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居裏夫人 塑造價值人生

青少年朋友們,你們是否知道,愛因斯坦和居裏夫人都曾深入探討過“相對論”?他們是怎麽深入探討的呢?又列舉了哪些例子?愛因斯坦曾評價居裏夫人是“所有著名人物中唯一沒有被名望毀掉的人”。為什麽他會這麽說呢?居裏夫人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獲得名望的呢?這些疑問的答案,正是本書要告訴你們的。《居裏夫人的故事》(The Radium Woman)是一本小型傳記譯著,為青少年朋友們展示了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的物理學家、化學家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居裏(Maria Sk?odowska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

一、作者杜爾利

本書作者維多利亞·埃列娜·路易斯·杜爾利(Victoria Eleanor Louise Doorly,1880—1950)生於牙買加。由於父親突然過世,七歲的她被姑媽收養,遷居英國。杜爾利畢業於倫敦大學,獲得了語言學學士學位和曆史學碩士學位,這在當時是十分了不起的。不久她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中學教師,之後又成了一名卓越的教育管理者,在沃裏克國王高中擔任校長達二十二年,學校在她的管理之下取得了長足發展。

身為教育家,杜爾利十分關愛學校的孩子們,並鼓勵學生們大量地讀書,尤其是名人傳記。她為此親自寫了很多作品,也因此成了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她曾在法國讀中學,因此她一生都鍾情於法國。所以,她給英國的孩子們寫下了三部法國著名科學家的小傳記——昆蟲學家法布爾、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居裏夫人。其中《居裏夫人》榮獲1939年英國卡內基(Carnegie)兒童文學大獎,也是該年度的最佳兒童讀物,後被譯為各種歐洲語言,又被譯介到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家,從而影響了全世界。《觀察家報》的評論家寫道:“這本書特別值得稱讚,盡管本書是寫給孩子們看的,卻又是脈絡清晰的學術研究典範,所以成年人會像孩子們一樣喜歡該書。”

二、傳主瑪麗

1. 瑪尼婭的求學生涯

居裏夫人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小名瑪尼婭,1867年生於波蘭首都華沙。當時,波蘭已被普魯士(即德意誌)、奧地利、俄羅斯三大帝國瓜分,滅國七十餘年。瑪麗的童年完全籠罩在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的殘暴統治之下:女孩不能讀大學,即便在小學,也隻能學俄語,不能學波蘭語。但瑪尼婭在小學裏經常偷偷帶著小夥伴們一起學習波蘭語和波蘭的曆史,天資聰穎的她,總能機智地躲過隨時衝進課堂的俄國審查官。然而,瑪麗還不滿十歲,對她影響最深的大姐素希婭因傷寒病去世;十歲時,患結核病的媽媽又早早地離她而去。麵對國破家亡,現實的殘酷讓可憐的瑪麗過早地理解了人生,但她始終沒有屈服。

後來,為資助姐姐去巴黎讀醫學院,還差一個月就滿十八歲的瑪麗,本應去讀大學的她,毅然去鄉間應聘,開始了她作為住家鄉村家庭教師的六年生涯。這期間,她還經常往返華沙,照顧年邁的父親。這是瑪麗漫長的低穀期:當時,家庭教師地位低下,沒有機會接觸新知識;她和主顧家的大兒子談了一場所有人都反對的戀愛,最終分手,這讓她越發心碎。她寫給姐姐的信越來越長,可她根本買不起郵票;她又哀怨姐姐不給她寫信,後來才想到姐姐也沒錢買郵票。

姐姐畢業後,二十四歲的瑪麗才有機會去法國,在巴黎大學的前身索爾本大學讀書。當時瑪麗一無所有,但她發憤圖強,刻苦讀書,經常廢寢忘食,幾次餓暈,因為她幾乎沒錢吃飯。冬夜,宿舍裏冷到結冰,她凍得把所有衣服甚至連椅子都蓋到身上,整晚都不敢動。鞋子穿破了買雙新的,都會讓她拮據好幾個星期。可她卻以苦為樂,還作詩自勉。瑪麗以鋼鐵般的意誌,獲得了物理和數學兩個學位,並繼續攻讀,終生學習。

