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的核心字是“下”,這一章的核心字是“慈”。

“慈”也就是慈愛。“慈”的對象很廣,因此也就是大愛。

老子把慈愛、大愛放在大道的重要位置上,也就展示了“德”的內涵。“道”、“德”兩個概念為什麽總是連在一起?因為有慈愛、大愛作為杠杆。

這一章,老子一上來就提出了人生“三寶”,一是慈愛,二是簡樸,三是退讓。這“三寶”確實珍貴,我們身處老子的兩千五百多年之後,也要追回去告訴他,這“三寶”已被時間和空間真誠接受,今後還會“持而保之”。

先看原文——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是——

我有三寶,一直持有並且保全。

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能慈愛就能勇敢,能儉樸就能寬廣,能不敢為天下先就能成為諸物之長。

現在的人們,舍棄了慈愛而求勇敢,舍棄了儉樸而求寬廣,舍棄了退讓而爭先,那就隻能走向死亡。

尤其是慈愛,以它來參戰就能勝利,以它來防守就能鞏固。天要救助誰,就用慈愛來衛護他。

意思很順暢,隻有“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需要略做解釋。這裏的“器”是指物,我譯為“諸物”。“長”,是指執掌者,也就是走在最後的人,是照顧大家的兄長。但是在這裏,退讓者成了執掌者,並不存在“以退為進”的謀略,而是本能的責任。

又需要做一個版本學上的說明了。這一章開頭前,原本還有二十五個字,但是,與全章的慈愛主旨難於貼合,研究者們懷疑也是“誤置”。如何讓“誤置”返回“正置”呢?有的研究者認為可以移到第三十四章,但又缺少肯定的依據。因此我還是用老辦法,把這二十五個字抄錄出來,並做出翻譯,供讀者參考。

文為——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譯為——

天下人都對我說,道大,不像是具體的東西。其實,正因為它大,所以不像是具體的東西。如果像了,那就小了。

這寥寥數語,卻闡釋了道的抽象性,而且進一步論述了抽象性的重要,不可替代。

這幾句話說明正因為大,所以必須抽象;如果排除了抽象,那就大不起來了。

文中的“肖”,是指形貌上的具體性,正好與抽象性對立。

中國的習慣思維常常偏向於具體性而不習慣抽象性,因此這段論述極為重要。而且,也為老子反複講述的道,做了理論形態上的說明。

不錯,道涵蓋萬物,但萬物之中沒有一物能夠概括它。如果一物能概括,道也就縮小了體量,因此也不成其為道了。

我很欣賞老子把“大”作為理論抽象性的主要理由。如果按現代思維語言來說,抽象的高度出於覆蓋的廣度,那也就是“大”。對於因大而產生的抽象,不可急急地要求具體和實際,因為一切具體和實際都有自己的邊界,而抽象的大道也要關顧邊界之外的空間。而且,具體和實際總會對抽象的大道產生牽製作用,以種種“例外”和“特殊”拉拽著道,使道難於經天緯地。道在經天緯地之時,必須具有不被哪一個角落所拘束的充分自由。這一點,對於天天麵對事務、時時麵對日常的人來說不易理解,因此,老子的持守,難能可貴。他,守住了道德抽象高度,以及在那個高度上的理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