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天下的事,要知便能知,想見便能見,那還要辛苦學習嗎?

老子對於“學習”的功效,確實很懷疑。他認為,天下真正要學的是道,但道隻能悟,不能學。而道之外的各種學習,都不重要,而且往往學得越多,離道越遠。就像我們經常見到的那樣,不少“書呆子”學得越多,越不明天下大道。

那怎麽辦呢?老子的想法是,人們少學一點不要緊,少而又少,反而能進入“無為”狀態,接近大道。這是他的“無為”思想在學習上的體現。

對學習持這樣的觀點,常常使很多學人皺眉。因此河上公注釋,老子所說的學習,是指“政教禮樂”,老子排斥的,並不是所有的學問,隻是“政教禮樂”之學。學這些東西,反而會挑動起人的“情欲”和“文飾”,所以學得越少越好。我發現,後來不少研究也就根據這種判斷,把老子對學習的懷疑都說成是對情欲的提防了。

但是,我實在沒有看出來老子在這裏是在提防情欲。

至於老子對學習的懷疑,是不是專指“政教禮樂”之學,我也有不同意見。老子確實不喜歡“政教禮樂”,而當時他周邊的教育也常常陷於這個泥淖,這是事實,但老子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要大得多,深得多。

請不要忘了,他剛剛在上一章講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說明他相信,一般的學習達不到這種“知”和“見”。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對於天地宇宙在運行之中所蘊藏的自然大道,一般的學習很難問津,因此再學也沒有用。他希望人們不要花那麽多精力到處去聽課,而應該明白真正的老師在天上,在自然,在自己心中。

因此,他對學習的懷疑帶有整體性。我們不要為了維護他的正確,替他來做“補充說明”。

老子即使產生了偏差,也是一種“偉大的偏差”,用不著“平庸的補漏”。

他對於大道之行,有點著急,因此對於一切與大道不恰的部分,態度過於冷冽,排斥得有點過分。

人類學習,範圍很廣,其中不少部分,有益於民眾生計,有益於社會發展,因此也符合大道。而且從老子的其他論述來看,他也不反對知識積累。隻是他一時發現了症結,就做出了某種嚴厲的判斷。

其實這種情況我們是能體會的。例如,見到不少獲得了博士學位的學生處理危機的能力遠不如其他人,我們也會對學位做出過分的批評。

老子從學習的問題過渡到“無為”之後,又展示了他對治理天下的要求。

那我們就來看看全文吧——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三十七章已經講過的“無為而無不為”這個重要命題,又出現了。隻不過,他用這個命題來論述天下治理,態度更徹底了。這裏所說的“無事”、“有事”,表明他希望天下盡量不要出現種種事端,因此治理者不要以各種好聽的名義給天下找麻煩,這就是最好的治理。反之,名義多、麻煩多,就算不上好的治理。

這段話,翻譯出來就是這樣——

學得越多,為道越少。少而又少,至於無為。

說是無為,卻事事可為。

治理天下,不要自找麻煩。如果有太多麻煩,就不配治理天下。

完全不找麻煩的治理者,那就是聖人。他們會把自己消融到百姓之中,大善大信,想找麻煩也找不到了。這是下一章要描述的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