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老子仍然從人間之德出發,繼續仰望道。
在第五十章老子曾經說過,善於攝生的人,沒有被大道列入死亡名單,因此犀牛、老虎、兵甲都傷害不了他。這是從死亡的邊際線上來思考大道與生死的關係。現在,老子要把這個思考的邊際線大大拉前,拉到生命的起點,然後告訴人們,含德深厚的人就像嬰兒,雖柔弱卻不可侵犯。他已經好幾次以嬰兒作比了,但每一次功用都不同。這一次,他主要是想表述這樣一種看法:得道含德的人,能以初生之氣把生命和合、點亮。
原文是——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這段話的前半部分圍繞著嬰兒的比喻,但引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和”。後半部分,由“和”引出第二個概念“常”,接著是第三個概念“明”。因此,“和”、“常”、“明”,是三個理論重心。
“和”,在老子這裏出現過幾次,一般有兩種理解:一是陰陽調和,二是陰陽互衝而產生了一股新的氣叫“和氣”。我覺得這兩種理解差不多,因而找出它們的共性,概括為“和合”。
“常”,含義很多,我根據《老子》的前後文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習慣含義,解釋為“常性”。
“明”,解釋更多了,有的是名詞,有的是形容詞,有的是動詞。我從《老子》的行文揣測,取其動詞功能,作“點亮”。
在這三個概念之後,出現了四個字叫“益生曰祥”,猛一看都是好字,其實不太好。“益生”是指“貪生”,而且是一種縱欲式的貪生。“祥”在這裏是指“妖”。因此,“益生曰祥”的意思竟然是“縱欲遭殃”。
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譯文——
含德深厚的人,和嬰兒一樣。
毒蟲不刺他,猛獸不傷他,凶鳥不抓他。他筋骨柔弱卻已經拳頭緊握,他未知男女卻已經能夠**,因為精氣健旺。他終日號哭而不啞,因元氣和合產生了力量。
要知道,和合是世間常性,這種常性就能把萬物點亮。
相反,縱欲貪生就會遇妖,內心使氣就是逞強。過分強壯不合於道,不合於道就會早早衰亡。
這個譯本和我已發表的譯本有不少差異。主要是,以前的譯本更追求文學效果,而這次則對“和”、“常”、“明”等概念有了更多的哲學掂量。
這一章從嬰兒的比喻開始,到衰亡結束,前後對比強烈。柔弱的初生狀態是無敵的,而強壯的過渡狀態是必須擔憂的,因為,過分強壯不合於道。“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十二個字十分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