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蠅(Gastrophilus equi Fabricius)是馬牧場上常能看到的一種蠅。體長14毫米左右。體黃褐色,頭、觸角、腳及腹部是黃色。翅半透明,稍帶灰黃色,中央及翅端有暗褐斑。雄蠅腹部的末節,向腹麵屈折;雌蠅是最後二節,屈成膝狀。它的生活史,頗複雜而有趣,現在說明如下:

馬蠅

它把卵子產在馬毛上,但並不是不論哪處的毛都行,一定要揀馬舌能夠舐達的地方——因為它的孩子如其不給馬吃入胃內,除等死外,是毫無辦法的。卵子如果堅牢地附著在馬毛上,是不會由馬舌帶進口裏而到胃裏去的。這些從卵孵化的幼蟲,趁著毛而到皮膚,刺蜇這部分。馬感到了癢,必然要來舐這部分,於是,這蛆便附著馬舌上,接著入胃,用它的口鉤,掛在胃壁上,吸收胃液。當解剖馬的屍體時,我們常能見到它胃裏藏著幾十條或幾百條蛆。胃壁一被這蛆附著,便成凹陷,分泌膿汁。這膿汁是蛆的重要的營養料。當蛆從肛門出來後,凹陷也不久硬化。

平均經過十個月左右,到了第二年的五六月裏,這蛆已充分長成,辭了它寄生的胃,跟了排泄物一同下腸而去。它若隻靠排泄物帶著,那麽經曆長長的大小兩腸,要費頗久的時間。所以蛆自身也起一種波狀運動,可在比較短促的時間內達到肛門,但也有中途化蛹的。

蛆和馬糞一同落到地麵,立刻掘垂直的孔。孔並不大,恰恰能遮住它自身。孔掘成後,把自己的身體掉頭,頭向上方,蟄居在裏麵,皮膚不久硬化,變成圍蛹。過了一段時間,頭上有兩個角狀突起生長出來。它就用這兩個突起呼吸。雖因當年氣候寒暖而略有遲早,大概經過六星期左右,這馬蠅便在空氣中飛舞了。

馬蠅,粗粗一看,和虻很相像,但它半透明的翅上,有暗色的斑紋,中央竟連成帶狀。普通的虻,雖也是透明,卻沒有這種斑紋。

馬蠅由蛹羽化,總在天氣晴朗的早晨。它隻破蛹的前端的蓋,開穿一個圓形的洞,而飛向空中。可是事實上,並沒有同說說這樣簡單:這時,先起一個大氣泡,因身子的扭動,不斷地上上下下。這樣的氣泡,凡是寄生在毛蟲和青蟲身上的針蠅和別種蠅羽化時,也有看到。這氣泡一直升到前頭和頸處,幫助它破蛹蓋。

羽化而出的馬蠅,身子幹燥後,這氣泡立刻消失。它就嗡嗡發聲,而飛向空中追逐配偶了。這種蠅有在附近的高山頂上集合的習性。這邊很寒冷,而且馬也絕不會來。但真奇怪,它們的集會所,它們的舞蹈場,全在那裏。

完成了**的雌蠅,便從山頂飛來,揀了晴朗天氣,在馬的周圍飛繞。它們很膽怯,但細心地找尋在牧場中、農場上或是道路旁吃草的馬,靜止在馬身上,產一顆或幾顆的卵。一次飛去,又複回來,在天氣或時間許可的範圍內,趁馬、驢、騾等吃草的時候,熱心地產卵。可是,從來沒跟了馬到廄中去的。

一隻雌蠅,約藏著七百粒卵子。卵子長兩毫米左右,上端呈斜的截斷狀,起初是白色,後來漸漸帶黃色。這卵子受到太陽熱和馬的體溫而孵化。幼蟲破卵殼而出,由馬舌帶到口部,再入胃腑,掛上胃壁,但並不是全部都能被馬咽入胃髒的,那些不能達到胃髒的蛆,仍難免一死。所以,造物主特意使它產下許多卵子,即使大部分死亡也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