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章已經講到了如何服從天地之道來收斂地做人。這個話題一打開,老子就要更進一步來論述人的修身功夫了。
一個人要服從天地之道,不是一說服從就能服從了的,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這種改變需要脫胎換骨,讓自己重新回到生命的起點,回到嬰兒的純淨狀態,調理魂魄,從一開始。
從此,老子還會不斷講“道”,但已經與修身連在一起了。在老子的思想中,大道既在茫茫天地,又在具體生命。這一來,大道哲學也就聯通了生命哲學。
這一章的原文是——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一段,可能會產生閱讀障礙的是第一句,因而先要解釋一下。第一個字“載”是古代語文中的語氣助詞,跳過它,就成了“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魄”,指的是“魂魄”。“魂魄”這兩個字,在現代語文中大多連在一起使用,但在古代語文中各有重點。“魂”是指精神的動態活力,“魄”是指精神的靜態形體。這兩者能不能合二為一呢?
這也就是說,在一個人的身上,魂在遊逸,魄在執守。既有活躍的靈魂,又有凝聚的氣魄。如果能夠動靜相合,讓魂和魄抱成一體,那麽,這個人的精神也就獲得了一種有活力的安定。
抱成一體的“一”,還是以道為基準。老子在後麵章節中會講到,“得一”就是“得道”。
說了這麽多,這一句的意思也就明晰了:一個人的魂和魄,能夠為著道而相抱為一,不再分離嗎?
除了第一句外,稍稍有點障礙的,還有“天門開闔,能為雌乎”。這兒的“天門”,是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等,在氣功學者看來,是一道道天所賦予、向外開啟的門戶。那麽,“天門開闔”是指應付外界。“為雌”,是指安靜、柔順的接受狀態。古來好幾個版本作“無雌”,其義不通,屬於誤寫,現據帛書改正。把這兩個意思合在一起,大致是問:在感受和應付外界的時候,能保持安靜、柔順的狀態嗎?
這一章,每句都在問。於是讓我們想起一個場景,老子成了一位考官,麵對一批願意為道而修行的人,拿起幾個重要題目進行考問。當然,這些問題是有引導性的,全都觸及修行的根本。
於是,我翻譯成了這樣一串提問——
魂魄合一,能不分離嗎?
守氣柔和,能像嬰兒嗎?
滌念靜觀,能無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夠無為嗎?
應付外界,能夠柔靜嗎?
通達四方,能不耍智嗎?
在這六個考題中,最讓人醒豁的,是“嬰兒”的出現。老子很重視嬰兒的象征價值,在後麵的章節中還會一再提及,甚至斷言聖人就是嬰兒。在老子心目中,他所說的嬰兒已經是一個健全的人,但又那麽純真、柔和、無欲,既是人的起始狀態,又是人的極致狀態。因此,老子不斷地要求一切長大的人,都應該以嬰兒作為理想範本。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章的最後,有幾個版本中還有二十個字,即“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些字在後麵的第五十一章還會出現,我有一個譯本在兩處都譯了,理由以前說過,老子有可能以重複來強調。但在這一章,六大“考題”很讓我著迷,而這二十個字卻不是問句,不協調,因此刪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