曾經不止一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發生的事’而暈倒。如果不能鼓勵他跳第二次,他就永遠當不成傘兵了。跳傘的人拖得愈久愈害怕,就愈沒有信心。”

“等待”甚至會折磨各種專家,並使他們變得神經兮兮。《時代標誌》曾經報道美國最有名的新聞播音員愛德華·慕羅先生。他在麵對麥克風以前總是滿頭大汗,開始播音以後,所有的恐懼就都沒有了。許多老牌演員也有這種經曆,他們同意,治療舞台恐懼症唯一的良藥就是“行動”,立刻進入情況就可以解除所有的緊張、恐怖與不安。

一般人則不了解這個道理,他們應付恐懼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做”。推銷員們就經常這樣,他們經常怯場,即使最老練的推銷員也難免。他們為了克服恐懼,往往在客戶附近徘徊猶豫,要不然幹脆找個地方一杯又一杯地喝咖啡,來培養自信和勇氣,這樣根本就沒有效果。克服這種恐懼一一任何一種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去做”。

在向你想求職的單位打電話之前,不要猶豫,不要榜徨。害怕嗎?馬上就去打電話,你的恐懼就會一掃而光,如果你仍拖拖拉拉,你會愈來愈不想打了。

立即采取行動吧!

有些人不論機遇好壞都能成功,其中也可能包括你。

製定目標或許還不算太難,可是要能貫徹到底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你可能以前就有過這樣的經驗,剛訂好目標時頗有磨拳擦掌的熱情,可是過了三個星期後就沒勁了,更別提達成目標的自信,那早已蕩然無存了。當你擬定一項目標後,首要的步驟就是把它寫在紙上。

當你把目標寫下來以後,隨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讓自己行動起來,向著實現目標的方向拿出具體的行動,別一拖再拖。你先別管要行動到什麽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動起來,打一個電話或擬出一份行動方案都是可行的,隻要在接下去的十天內每天都能有持續的行動,那麽,這十天的行動將形成習慣,並將你帶向成功。

訂出目標,要有耐心完成它,即行動要持之以恒。

一個人必須固定他的視野——如果他立誌要成功的話。他必須知道他正在為什麽目標而工作,然後他才會像一隻貓追逐老鼠一樣窮追不舍。一個知道自己目標的人,就不會因為挫折和失敗而泄氣了。

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韌性。商場競爭往往是持久力的競爭,有恒心和毅力的經營者往往成了笑在最後、笑得最好的勝利者。從龜兔賽跑的故事中可以知道,競賽的勝利者之所以是笨拙的龜而不是兔於,與兔子在競爭中缺乏堅持精神是分不開的。因此,恒心和毅力是必備的心理素質。

半途而廢,淺嚐輒止,發揮潛能的願望永遠隻能是夢。

在很久以前,人們就相信那些作出輝煌成績的人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會留下痕跡。人們深信,如果我們能夠分毫不差地學習別人的做法,就能夠做出和他們相同的成就。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人能臨危不亂,從他處事的觀點和做法去學習,我們就能比以前更沉著。在財物收人和人際交往上,模仿亦有同效。

因為每個人的神經係統都是相同的,如果某個人能做某樣事,那麽隻要你用相同的方式去運用你的腦子,你就能做同樣的事。

如果某人是拚字高手,那麽他必然有一套讓你也成為此中高手的方法,隻要四、五分鍾便可學會。當然,比較複雜的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模仿和複製。若有強烈的意願和十足的信心,那麽任何人、任何事都可學成。有許多例子顯示,有些人之所以能達到目標,是靠多年之功,曆經無數次的失敗,才找出一套特別之道。但是你可別走他們的老路,隻要走進使他們成功的經驗中,不需要花費像他們那樣多的時間,也許不用多久就可以達到像他們那樣的成就。

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徑,也就是說如果你看見某個人做出令你羨慕的成就,那麽隻要你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就可以做出相同的結果來。如果你想成功,你隻要能找出一種方式去模仿那些成功者,便能如願,找出成功者的做法,尤其是他們運用腦子和身體的方法。

