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有著優美的姿態,漂亮的裝飾,淺綠色圍裙似的長翅,自由轉旋的頭,可是,這非常平和的外觀下,隱藏著殘忍的習性,祈禱似的縮在胸前的臂,就是殺人的凶器。

前肢的腿節比較長,像細長的紡錘,上麵的前半截有兩排銳利的針:裏邊這排是12針,黑而長的和綠而短的相間列著,為什麽要長短相間的呢?這樣才能增加輪齒的鋒利。外麵這排頗簡單,隻有四個針。

脛和腿的關節,是活動的關鍵。脛上麵也密生著兩行比腿上的更細小的大量針。脛端有和最好的縫針相似的銳利的鉤,是下麵有溝的雙刀鉤。

螳螂在平時好像沒有什麽攻擊力似的,兩臂縮在胸前,真像一個祈禱者。若有什麽可吃的蟲類經過它的麵前,祈禱的姿勢立刻改變。三部工具趕忙展開,將末端的撓鉤遠遠投去。撓鉤刺著了,便向後拉,將捕獲物拖到兩條鋸子的麵前。前腕一動,兩鋸就閉合了,不論蝗蟲、螽斯等比較強大的蟲,一到挾在四行針的齒輪中間,什麽本領也施展不出而死了。現在更把螳螂捕蝗的情形來介紹一下:

螳螂一看到灰色大蝗蟲,便做**似的跳躍,忽然擺出可怕的姿勢:張開翅膀,斜斜伸向兩側,後翅滿滿張著,恰像裝在背下尻上的兩張對稱帆,尾端劇烈地上下動搖,呼呼發聲,簡直像吐綬雞張尾時的吐氣聲一樣。

後麵的四肢將身軀高高抬起,全身幾乎直立了。作攻擊用的前腳縮在胸前,兩肘向左右張開,和前胸恰成一十字形,而用幾行珍珠和白心黑斑裝飾著的腋下也顯露出來了。這斑紋真像孔雀尾上的眼狀斑,是威武和猙獰的點綴品,所以除戰爭時外,平時是秘藏著的。

螳螂擺出了這種奇異姿勢,一動不動,眼睛注視蝗蟲,頭跟著對方的移動而轉旋。擺這姿勢的目的無非要使對方把自己當作一種凶猛的獵獸,驚惶駭怖,全身麻痹得不能動彈。

這目的達到了嗎?蝗蟲的長臉上,究竟起了什麽變化呢?它們鐵一般的麵具上,我們原看不出有某種感情表現,但受了威嚇的它,知道危險已迫在眉睫。怪物立在自己麵前,舉起撓鉤想打倒自己,這是看見的。也許連自己已去死不遠也感得到吧!即使時間上來得及,會走的它,長著粗腿會跳,生著長翅會飛的它,也絕不逃走。它就昏迷般靜伏在那裏,或者竟慢慢地走到螳螂身邊去。

小鳥在張開鮮紅色大口的蛇的麵前,恐怖得神經麻痹,更因蛇的眼光照射而昏迷,站在那裏發呆,全不想飛走,結果被蛇銜住了。蝗蟲也差不多遭遇同樣的情形:當它昏迷時,螳螂的兩把撓鉤就遠遠地投去,爪刺進去了,兩行鋸合住了。不用說也有可憐的抵抗:它的大顎向空咬,它的腿向空彈,但總不能從兩行鋸中間掙紮出來。螳螂就收疊了軍旗似的翅,回複平常姿態而休息了。

螳螂攻擊危險性少的搗米蟲和蟬時,雖也擺出怪異的姿勢,但沒有像對付蝗蟲時的威風凜凜,時間也短,有時竟不擺姿勢,隻輕輕地將撓鉤投去,就立刻帶了回來。

它捉了俘虜,一定從後頭先吃起。不論哪種昆蟲,若這後頭的小腦部分被它一咬,便毫不掙紮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