2. 成為居裏夫人

瑪麗在做研究尋求幫助的過程中認識了皮埃爾·居裏。由於兩人誌同道合,興趣相投,皮埃爾對她展開了堅定而執著的追求。經曆了長達一年的考慮之後,瑪麗幸福地成為了居裏夫人。

對世間萬物都有非凡好奇心的瑪麗發現,含有鈾和釷的礦物質,其整體放射性遠超其中鈾和釷的放射性之和,實驗了二十遍結果都是如此。於是,她推測其中一定還有其他放射性物質。她開始進行研究,並於1898年7月發現了新的放射性物質,命名為釙(Polonium),以紀念祖國——其時波蘭(Poland)已經亡國一個世紀。可是,即便加上釙,這三種物質的放射性之和也依然遠低於該礦物質整體的放射性。經過周密的推斷和研究,1898年12月,居裏夫人低調地宣布,她發現了第四種放射性物質,命名為鐳,可科學界並不承認。為證明這一切,瑪麗必須計算出鐳的原子量。此時,丈夫皮埃爾成為了她事業的堅定支持者,於是居裏夫婦四處尋找場地,又想方設法運來一噸(100萬克)瀝青鈾礦殘渣當原料,找來簡陋的提煉設備……撫養孩子之餘,居裏夫婦曆經嚴寒與酷暑,忍受著沒有工作和收入的窘迫,一年變成了兩年,兩年變成了三年,三年變成了四年!終於,居裏夫婦在絕望的大山中,一點點雕琢出這千萬分之一的希望——他們最終分離出0.1克放射性極強的氯化鐳!“黑暗的屋子裏有零星光亮,像蒼白的藍色月光在水上舞蹈,點點熒光一閃一閃,永不停歇。”居裏夫婦測得鐳的原子量為226,二人因此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事實麵前,整個科學界都低下了頭。

“你能看見鐳,而且感覺它是靜止不動的,卻不知就在你盯著它看時,它的內在活動隱藏著生產、衝突、殺戮和自殺。”鐳的英文Radium源於拉丁文Radius,含義為“射線”;一種物質放射一段時間後,其活度就衰變為原來的一半,這段時間即為半衰期,借此可測量很多事物的存在年限,常常被用在科學考古檢測等領域。

更令人動容的是,居裏夫婦本可就提煉鐳的技術申請專利,借此一躍成為千萬富翁。但瑪麗認為這違反科學精神,堅決放棄了專利權,無償將鐳的提煉技術公之於眾。於是,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放射性研究院,以國家之力,提煉出了鐳。而瑪麗也就失去了成為富豪的機會——沒有資金支持,即便已經成名,居裏夫人也無財力再提煉出更多的鐳,從而很難進行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3. 居裏夫人的愛國熱情

後來,居裏先生因交通事故意外身亡,瑪麗陷入巨大的悲愴中,但她頑強地接替丈夫的職位,並先後籌建巴黎、華沙的鐳研究院。當時,各地放射研究機構都已提煉出了鐳,哪兒擁有幾克鐳,瑪麗對此悉數掌握。麵對采訪,她可以做到如數家珍。可她自己卻一直苦於沒有足夠的鐳,無法支撐法國和波蘭進行放射性研究。當美國記者問她最想要什麽時,她羞澀地說:“我需要……需要一克鐳來繼續我的研究,但我買不起。對我來說,它太昂貴了。”她的無私和愛國震撼了整個美國。於是,美國先後舉國募捐兩次,購買兩克鐳,由總統親自無償贈予居裏夫人,讓她得以在法國和祖國波蘭先後建成兩所鐳研究院。

