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當革命爆發時,巴雷吉正打算讓威爾第去米蘭深造。此時的威爾第在當地已頗有名氣,很多人都從其他村鎮趕來聆聽他的作品,他也常常率領愛樂樂團在布塞托附近的村莊中巡回演出。威爾第的父親認為兒子已經長大,應該為家裏分擔一些責任了。但是巴雷吉卻不同意,他認為威爾第的前途不可限量,應該讓他去米蘭接受最好的訓練,因為那裏有全意大利最好的音樂學院和全意大利最大的史卡拉歌劇院。

巴雷吉計劃利用公共機構提供的獎學金。這個機構建於17世紀,主要是提供獎學金,幫助貧家子弟接受教育。在巴雷吉力促之下,1831年5月14日,威爾第的父親向該機構提出申請,要求給他兒子獎學金,使他在音樂方麵繼續深造。

就在提出申請的當天,巴雷吉邀請威爾第到家裏來住。這些年來,威爾第常常來巴雷吉家吃飯,偶爾晚飯後也留在那兒。他為了答謝主人的盛情,便幫助巴雷吉先生清理賬冊、核算、發送賬單,還教巴雷吉家的孩子彈鋼琴。不過,請他來家裏住是巴雷吉夫人的主意,兩天前她的鄰居遇害,把她嚇壞了。17歲的威爾第既然整天都待在這裏,晚上又喜歡看書直到深夜,幹脆就讓他住在這裏吧。巴雷吉也覺得很有道理,威爾第因此搬進了巴雷吉的家裏。

當時巴家除了巴雷吉和太太瑪麗亞,還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和一個剛滿月的孩子。長女瑪格麗特隻比威爾第小五個月,是個漂亮又溫順的姑娘,並愛好音樂。威爾第教她彈琴和唱歌。兩個人朝夕相處,慢慢產生了感情。

一般的父母都會擔心女兒愛上窮小子,巴雷吉卻不拘於這些見識。他的孩子和威爾第從小到大一直相處得很融洽,彼此相親相愛。他是布塞托非常成功的商人,是城裏公認的領導人之一,完全有能力扶持和栽培威爾第。他對威爾第好,是因為他自己也愛好音樂,而且他有信心,假以時日,威爾第一定會成為大作曲家。

卡洛·威爾第的申請送出去之後,石沉大海。巴雷吉同普羅韋西商量,要威爾第直接去找帕爾馬的最高統治者瑪麗·露易莎申請。瑪麗對轄下的慈善事業非常關心,她命內政部長經手這件事。回信很快就來了:當年的獎學金名額已滿,必須等到1833年10月,也就是18個月後。1832年1月,布塞托市長通知威爾第,他的獎學金開始於1833年11月。基金會同意發給兩年的全額獎學金,作為他在米蘭生活、求學之用,條件是威爾第必須每年提交教授證明,證明他資質不凡、進步神速、音樂前途無限,而且勤奮用功、品德良好。

巴雷吉得到消息後,立刻答應提供相當於一年獎學金的數額,讓威爾第提早一年入學。音樂學院的一學年是由11月至次年6月。5月底,威爾第領到了帕爾馬內政部發給的護照(對帕爾馬而言,米蘭是外邦)。

6月初,在父親和普羅韋西的陪伴下,威爾第動身去米蘭。護照上形容他“年齡:18歲;個頭:很高;發色:栗褐;眼睛顏色:灰色;額頭:很高;眉毛:黑色;鼻子:鉤曲;嘴巴:很小;胡子:黑色;下巴:橢圓;臉龐:清瘦;膚色:蒼白;特征:有痘痕”。

1832年,威爾第初抵米蘭時,這裏是北意大利最繁華、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倫巴第—威尼斯王國的首府,當時的國王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

在藝術方麵,米蘭更是傲視群雄。在文學上,它有曼佐尼,在音樂上,有史卡拉歌劇院。著名的史卡拉歌劇院位於市區中心,建於1381年。

但是,史卡拉並非米蘭唯一的劇院。另外尚有德拉卡諾比亞納劇院、卡嘉諾劇院、學院劇院、費羅拉瑪提西劇院等。卡嘉諾劇院也十分出名,它的音響設備是當時最好的。

音樂學院建於1807年,是奉拿破侖之命建立的,也是一所慈善機構,大多數學生都有獎學金,並住在免費的學生宿舍中。他們都很年輕——一般都在14歲以下,而且有天賦,再加上師資陣容強大,這所學院就慢慢發展成意大利最好的音樂學院。

雖然米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以歐洲標準來看,它仍非常狹小,而且落後。1832年時,它的人口還不足50萬,也沒有工業和鐵路。這就是半島上的波旁、奧地利和梵蒂岡政府的政策——阻止意大利統一。

