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蝶是要經過幾次變化,就插上美麗的四翅,向空中翩躚作舞。所以發生方麵,不再詳說:隻把各科的特點,來介紹一下,以供采集時的參考。
蝶類的卵,若用顯微鏡擴大了看,便知道有種種形狀:鳳蝶科的卵,大概是球形,像珍珠般發光;粉蝶科的是細長,而且像個酒瓶,有些上麵還有縱襞;蛺蝶科的卵,同珍珠結成的球一般,有縱襞和網孔狀突起;小灰蝶科的,多呈大麗花形。
它們產卵時,以一粒一粒產為原則,但黃鳳蝶(Luhedorfia japonica)及屬於蛺蝶科的,是幾粒幾粒產的。至於附著卵的位置,更沒有什麽係統:像鳳蝶科裏,鳳蝶(Papilio xuthus)是將卵附在將來的幼蟲食料的柑橘等樹的葉子表麵,但黃鳳蝶恰一定要產在葉底麵,粉蝶和黑筋蝶(Pierisnapi f. nesis)是產在葉底,而同屬粉蝶科的黃紋蝶(Coliadhyale f. poliographus)卻要產在葉麵。至於那有名的木葉蝶,偏偏不把卵子直接產附在幼蟲要吃的山靛(Sapium sebiferum Roxb)上麵,卻去產附在覆蓋在山靛上空的大樹枝上,孵化的幼蟲,從枝落下恰巧到達山靛的葉上。
蝶類的幼蟲,我們常常叫它青蟲,或毛蟲,構造和蠶一般無二,全身可分為頭部及由13環節而成的胸腹部,第一到第三環節,各生著胸足一對;第六到第九(環節),以及第13各環節,都生著一對腹足。可是形狀方麵,真是千奇百怪:諸位大概都見過吃橘樹和柚樹葉子的橘蟲吧!如其去碰它們一碰,立刻從第一環節的背麵,叉叉地伸出兩隻黃色肉角,散發一種臭氣。這就是鳳蝶的幼蟲啦。鳳蝶科的幼蟲,統統有這樣的肉角。
鳳蝶的幼蟲,當從卵孵化出來的時候,並不是這樣綠油油的。最初是褐色中夾著幾塊白斑,一看要錯認作鳥糞。後來,隨著長大,而逐漸變化的。
粉蝶科的幼蟲,形狀多平凡,身上生滿微毛。蛺蝶科的幼蟲,頭部和胸腹部,都有刺狀的突起,所以通常叫它毛蟲,不過這突起也因種類而有長短的。小灰蝶科的幼蟲,都呈饅頭狀,把頭部縮進。
蝶類的幼蟲,有許多都集在葉底吃葉的,但喜歡在葉麵的也很多,而且還有些用絲攀住葉子,固穩地集在上麵的。像蛺蝶科中的墨蝶(Dichoragia nesimachus f. nesiotes)等幼蟲,當移向另一片葉時,常把頭向左右呈8形地擺幾擺,就掛上一根絲。此外像赤蛺蝶、黃蛺蝶(Polygonia c-aureum f. Pryeri)和綠小灰蝶(Zephyrus taxila)的幼蟲,常將所吃植物的葉子,用絲卷起來,或者將幾片葉牽攏,自己住在裏麵。
蝶類幼蟲,不像蛾類幼蟲那樣,把全無類緣關係的多種植物,都放在肚子裏,是隻吃幾種類緣極近的植物。類緣相近的蝶類幼蟲,又往往吃同一種的植物,像鳳蝶科多吃柑橘類,紋白蝶科多吃十字花種植物,蛺蝶科的小紫蛺蝶和墨蝶多吃樸樹的葉,蛇目蝶科的全部,和弄蝶科中多數多吃禾本科的葉子。小灰蝶科幼蟲的食性,稍稍和別的不同,像波紋小灰蝶、琉璃小灰蝶(Lycaenopsis argiolusf. ladonides)、小燕小灰蝶(Satsuma ferrea)等的幼蟲,是喜歡吃花和嫩果的。最特別的,是碁子小灰蝶的幼蟲,它要吃竹葉上的一種蚜蟲。蝶類的幼蟲,大部分是吃植物的葉子,連蠹入髓部和吃貯藏的穀類的都沒有,這種食肉性的碁子小灰蝶,倒是放一異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