“一戰”期間,士兵傷亡慘重。而射線在透過人體不同組織時被吸收的程度不同,經顯像處理後可得透視影像,這可助力外科手術。因此瑪麗衝到醫療第一線,組裝了二十輛X光汽車,在各家醫院共建立了二百多個X光室,救治傷員一百多萬人。這期間,年僅十七歲的大女兒艾琳出力很多,因為她深受母親居裏夫人創造性教育理念影響,已跟母親學過放射學了。兩年時間,母女倆一共培訓了一百五十名放射科醫護人員。居裏夫人甚至遠赴比利時醫院支援,所以,她實際上也是今天醫院放射科的創始人。另外,由於射線能殺傷或抑製腫瘤,因此在治療癌症方麵,“居裏療法”也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放射療法,簡稱“放療”。

4. 教育澤被後人

1911年,居裏夫人又因提取到純淨的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不同領域兩次獲得諾獎的人,但她將兩筆獎金全數捐給實驗室,支持放射科學的研究。居裏夫人關愛學生,並積極提供幫助,為中國培養了核物理學家施士元博士。他後來長期在南京大學物理係任教,是我國最早的核物理事業奠基人,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物理學人才。

居裏夫人重視後代教育,獨自一人撫養兩個女兒,卻並沒像其他父母那樣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重點學校,她甚至都沒讓大女兒艾琳·居裏去上學,因為她認為刻板的教學浪費時間,會消磨學習熱情。居裏夫人聯合學校其他教授,勇於創新,開展了教育合作計劃:幾個人把自己的孩子聚在一起,由他們自己擔任老師進行教學——居裏夫人教物理,朗之萬教數學,佩林教化學……而這些老師都是院士和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個小學校的教育效果很好:郎之萬的學生約裏奧·居裏先生和居裏夫人的女兒艾琳·居裏女士結為伉儷。居裏夫人預見兩人的放射性研究也會獲諾貝爾獎,果然二人在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小居裏夫婦又為中國培養了著名核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博士。值得一提的是,約裏奧·居裏先生不但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還是著名的和平衛士。他對中國人民抱有同情態度,不但在20世紀50年代應學生錢三強之邀,積極參與營救被美國扣押在日本的核物理學家趙忠堯,他還鄭重向毛澤東建議,中國也要搞原子彈。毛澤東下決心在中國發展原子能科學,與他的大力推動與促進不無關係。

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裏夫人瑪麗於1934年逝於法國,享年67歲。

三、本書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發現總有一些情節會讓人淚流滿麵,感動不已。比如,在翻譯她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四年裏終於提煉出千萬分之一的“鐳”時,我不禁仰天長嘯,壯懷激烈……而作為翻譯研究者,本人忠於原文,專注細節,尤其是理工科技知識和術語,參考英、法、中文的《居裏夫人自傳》、瑪麗小女兒艾芙·居裏(Eve Curie)法語版和商務版譯本的《居裏夫人傳》、1943年(美國)和2016年(法國、德國、波蘭)的傳記電影等權威可信資料,適當做了翻譯腳注,以便讀者理解。既然原作者杜爾利在翻譯、編輯、增刪、改寫的過程中經常明確地跳脫出來,引導讀者(請參照“作者前言”中提到的內容和正文中的多次作者現身),那麽,譯者作為一個特殊的讀者,也可以在譯者腳注和序言中適當現身,在翻譯的基礎上,略作闡發。同時,我感歎居裏夫人自傳、他傳、簡寫插圖本、影視傳記、網絡百科及上述文本的譯介之多模態的文本旅行,如萬花筒般翻轉多樣,逐漸豐盈,實現了其跨時空傳播。因此,譯者希望青少年朋友們能通過本書,逐步去閱讀諸如艾芙·居裏的《居裏夫人傳》乃至其法語原版書等更多文本。

