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是最普通的昆蟲,誰都見到過,所以形態方麵,似乎可以不必細講。萬一不明白的話,到教科書上去一查,自然會告訴你:蚊是兩翅六腳咧,兩翅退化,變為平均棍咧,具有吸收式口器咧,等等。現在我想先把漢朝滑稽大家東方朔描寫蚊的一段文章,介紹一下。他用滑稽的詞句,將蚊的形態習性,活活地表現出來。就抄在下麵吧!
郭舍人曰:“客從東方來,歌謠且行。不從門入,踰我牆垣,遊戲中庭。一入殿堂,擊之桓桓,死者攘攘,格鬥而死,主人被創。是何物也?”朔曰:“長喙細身,晝亡夜存,嗜肉惡燈,為掌指所捫。臣朔愚戇,名之曰蚊。舍人辭窮,常複脫褌。”——《東方朔傳》。
還打算把蚊體上構造最複雜的口器,來說明幾句,因為借此就說明了昆蟲類中一般的吸收口器的構造。
蚊的口器,是一根特別延長的吻,那是不必再說。做這吻的外鞘的,是一對第二小腮,中央愈合而成,稱為下唇。它的形狀,恰像竹筒。竹筒的外麵,滿生鱗片,尖端生著一對圓錐形的感覺葉。竹筒的上麵,開著一條狹狹的溝,內部是比較寬廣的腔。
蚊的口器
1.下脣;2.小腮須;3.上脣;4.小腮;5.大腮;6.舌。
這腔裏藏六根針狀片,互相倚合而成吸收管。這六根中:幅闊而尖端驟然尖削的一根是舌;幅狹而尖端有鋸齒的兩根,是第一小腮;比它更狹而尖端呈劍狀的一對,是大腮;上唇和上咽頭,幅闊而尖端呈劍狀的一根,叫作上咽頭唇。上咽頭唇雖也被竹筒包住,但從裏麵看來,恰像竹筒的蓋子。
吻的外麵,是附屬於第一小腮的小腮須,又稱觸須。普通是雌的觸須短,雄的比吻更長,但又依種類而不同,有幾種雄蚊也短,也有雌雄都和吻同長。
蚊吸血時,先用吻端的感覺葉,在皮膚上這裏那裏亂碰,探求適於刺的地方。後來尋到了,便將吻內藏著的吸收管(即由六根針狀片倚合而成的)用盡全力地從兩片感覺葉中間送出,在皮膚上鑽孔。這些針狀片的尖端,都是些劍咧、錐咧、鋸咧,所以穿孔毫不困難。
穿孔後,立刻將吸收管向內部推進,深深進去,直到碰到毛細管。於是破壞了毛細管壁,而侵入血液。這時,若運氣不好,碰不到毛細管,它就把千辛萬苦插入的吸收管拉出,從新再刺過,這又是誰都經驗過的吧!
當吸血的時候,下唇並不插入皮膚內,向下方弓似的彎屈著,尖端的感覺葉,將吸收管(即針狀片束)緊緊束住。
如其提出血液,怎樣吸收到蚊的消化管中?這個問題可用下麵三點來說明:第一,是血液本身的血壓使它上升;第二,狀片間要起毛細管現象;第三,口腔的深處有咽頭,上麵有筋附著,這些筋一收縮,咽頭就膨大而生陰壓。
雌蚊吸血,雄蚊不吸血,上麵已經講過了。我們試再把雄蚊的口器來觀察一下:作外鞘的下唇,毫無差別,但內部的針狀片,和雌的大不相同。長的針狀片,隻舌和上咽頭唇兩片。一對小腮形狀很小,隻及下唇的五分之一,大腮全然闕如。所以雄蚊的不吸血,“非不為也,是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