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六心情大好,臥龍鳳雛的到來讓他如見故鄉之人倍覺親切,得國之正的說法更讓他的格局一下打開,整個人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感覺就像吃了天靈地寶,一下突破屏障,從金丹尊者成為那傲視天地的元嬰老怪了。
也是,自古得天下者,有誰正得過他?
從一無所有到君臨天下,不過耗時數年。
過程中除了腐敗的官僚集團受到些微不足道的影響,國家利益沒有受損,百姓更沒有因為兵災而死傷遍地,整體生活相對安定。
此外百官宗室、旗漢軍民還真心擁戴,且不是篡位,不是奪權,是光明正大黃袍加身,真是不正都不行。
莫不如我那年號就叫大正?
怎麽這麽耳熟的?
賈六立即否決。
他可沒有精神病。
直隸總督楊景素、直隸提督王福這兩位軍政主要負責人,並沒有前來襄陽出席大會。
原因自是不必多說。
二位大人必須坐鎮直隸,確保對被陳家洛反動集團占據的京城包圍圈嚴縫合絲才行。
途中,梵偉簡短就直隸當前形勢作了下簡短的秘密報告。
為何是秘密報告?
因為不可以公開。
原因是在外界看來直隸全省軍民率先打響反對乾隆的第一槍,並且已經事實上對京師形成了包圍,所以直隸全省文武要員應該是全部站在了乾隆對立麵。
實際上,直隸內部並不完全是鐵板一塊。
存在部分不可靠分子,以及部分仍就忠心於乾隆的官員。
要按比例的話,大致是團結在總督楊景素身邊反對朝廷的官員占了五成,三成官員騎牆觀望,兩成官員則拒絕服從總督命令。
騎牆觀望的基本上是文官,因為他們沒有兵權,對於這次的大事件他們根本無力幹涉。
反對官員是掌握一定武裝力量的武官,領頭的是直隸兩大提督之一的古北口提督潘之善。
潘之善的祖父潘育龍當年曾參與攻擊茅麓山李來享部,因功升任把總,後來當上陝西提督,死後追贈太子少保。
就是死後享受的政治待遇跟賈六他老太爺賈漢複一樣。
這就是直隸工作的紕漏,也是賈六未能長時間在直隸工作就匆忙南下的後果。
想要把一個省從頭到尾都換上自己人,沒個三年兩載是不成的。
四川為何叫李會長經營的跟鐵桶一塊?
不是人家李會長有多大本事,而是人家李會長巡撫一當就是五年。
有的是時間慢慢整人。
一聽直隸竟然還有反動集團幫凶,賈六眉頭微皺,悄悄問梵偉目前直隸有多少部隊跟潘之善走,七大總兵又有幾個不識時務的。
梵偉說潘之善現在主要是拉攏了馬蘭鎮總兵薑學一、泰寧鎮總兵桂德。
薑學一這個人,賈六是知道的,說起來還打過交道。
當年景陵周邊發洪水,他帶領守陵官兵抗洪搶險,危急關頭就是薑學一帶了900名馬蘭鎮官兵前來支援這才保住大堤,不然大堤一旦決口,聖祖康熙爺的那些寶貝這會還在水裏麵淹著呢。
桂德他不認識,隻知是內務府包衣出身。
也就是說馬蘭鎮的六營兵,泰寧鎮的十一營兵,共計9000人叫潘之善這個古北口提督拉了過去,從而導致京東地區不穩。
這一點得到了永平知府栓柱老爺的確認。
他的永平府就在京東,直接承受來自馬蘭鎮的壓力。
為此,直隸提督王福親自帶領還沒完成訓練的直隸新軍第一鎮進駐薊州、玉田;
同時將在編第二鎮的軍官團連同600學員調到了永平,如此才讓對麵的馬蘭鎮不敢輕舉妄動。
直隸總督楊景素又令留守熱河的一個蒙古騎兵團在參領、索倫人安達爾指揮下,在泰寧鎮防區周邊執行演習任務;原先同直隸小九處互換防區的護軍李彌部調到懷柔、密雲一線。
連番部署之下,才在軍事上震懾住了古北口提督潘之善,也能確保一旦馬蘭鎮、泰寧鎮膽敢“勤王”,第一時間就會被周邊“討逆”部隊攔住。
但這些部署也將直隸可用軍事力量的一半被抽走,使得原先擬用於包圍京師的三萬兵馬變成了現在的東、西兩集團才兩萬出頭。
東集團是由天津總兵葉清指揮的部隊,除葉清本部兵外,還有兩個駐防在天津軍工產業園的索倫營,以及在天津受訓的新軍兩鎮各一個協,總兵力13000餘人。
西集團是綏遠總兵德木指揮的部隊,除綏遠兵三個團外,宣化鎮也調了六個營,總兵力7000餘。
楊景素接任總督後,將德木由綏遠總兵調整為宣化總兵,使之直接掌握宣化鎮16營兵。
天津尚有水師官兵3000人可以調動,不過暫時沒有必要。
其餘在練新軍各鎮能夠出動的不多,倒不是訓練不行,而是武器裝備跟不上。
目前直隸方麵最大的一支機動部隊就是楊景素這個總督直轄的督標,有六營4000人左右。
其餘各總兵處能夠抽調的部隊並不多。
因為,賈六任職時對綠營進行了大規模裁剪,有的鎮直接裁撤一半。
除精幹隊伍外,也是為了工程建設需要。
就是讓裁撤下來的部隊去修路搭橋,是謂工程部隊。
當時為了不讓裁撤下來的營兵鬧事,賈六還拿出不少銀子貼補這些營兵,並且將不少工程直接“包”給帶隊軍官,使得他們幹工程的收入比當營兵時還要高。
如此,皆大歡喜。
大名鎮總兵是楊景素的心腹蔣進忠、正定鎮總兵是原河道副將汪震,通永鎮總兵是賈六親兵出身的安祿,這三個鎮也是第一時間通電響應總督衙門的。
七大總兵以外,直隸還有密雲八旗副都統、山海關副都統兩處。
密雲八旗兵經過換防後已經被直隸掌握,副都統自是不設。
山海關副都統是滿洲人奎恩,同賈黨沒有任何關係,不過其副手參領阿密達同賈大人有過秘密交易。
就是主動發揮關門優勢,把關外的寶貝轉換為合法收入,從而提高關門駐兵和家眷收入的同時也能為直隸財政創收。
這是官方說法。
私下裏的說法就是有組織、有規模的將關內漢人偷渡到關外去,然後向偷渡者收取出關費,並發給護照。
當然,為了不違反大清政策,直隸總督衙門必須和偷渡分子簽合同,這樣偷渡分子在官麵上就不是私自出關人員,而是直隸省政府派駐關外的工作隊。
這個工作開展以來,大概有三萬人成功以打工者身份出關,為山海關的八旗老少創收四萬餘兩,極大改善了生活。
如果政策繼續下去,無疑,作為大清第一內陸通關衙門,山海關八旗軍民必將享受天大價值的政策紅利。
所以,山海關那邊會站哪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