我的譯本近年來已出版5次,翻譯該書不覺也已有15年了。因此,本人此次孜孜矻矻,戰戰兢兢,埋首於蠅頭小字,尋常術語也未敢怠慢,個別有問題之處則大花功夫,上下求索,研磨再三。尤其是參照作者埃列娜·杜爾利原書的母本《居裏夫人傳》,並廣泛求教於物理和化學方麵的博士教授,將全部譯文又潤色兩遍,查缺補漏,多加修訂,詳實修改,希望可少些舛誤,完成譯者的任務。羅素曾經說過,“愚蠢的譯者對智者言談所做的翻譯,永遠都不可能準確,因為他會不知不覺地把他聽到的話翻譯成自己能理解的東西”。而我就是那個蠢貨,流連於英語和漢語之間,時而百思不解、若有所思,抑或曲徑通幽、登堂入室,又常恍然大悟、仰天傻笑,以為得之矣!然而,我最終隻能將該書“翻譯成自己能理解的東西”,人類或許永遠都無法走出自己精神世界所構築的語言寓所。所以,書中但有訛誤,譯者作為那個傻子,均難辭其咎;希望正在閱讀的各位青少年讀者,都能認真仔細閱讀接下來的正文部分,也能像我一樣在深入閱讀中體會到思考的樂趣——這種樂趣足以勝過一切。

翻譯本書,受到山東理工大學的科研啟動經費(922001)和“翻譯碩士‘由譯到研’的培養路徑研究(722019)”的專項資助,特此致謝。

四、價值閱讀

譯序中談到的事實,在本書中都有詳盡體現。其實譯者隻是提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情節,尤其是瑪麗年少時國破家亡,大姐和母親都過早地離開了她;青年時當家庭教師遭人嫌棄,還要既支持姐姐讀書,又要照顧父親,二十多歲依然沒機會上大學,毫無希望;後來,瑪麗終於上了大學,成為居裏夫人,夫婦二人曆盡千辛萬苦,四年時間才有重大發現,獲了諾貝爾獎;可皮埃爾卻因交通事故驟然離世,留下一對女兒給居裏夫人獨自撫養。在一次次的人生低穀中,居裏夫人都在巨大的悲愴中昂然向上,從失望的大山中鑿出希望的火種,且積極樂觀,傾力付出,不拘泥於既有的教育傳統,終於成就了自己輝煌的一生。譯者在翻譯該書的過程中,始終受到了居裏夫人精神的鼓舞,所以也希望該書能激發青少年讀者努力讀書、奮發有為,仔細思考:居裏夫人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麽?考慮清楚這一問題,進而也就能理解她的科學貢獻、愛國精神和教育理念,就能分析歐洲為何能在近三百年來實現如此的科技繁榮——讓閱讀創造價值,實現價值閱讀。

願你們像居裏夫人那樣,熱愛祖國、樂於奉獻,堅韌不拔、看淡金錢。閱讀科學家傳記,有助於讀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知道這些科學家彼此是如何承前啟後、相互關聯、動態影響的,並明白這對後世科技的深遠意義;有助於青少年朋友當中也能出現居裏夫人和愛因斯坦,塑造自己有價值的人生。

教育部《語文》教科書執行主編王本華指出:“經典名著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長期積澱下來的人類智慧結晶,經過時間的淘洗,具有永恒的思想和藝術魅力。”誠哉斯言。本書作為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的經典讀本,風靡世界八十多年,在我國翻譯出版,供青少年閱讀,可以在他們心目中塑造居裏夫人形象的經典豐碑,讓經典塑造經典。朱永新先生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希望青少年朋友們拿到此書,由閱讀而悅讀,讓居裏夫人的精神走進你的內心,培育你強大的心靈,鑄造你堅毅的靈魂,造就你自強不息的精神——使精神再造精神!

如此這般,該書就可以在青少年朋友們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將來,一株株樹苗定會茁壯成長,進而連木成林,閱讀強則青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

謹識於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2023年3月12日植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