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妮·弗蘭克13歲生日那天收到的禮物中,一本硬皮筆記本讓她大為驚喜。從此她開始在上麵寫日記,津津有味地談起自己、朋友、學校的考試、年老的數學教師,還有哈裏,那個讓安妮朦朦朧朧地感到羞怯的16歲小夥子。一切都顯得那麽輕鬆。

然而她的父母是1933年從德國移居此地的德裔猶太人,在1942年6月的阿姆斯特丹,他們必須佩戴黃色的六衛星,不能坐電車,不能進電影院,不能騎自行車,晚8點鍾後不能坐在花園裏。

但這一切都不能難倒安妮, 生活像閃耀的陽光一樣讓她著迷。

不久,厄運降臨,一家人必須躲起來。安妮收拾的第一件隨身物品就是她的日記,還有她的卷發筒和學校課本。

幾個月以來,她父親一直在準備藏身的地方——荷蘭的很多老房子建有密室,這些密室麵朝花園或天井,與外麵隔絕。安妮父親辦公的舊樓裏就有兩層密室。此時公司已經交與兩個荷蘭人打理,這兩個荷蘭人憑著勇氣和對友誼的忠誠接納了弗蘭克一家,使他們得以暫時躲過納粹的搜捕。於是安妮和她16歲的姐姐瑪格特以及她們的父母就在這裏避難,深藏在不見天日的密室裏。

幾天後,另一家人也加入進來——凡·達恩夫婦和她們不滿16歲的兒子彼得,再後來又添了一位名叫杜塞爾的牙醫。從此他們整天提心吊膽,輕言慎行。對一個生機勃勃的小姑娘來說,這樣的日子更難熬,因為白天她們隻能在**睡覺。原本各自生活的兩家人在如此令人緊張和煩躁的情況下被強行扯到一起,日子更加難過。

在不能隨意活動的日子裏她都做什麽呢?讀書,讀那些荷蘭朋友們不斷捎來的書。還有就是寫日記,把她想對一個親密朋友講述的一切都寫進去。隨著盟軍反攻日子的來臨,她想,或許到秋天她便可以告別這座充滿死寂和饑餓的囚牢重返校園了。

確實,在秋天來臨之前,她真的離開了那裏,但去的是集中營。

1944年8月4日,蓋世太保的魔爪終於伸向他們。人們後來在密室留下的一片狼藉中發現了安妮那本珍愛的日記,並把它交給了她的荷蘭朋友們。

就在那之前整整四個月,她曾在日記中寫道:“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後。”如今,那扇曾經藏匿的門早已關閉,那個小姑娘因無法扼製歡快的性格在上課時講話,惹得老教師罰她寫一篇以“話匣子”為題的作文也已淹沒在無痕的歲月裏,可那深藏著一個孩子天性中的歡快、活潑和生機卻曆久彌新。她深信日益臨近她的是美好、是歡樂、是繼續長大和學習的機會。

“我很想幫幫你。”她總對彼得說。“可你一直在幫我呀。”他告訴她, “用你的快樂。”

安妮日記最初部分記錄的是這個女孩剛開始用自己朦朧的理性對這個世界的觀察。這個生性熱情的孩子,每天一睜眼,看到的是牢獄一樣的四壁。四個大人還要把她當成唯一對象,來宣泄他們神經質一樣的焦躁。安妮當然不會被輕易馴服,她憑著自身的聰明和孩子的驕傲,很輕易地就明白了大人們的企圖,無非是想讓這個熱烈、善良的孩子變得乖巧、討人喜歡一些。

在日記裏,她自然、透徹地分析著自己和同伴的本性。在壓抑的環 境中,她快速成長,用心體會她周圍低沉、緊張的氣氛,甚至琢磨出如果 假裝虛偽一點,日子就會好過一些。當然,她沒那麽做。她學著求助於內 心的溫柔、從容和淡定,這些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孩子氣。她 學習的是人類課程裏最難的一課——超脫。同時,她的 靈魂最深處總有個聲音在告誡她:她就要死了。但她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麽,她有她的信仰,她有心中的愛情。還不到15歲她就寫到: 談論自己的時候。也表現得隻是個少不更事的小姑娘。在長輩們向她施壓時,她隻 有裝傻。可在背後,她仍在探尋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就好像知道來日無多,必須 抓緊一樣,她一路狂奔。就這樣,一個在學校裏因性格歡快受人歡迎的孩子,在無 人讚許的環境下學會了為人處世。在爸爸媽媽不理解她的時候,她表現得很冷靜, 把這個問題握在手中,反複掂量,最終平靜地把它擱在它應該在的位置。在僅僅兩 年多一點的時間裏,這個女孩子在內心成長的路上走得這麽遠,並在日記裏將自己 的成長這麽豐富地展露了出來。 文 / 莫蘭 “我感覺我是個女人,一個擁有道德力量和勇氣的女人。”

有一次,她夢見了彼得,一個她孩提時愛慕的人。這個夢預示著她對彼 得·凡·達恩滋生了特別情意。初見彼得·凡·達 恩時,她覺得他是個又乏味又愚笨的 家夥。可沒過多久,大概一年半吧,兩個孤單的少年,帶著羞怯,走得更近了。兩 人漸漸以親昵的姿態接觸。她學會向他傾訴,她在日記裏記下他對自己的每一句讚 美,並因此喜不自禁。在日記裏,她以簡單、平靜的風格記錄了兩人像孩子一樣玩 耍、共處時她感受到的心靈撞擊。

安妮是個天生的作家。她生動地勾勒出幾間毫無舒適可言的房間,房間裏的氣 氛,夜間持續幾小時的恐怖,八個人同處一室的尷尬。這些描繪都滲透著她天性裏 的活潑和漫不經心的從容。與她分享房間並帶有一點怪癖的牙醫杜塞爾先生,她善 良、聰明、富有魅力的父親,她說話帶刺、沒有耐心的母親,她好心的姐姐,好激 動、易生氣的凡·達恩一家。她把他們看得很清楚,並總是帶著一種成年人才有的公 正和憐憫。對風雲莫測的日子裏她心裏捉摸不定的情感,對自己體內彌漫的青春氣 息和對眾人幽閉在陋室一隅的感受,她都能找到貼切又動人的詞語。

安妮的日記坦率、透明,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無病呻吟,即使在她麵對自己、談論自己的時候。也表現得隻是個少不更事的小姑娘。在長輩們向她施壓時,她隻 有裝傻。可在背後,她仍在探尋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就好像知道來日無多,必須 抓緊一樣,她一路狂奔。就這樣,一個在學校裏因性格歡快受人歡迎的孩子,在無 人讚許的環境下學會了為人處世。在爸爸媽媽不理解她的時候,她表現得很冷靜, 把這個問題握在手中,反複掂量,最終平靜地把它擱在它應該在的位置。在僅僅兩 年多一點的時間裏,這個女孩子在內心成長的路上走得這麽遠,並在日記裏將自己 的成長這麽豐富地展露了出來。

文 / 莫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