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失戀了,工作狀態很差,我看他難受的樣子,專門給他放了一天假,讓他緩一緩,忘掉過去,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他苦笑著跟我說:“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原來,我發現即使給他放一天假,對他來說還是沒什麽用。

時代在劇變,專注於回顧過去,會讓一個人背上沉重的曆史包袱。即便回頭去看,也要想這樣做能為你的未來帶來什麽。好漢不提當年勇,一頁翻過去,想清楚接下來要幹什麽,現在要幹什麽,才是最重要的。

向前看,做從未來看正確的事,就要不計過往,不要一天到晚為了過去的曆史糾結太多。年輕人不要沉弱於以前的事情,失戀、渣男、渣女……這些無所謂的從前,又有什麽關係呢?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蒙眼狂奔,不顧一切地向前衝刺。

做從未來看正確事的本質,就要關注增量,而不是存量。

我們必須知道,這個時代是一個注重增量,而不注重存量的時代,換句話說,時代更看重你將帶來什麽,而不是你曾經擁有什麽。

華爾街不是中國丈母娘

為什麽中國現在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其實並不是因為中國人很有錢,而是我們有信心和能力完成GDP每年的增長。一個長達30多年,即將突破40年的長經濟高速增長周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從未有任何一個經濟體能夠達到這樣的奇跡。

普通人關注的是存量,關注現在誰戴了金表,拿著愛馬仕包。這一點在婚姻對象的選擇上尤其明顯。有一個同事的潛在丈母娘,想要房子想要車子,還問他老爹是不是當官的,不是就不高興,這就是典型的存量思維——眼裏隻有現在的情況。而真正的聰明人,優秀企業家關注的是增長。我的老師馬雲錄取學生時,完全不在乎學生是否有錢,他隻關心這個學生未來能給湖畔大學帶來什麽。如果他隻關注學生的存量,那麽我也沒法成為湖畔大學的學生了。

對於所有真正希望獲得成功的人來說,擺脫存量思維是必須的,然後需要努力扭轉成馬雲那樣的思維層級,去關注增長。而不是關注既有標簽,才能真正想到未來是怎樣的。

在這一點上,我很欣賞王思聰說的:“我交朋友不看錢,反正他們都沒有我有錢。”所以,他並沒有固守在富二代這個小圈子當中,而是關注“天才小熊貓”、關注“網紅”,因為他知道,這些人了解新時代的青年關注什麽,能控製年輕人的眼球和關注製高點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以資金杠杆為主的萬達,恰恰需要新經濟的補充,才能得到真正的轉型。所以,王思聰能夠獲得比一般富二代大得多的影響力,他首先是個很出色的趨勢判斷者和商人,其次才是王健林的兒子。

新時代的企業關注的不是你的存量,而是你積累增量的方式和方法。我們經常提到的元認知也是這樣,就是真正形成認知的認知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這種認知方法,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我的公司在麵試員工的時候,最關心的是你喜歡什麽前進方式?你對未來怎麽看?你未來5年到10年的規劃是什麽?我也遇到過不少背景很出色的人,名校畢業、有曾在大公司工作的光環,但是這些人連自己哪怕是1到3年的規劃也沒想過。這就是境界和格局的差別。對我們來說,這樣的應聘者就是完全不合格的,不會錄用。據我所知,很多互聯網公司招聘人才時都關注這一點,因此,有增量思維的人更容易在互聯網企業中獲得提升。

從公司選擇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蘋果公司每年賺很多錢,是典型的“現金奶牛”,而亞馬遜每年虧損巨大。但是在整個華爾街,一旦有亞馬遜虧損的消息,其股價就大漲,蘋果公司一掙錢其股價就暴跌。市盈率是反映一個公司能否代表未來的非常重要的指標。到現在,亞馬遜的市盈率為173,反觀蘋果,隻有13.