普羅韋西陪威爾第一起來,是要為他引見學院裏一位老教授——阿力·山德羅·羅拉。羅拉早年曾居住在帕爾馬,1802年前往米蘭,在史卡拉劇院任歌劇指揮,非常有名望。他也寫芭蕾舞曲、歌曲及各式弦樂作品,包括中音小提琴和小提琴協奏曲。中音小提琴和小提琴是他最拿手的樂器,帕格尼尼曾拜他為師。1808年,羅拉被任命為新成立的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

要進音樂學院需要展示非凡的天分,威爾第的麻煩不隻這一個,他也超過了規定的最高年齡限製。申請的步驟,是先讓評審試聽,然後才正式申請。威爾第彈的是鋼琴幻想曲,接著便正式向帝國總督提出申請。但是在沒有解釋的情況下,他的申請就被拒絕了。威爾第未能進入音樂學院。

羅拉勸他私下拜師學習,並介紹了兩個老師給他。羅拉已經76歲,他不想多管閑事,雖然他也是考試評委之一,卻未認真探尋威爾第被拒絕原因。

1931年,為威爾第寫傳的作家提供了一些檔案資料作證據,證明考試委員會認為威爾第是有才華的,他作的曲調輕快,贏得稱讚,但是他彈鋼琴的指法是不正確的,他們都太拘泥於彈琴的指法和姿勢。而且音樂學院校舍狹窄,學生過多,威爾第來自外邦,又超齡,因此決定不予錄取。多年後,音樂學院想以威爾第之名為該學院命名,以示崇敬時,威爾第回答說:“年輕時他們不要我,年老時又為何需要我。”

這個拒絕當然是很大的打擊。在賽列提和巴雷吉的安慰和支持下,威爾第繼續留在米蘭。他選了羅拉介紹的溫琴佐·拉維尼亞為師,開始密集的學習課程,每天學習12至14小時。

在18個月的時間裏,他什麽都不做,隻是潛心學習,並上歌劇院觀摹。

巴雷吉幫他買了史卡拉的季票,他自己還定期上卡嘉諾和卡諾此亞納兩劇院。歌劇演出前後,他利用鋼琴研究租來的曲譜,鋼琴是巴雷吉給的,今天仍保存在史卡拉博物館裏。

威爾第的老師拉維尼亞當時67歲,曾就讀於那不勒斯的音樂學院,然後到米蘭闖天下。1809年,他曾任史卡拉劇院的伴奏和指導。1832年,又被任命為音樂學院教授。他也是作曲家,寫過十多部歌劇和兩出芭蕾舞劇。他與劇院有直接接觸,自然是指導威爾第的合適人選,可以帶著學生參加演練,甚至演出。

拉維尼亞也是個受過完全教育和訓練的音樂家,他教威爾第研究帕勒斯特裏納(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然後不停地練習各聲部的寫作,沒有空想的計劃,隻是練習再練習。威爾第在布塞托隨興地自由作曲,沒有人給出建議或批評,如今切合實際地一再練習,也許正是他最需要的吧!

如果說拉維尼亞有缺點的話,大概就是他的品位有些落伍。他最欣賞的作曲家是喬瓦尼·帕伊謝洛。帕伊謝洛寫過一部風行全球的歌劇,因此拉維尼亞的品味也不算差。事隔多年後,威爾第回憶說,拉維尼亞曾將他寫的一首交響樂完全以帕伊謝洛的風格修改,“在三年中……我隻學樂理和短主題……各式各樣的。沒人教我如何譜寫器樂,以及如何處理歌劇樂曲。”但是,在對位法上,威爾第承認拉維尼亞還是很專業的。

就算拉維尼亞的品味過時,也不見得就是威爾第的不幸。就像巴雷吉,他提供金錢,然後讓這個藝術家去自行發展,拉維尼亞也是一樣。

一周周過去,拉維尼亞越來越喜歡威爾第。他看到愛徒很孤獨,便不時邀他晚上到家裏來吃飯,威爾第在這裏見到了許多米蘭的傑出音樂家。

威爾第穿著不合身的衣服,體形消瘦,雖然拘謹有禮,總因害羞而顯得突兀或笨拙,也不會說好聽話。盡管如此,他還是認識了一些有價值的人。

威爾第保存了他當時的一些作業,這證明他研究過阿爾坎格羅·科萊裏的奏鳴曲和協奏曲、海頓的四重奏和交響樂、莫紮特和貝多芬的全部作品,甚至門德爾鬆早期的室內樂作品。他當然也研究了帕勒斯特裏納與瑪契兩位意大利早期音樂家的聲樂作品。此外,他也一定在史卡拉劇院看過了梅爾卡丹

特、多尼采蒂、科西亞和盧吉·李希等人的歌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