能推動和震撼世界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擅長模仿的人,他們精於學習的藝術,能踩著別人的腳印前進而不是貿然向前闖。若你留意《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排位前幾名的書裏都包含著一些教你能表現得更佳的模式。例如彼得·杜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就指出要做一位傑出的企業家及創新者所需的特別做法。他說得十分明白:“創新不是一條非常特殊且微妙的過程,而作個企業家也並無神秘之處,別以為他們是天生好手,那可是經過訓練學會的。”另外,像《一分鍾經理人》一書,就是有關人際溝通、簡化並有效管理人際關係的典範,裏麵列舉了多位美國最傑出經理人的範例。

模仿對每個人而言都不困難,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做這件事。孩子是怎麽學會說話的?體壇新手是怎麽向前輩學習的?一個有抱負的商人又是怎樣成立他的公司的?全是模仿來的。在這裏舉個在商場裏簡單的模仿例子。現代社會有個通性,就是在甲地可行的,往往在乙地也能適用。所以在商場中,有些人能夠賺大錢,就是通過我們所說的模仿方式。如果有人在底特律開了一家生意興降的巧克力糕餅店,那你看著吧,在達拉斯也會成立相同的店;如果有人在芝加哥經營一家專門供應奇裝異服以達到宣傳效果的商店,很有可能在洛杉礬和紐約也有相同的生意出現。所以,有很多人生意成功,就是在市場尚未飽和以前,把甲地成功的做法,依樣地搬到乙地去。類似這種情形,你可以擷取別人證明有效的方式再複製一個,如果可能,再加強一下,成功就有如探囊取物了。

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模仿者當首推日本。日本令人目眩的經濟背後是什麽?如果你翻開過去二十年的工業發展史,就會發現很少有重大的新產品或尖端的科技發源於日本。日本人隻不過學習了他國的點子和商品,從汽車到半導體等,再加以巧妙的模仿。

人們公認卡耐基是世界富豪,你知道他是怎樣成功的嗎?很簡單,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以及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 人的一舉一動,研究他們的信念,模仿他們的做法,於是他就有了今天。

為何米契爾不但活了下來,而且能夠從別人無法忍受的打擊中振作起來?當他還躺在病**的時候,好友就為他念一些曾經度過重大難關者的事跡。這使他有了模仿的對象,使得奮發的意念壓倒他所遭受的悲慘經曆。

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異,不在於他的境遇,而在於他選擇什麽角度去看自己,從哪些方麵開始行動。

模仿絕不是一件新事物,每一位偉大的發明家都是本著他人的發現找出新東西的,每個孩子也是從他周圍的事物去模仿的。

情商建設

人類一直重視人的智力開發,並且有一個衡量智力的測試係統——智商(IQ),也稱為智力商數。現代西方一些傑出的科學家通過大量研究表明,在人為智力商數以外,還存在著另一個生命科學的參照元素,叫做情商,也即情緒商數,簡稱EQ。

國外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群兒童分別走進一個空空蕩蕩的大廳,在大廳裏最顯著的位置為每個孩子放了一塊軟糖。測試老師對每一個將要走進去的孩子說:“如果你能堅持到老師來叫你出去的時候還沒把這塊軟糖吃掉,將對你有一個獎勵,再給你一塊軟糖,就是說,你將得到兩塊軟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師來就把糖吃掉了,那麽你隻能得到這一塊。”

實驗開始,孩子們依次走進大廳。

結果發現,有些孩子沒有控製能力,因為大人不在,他又受不了糖的誘惑,把糖吃掉了。還有一些孩子,知道了剛才提出的要求,認為隻要自己能堅持一會兒,就能得到兩塊糖。於是他們盡量地控製自己,轉移注意力,唱歌、蹦蹦跳跳,就是不去看那塊糖,一直等到老師回來。這樣,他就得到了兩塊糖。

專家們把孩子分成兩組,能夠堅持下來的並得到兩塊糖的和不能堅持下來因而隻得到一塊糖的孩子,對他們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

結果發現,那些隻得到一塊糖的孩子普遍沒有得到兩塊糖的孩子成功。也就是說,凡是缺乏控製力的孩子,長大以後,不管他智力商數如何,在人生中都不容易成功。

這項研究引起了世界心理學界對情商教育的重視。

美國《時代周刊》的一篇文章談到,情緒商數反映了一個人控製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經過各種考查和檢驗,證明了情商比智商對人更重要,它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