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對於道的“逆向因果”結構,情有獨鍾。他總覺得,太多的順向思維看來很“順”,卻使人陷於一極、引發爭執。這就失去了大道左右逢源、來回往返的旋轉風範。
“逆向因果”,要求人們進行逆向思維,讓那個近似八卦圖的大道圓環轉動起來,而不可去走那一條條直線。直線,總會離出發點越來越遠。隻要來一個逆向回轉,事情反而辦成了。
請看一連串的逆向回轉——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這很像是計謀,其實是大道所構建的“逆向因果”的力學邏輯。隻是很多人不相信這種力學邏輯,結果一事無成。於是,懂得這種邏輯的人就很像是計謀者了。
一位中國現代軍事家說:“《老子》是一部兵書。”他是看到這一章這麽多很像計謀的話語,以為老子是在指揮打仗了。其實我們早已知道,老子是堅定反戰的。他似乎很懂計謀卻鄙視計謀,他似乎很懂戰爭卻反對戰爭。
講了這麽多“逆向因果”之後,老子突然說:“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好像文理不順,是不是“另段竄入”?其實是順的。把“國之利器”示人,目的是向他人逞強。有時逞強的理由還很充分,但老子仍然不同意。按照他的哲學,逞強的力度越大,越有可能進入“逆向因果”的力學邏輯。如果把“國之利器”也放進去了,情勢更為嚴重。
老子所呼喚的,是一個守素抱樸、返本守拙、虛靜無憂的世界。
對於老子的這個思路,我在高度尊崇之餘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這不同,是因為我們比老子多擁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而且,在這段漫長的曆史中,出現過秦漢王朝、大唐大宋,直至元明清至現代。其間很多史實,印證了老子的學說;又有很多史實,超乎老子的論述之外。
這些,都需要以長篇論著進行研究,我在這裏隻從老子的學理本身進行一點分析。顯然,以幽微方式悄然滋潤萬物的道,未必能以自然方式弘通天下,因為民眾被利益所驅,被眼界所限,必須受到啟發而又極有可能未被啟發。因此,老子不得不在第二十章坦言得道之人的寂寞、孤獨、無奈。在這種情況下,大道行之於天下,還隔著千山萬水。
因此,大道也應該出現一個更積極、更主動、更可視、更可隨的形態。在這個過程中,群體力量在大道旗幟下的有序聚合和發揮,不應該被排除在外。
在闡釋《老子》的過程中插入這麽一段自己的論述,這是老子未曾見到的漫長曆史給予我們的責任。現在,就讓我們回到老子的文本,還是把這一章翻譯一下吧——
將要收縮它,必須暫且張揚它;
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
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振興它;
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
這些都是微妙的預見。
柔弱必勝剛強。
魚不可脫離深淵,同樣,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