為什麽是這樣?很簡單,就是關注增長、關注存量的思維導致的。蘋果的智能手機已達到人們想象力的極限。而亞馬遜的新電商物流體係、AWS雲計算、一整套人工智能的篩選體係,才被華爾街認為是未來塑造人類新商業文明的動力。如果讓中國丈母娘來當華爾街分析師,恐怕他們隻會看公司賬上躺了多少現金,她們會喜歡蘋果公司,畢竟蘋果公司是土豪,賬上有錢。

但很可惜華爾街不是中國丈母娘,他們喜歡亞馬遜所做的東西,那象征著未來和行業發展。資本市場關注增量、增長,不問你已經取得了什麽成績,而想看你未來想取得什麽成就,通過什麽方式取得。

即便是關注增量,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視角。有的人不關注增長,而是關注增長的增長,即是增長率;有的人甚至不關心增長率,而是關心突破預期的增長率。總而言之,人類自踏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已經被綁上了一輛奪命狂奔、永遠隻看增量與增長的戰車,永不停歇。

現在沒有你想得那麽重要

不少微博粉絲私信給我,內容大同小異:我好慘,我沒考上大學,負債累累,媽媽病了,爸爸下崗,全家都很慘,我要怎麽辦?

其實這些描述看問題的角度也是錯的,任何負麵信息,本質也隻是存量。

你是什麽?想幹什麽?未來會做出什麽?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讓存量問題影響我們增量的增長。很多人遇到困難自怨自艾:我沒考上好大學,上了“三本”;我這輩子都沒戲了,我是個爛人;我父母早亡,隻能自暴自棄……這是典型的為了存量自甘墮落,這樣做影響了自己的增量。

這個時代既殘酷,也溫柔。殘酷的是,成就與光榮一旦發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溫柔的是,失敗與困難一旦出現,也變得無足輕重。手裏有一千萬現金和欠著一千萬的債,本質不影響任何事情。蘋果公司有幾百億美金現金趴在賬上花不出去,愁眉苦臉,而亞馬遜每季度虧損十幾億美金,心中卻有圖景,從不感到慌張。

影響你內心深處的東西,並不是你是千萬富翁還是“千萬負翁”,父母是飛黃騰達還是病重在床。重要的是你要回到內心深處,問問自己想做什麽?能做什麽?未來的10年對你的意義是什麽?外在的存量即便再不樂觀,但和內心堅定認為的事情相比,都顯得無足輕重。

是否背愛馬仕的包、穿定製的西服不重要,一個人打扮成犀利哥,也是一種路線。金庸的小說裏,有武當、少林、崆峒、峨眉,華山派還有劍宗氣宗之分。無論哪門哪派最後總要華山論劍,比賽場上見真章。

不要被現在的存量羈絆,目光要緊盯增量,做從未來看正確的事,其實有些人真的已經這樣去做了。

我有一位河南聽眾,今年28歲。畢業那年查出了血液病,之後幾年時間病情反反複複,工作也是斷斷續續,至今未能有存款。因為自己身體不好,媽媽得了抑鬱症,爸爸也患有糖尿病,每個月一家人的醫藥費加起來讓他的家庭難以承受。但他知道這世界也有很多很苦的人,他依舊想拚命去努力,不希望其他人因為他的情況而有可憐他的想法。他並不想接受特殊的照顧,而是從病痛的考驗中發現了機會和人生的方向,他希望通過互聯網的疾病互助平台,踐行公益,幫助更多的人。

這位聽眾就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他沒有自怨自艾,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努力從增量的思維出發。雖然處在了一個比大多數人都艱苦的條件,但他也沒有逃避,仍然通過個人奮鬥創造價值,與他人交換價值。事實就是這樣,社會並不會因為你遭受的苦難而放鬆對你的準則和要求,最終,還是要找到自己真正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地方,然後與社會充分地交換價值,擺脫命運對你的束縛。

