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出現了特別重要,也特別著名的一段話。老子仍然用自然物做比喻,這次的自然物選得最恰當:水。

這段話,曆來有很多人抄寫後懸掛在牆上,作為座右銘。雖然這麽出名,我還是要再抄一遍,為了後麵的闡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立即奉上我的譯文——

上善若水。

水樂於滋潤萬物而不爭,隻去人們不喜歡的地方,所以與道最為接近。

處身低位,心懷深沉,態度親仁,交接誠信,便於治理,極有效能,適時動靜。

正因為什麽也不爭,所以沒有什麽毛病。

老子對於人世間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說教,很不喜歡,認為其中大多夾雜著偽詐的成分。他也不主張用天地自然來比附道德說教,前麵說過的“天地不仁”就是例證。但是,他又相信,在這一切之上,有一種與“道”接近的宏大倫理結構,讓人類生存至今。這種宏大的倫理結構,可用“上善”、“大德”來命名。為什麽“善”的前麵要加一個“上”,“德”的前麵要加一個“大”?為的是要與一般意義上的“小善”、“小德”劃出界限。

本章起始就呈示了“上善”這個概念,立即表明,“上善”就是天地之善、大道之善。“上善”沒有表情,沒有言論,卻完成了遠遠超越表情和言論的大慈善。完成在何處?完成於山水之間,雖然不以人類為目的,卻又默默地施惠人類,啟發人類。

“上善若水”,這已成為千古格言,卻又非常感性,因為水的存在形態可以象征“上善”的主要特征。

水的哪一些存在形態?

一、滋潤萬物;

二、自流不爭;

三、願去人們不喜歡的地方(處眾人之所惡);

四、找到合適的停留處(居善地);

五、心懷深沉(心善淵);

六、態度親仁(與善仁);

七、交接誠信(言善信);

八、便於治理(政善治);

九、極有效能(事善能);

十、適時動靜(動善時)。

整整十項,道盡了水的行動品性,也揭示了“上善”的道德品性。

對於“上善”的道德品性,水並不是在“以身作則”,而是無意中具有了象征意義。因此老子說,這就與“道”最為接近(幾於道)。

這一章,隻有寥寥五十字,但在象征的貼切、思維的廣度上,都頗為精彩,是全部五千字中的翹楚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