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講述快要結束了,有一件事他一直藏在心底,想在最後找機會表達一下,那就是他個人的一種生態理想。
每個人不管境遇如何,學問如何,都會有生態理想。他們自己知道,這種生態理想未必合理,更未必能夠實現,卻是自己一生追求的交結點,秘而不宣卻暖意**漾。
像一般人一樣,老子在說這種理想的時候就像在描述夢境,一句一句講得既感性又具體,卻不講為什麽。
我們知道,這種夢境般的生態理想與當前的生活環境差別很大,與自己的理論架構也未必相同,因此聽的人聽了就聽了,不必東問西問、挖根刨底。
老子對於自己的生態理想是這樣描述的——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先把它翻譯出來吧——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
器具雖多而不用,
民眾重死不遠遷。
雖有船車不乘坐,
雖有武器不陳列。
使人民回到結繩記事的狀態。
吃得香甜,
穿得漂亮,
住得安適,
樂其風俗。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老死不相往來。
真是一個真真幻幻的美麗夢境。
雖然是夢境,既然出自老子,流傳久遠,因此也就需要講解幾句了。
最惹眼的“小國寡民”思想,其實是為了和平。因為那時的“國”本來就很小,但是有些統治者一心追求土地和人口的擴大,於是就發生了戰爭。幾乎所有的戰爭,都起自割據和兼並的欲望。因此老子就想,如果能夠安於“小國寡民”,也不去打聽鄰國的消息,“老死不相往來”,那就會消弭戰爭,維持各自相安的和平。
有人批評老子的這種幻想是想恢複原始社會,童書業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反駁說,老子的學說中有“國”有“治”,還追求“甘其食,美其服”,因此並不想回到原始社會。更有研究者根據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理論,論定兼並的潮流不可阻擋,而終究會組成大國。他們認為老子不懂這種“曆史發展規律”,落後了。其實我們知道,老子是不在乎落後的,他也隻相信天地大道,而不會接受什麽“發展規律”。那些研究者能知道自己身後一百年的社會嗎?
據說,更受批評的是對結繩記事時代的向往。我覺得這種批評限製了一個古人的思想自由。即便在當代國際上,也有不少思考者在尋求一種擺脫現代便利的山野隱居,老子的夢境也有這種成分,隻不過他早了兩千五百多年。其實他也隻是說說,那還不行嗎?
老子似乎已經預計到,如果讓自己的夢境來結束全文,一定會讓人產生有關社會形態的誤解。因此他最後還必須回到天道,作為歸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