畫餅,畫一張漂亮的餅

畫餅,通常被認為是“不靠譜”和“瞎忽悠”的代名詞,而我認為這是對新時代人才的核心需求。新時代需要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的人才,因為這些人可以在企業危難之際力挽狂瀾,顛覆式的創新就發生在這些人身上。這種人多了,我敢把公司托付給他們;這樣的人多了,才能推進公司的正向循環。大家一起討論,就像五個“諸葛亮”在一起,這公司能不發展嗎?社會反複變異和進化的過程,要求一個人對於戰略、市場、競爭對手以及彼此的優缺點有清晰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表達,形成協作。

這種能力,其實就是“畫餅”的能力。

畫餅不是忽悠,而是對於事情本質的深刻判斷。普通人以成敗論英雄,不關注成敗背後的故事。比如同樣是比武,劍宗贏了,普通人會認為他就是厲害,而真正的高手心中會想:這次我們贏了,很險。我們隻是這個地方做得好,對手疏忽了。很可能5個月後的比賽,會發生變化。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內行的人做公司,會知道影響公司的真正的決定因素。

出版這本書之前,我經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我的版權經紀人曉媛。我們微信通話了一小時,算是對彼此的了解和考察,然後一拍即合。至於什麽時候簽約,幾個月的出版周期,怎麽分錢,都沒談。所有的溝通都圍繞著對內容和趨勢的把握。

畫餅本質上是戰略判斷,是“道”。那些具體的問題是“術”,也就是執行層麵。我不相信對“道”的層麵想清楚的人,“術”會做不好。因為往往對“道”有深刻的理解的人,對“術”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把握。

這些高人即使整個環節的個別事情自己做不了,也知道找到什麽人通過什麽方法可以去做。因為他們對整個行業趨勢有所了解。

畫餅的前提是必須幹出一兩個成功的案例,才能讓對方相信你橫向擴展的能力。比如做版權經紀人、開經紀公司,要在早期階段形成一整套與作者的互動以及集結社會資源的能力,做“炸”了兩次,出幾個爆款,就可以有足夠的話語權。可以讓合作者感覺到,他先具備識別能“炸”的人的能力,其次能識別出能“炸”的材料,還有辦法讓它“炸”。這樣畫的餅就很漂亮了,別人也會發自內心地信服。

而這些恰恰是普通人最不關心的地方。有的人會以自己曾經的輝煌作為賣點,比如說從哈佛、耶魯畢業,在頂級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這就是典型的存量思維,這隻能證明他過去很會考試,以及通過名校的文憑拿到了一張高級打工者的入場券,卻沒有提出核心的觀點和價值,以及真正了解需要俘獲的對象群,這樣的人就完全不會畫餅。

這個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人,畫餅能力非常強。馬雲從杭州師範學院畢業,即便如此,還考了好幾次。但他成了最優秀的人,就是因為他具有非常強的關注增量和畫餅的能力。他從1999年開始做阿裏巴巴,2003年開始做淘寶,當中國人都不知道電商為何物的時候,他就開始行動了。2010年,當所有人都不知道“阿裏雲”,甚至內部人都反對的時候,他孤注一擲做“阿裏雲”。如今這些對於增量的判斷讓阿裏巴巴始終走在了互聯網行業的前沿。因為是增量,所以大家沒見過,隻有超強的畫餅能力,才能籠絡一幫優秀的人幫助自己。

我發現很多普通人覺得創業是撞大運,聽眾聽了我的節目《財富自由革命之路》,碎了“三觀”,覺得我的成功就等於中了彩票。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才發現其實所有的個人成功都是必然事件,一定是通過他的實踐,對於複雜生活中一個小的方麵取得了深刻理解,進而放大才獲得的。

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心智成熟和精神自由程度有著天差地別的距離。

我們不僅要努力,更要找到努力的方法。

終有一天,我們回首往事

發現後來之人不再瑟瑟發抖

這個世界從此溫暖光明,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