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媽媽們,歡迎來到這本書的最後,謝謝你們花閱讀一本書的時間陪伴我,這是對寫作者的最高獎賞。

如同寫作一樣,閱讀的過程,也是孤獨而芬芳的。

在這次閱讀中,如果這本書裏有那麽一刻,也許是吉光片羽,對你的育兒生活有一點啟發和幫助,那麽,當我們共同踏過這條花園小徑,來到路的盡頭時,我相信,我們已經完成了一次精神共振——

我們都認同,親子關係是育兒的本質,而我們能對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是推動他成為一個有自驅力的人。

還記得我在本書的開篇提出的親子關係金字塔理論嗎?

我已經用了一整本書的時間來告訴大家,親子關係的濃度來自陪伴,榜樣的力量源於自我驅動,那麽現在,讓我來猜猜,你是不是還有一個問題想問——

關於金字塔的塔尖——自驅力,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麽呢?

尤其是,在麵對麵交流的時候,很多媽媽提出的是更現實紮心的問題——

我當然知道親子關係很重要,但是糕媽你知道嗎,孩子6歲以後,陪作業就是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啊!

很顯然,陪作業引發的親子矛盾,就是一個典型的“自驅力”難題,怎麽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擁有學習的熱情、拚搏的動力,而不是非得讓媽媽推著、逼著往前走?

年糕今年才5歲多,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似乎為時尚早。於是,我帶著這個問題請教了泉靈老師——

作為前央視知名記者、轉型成功的教育投資人,現在,張泉靈有了一個新身份——老師。她在“少年得到”上線了《泉靈的小學語文課》,正在幫助很多孩子找到對語文和作文的熱情。

同時,作為一個初中生的媽媽,她同樣踩過育兒路上的坑。

在她看來,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是抹殺了孩子們的自驅力和熱情,而自驅力和熱情不能建立在偶然性上,家長要做的事,就是把偶然性變成必然性,讓孩子自己獲得學習的自驅力和熱情。

她現在做的關於教育的嚐試,就是希望把孩子們自驅力的種子種進熱情的保護區。

以下為大家帶來泉靈老師的分享。

一個孩子的自驅力來自哪裏,又該如何保護

泉靈老師敲黑板:正向反饋、找到真正喜歡的東西、社會責任感。

如何激發一個孩子的自驅力並保護好它,其實,我在回溯自己童年經曆的時候,能找出一些答案。

第一個重點,是要讓孩子得到正向反饋。

你們可能很難想象,我小時候是一個很膽小的人。膽小到什麽程度呢?我在幼兒園想上廁所,卻不敢舉手,然後因為尿褲子被送回家。這件事反複發生,後來老師對我采取了兩個措施。

第一個措施是告訴我,我想上廁所的時候,不需要舉手告訴老師,可以自己出去,這是給我撤下了一道枷鎖;第二個措施就是,老師發現我的模仿能力特別好,就把我帶上舞台,讓我去參加表演,這讓我發現了自己的長處——原來我是可以當眾表演的一個人。

發現這個長處之後,小學階段我就到少年宮參與了很多表演,後來就被選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開始配音,配過《黑貓警長》的白鴿警探,還參與好多動畫片的配音。

因為配音是有作品可以留下來的,這讓我得到了極大的鼓勵。我就開始主動去找各種各樣的、可以有作品留下來的事情去做。比如去給《小主人報》投稿,然後我就當了《小主人報》的編輯。當這些事情一步一步發生時,你會發現:真正的正向反饋,就是孩子能找到自己的長處,然後還可以找到一些機會去維持這樣的發現。

所以家長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替孩子發現這樣的機會,然後讓它變成他發現自己的一個閃光點,隻要通過努力就能實現,而不是一次偶然。

回想我小時候,我媽給了我不少這樣的機會。比如送我去少年宮,鼓勵我去投稿,看我的表演。當年配音、上少年宮還很少見,今天的孩子這種機會要比我們那個時候多。

比如,你可以鼓勵孩子去建個公眾號,第一批用戶有可能是你的親朋好友,但是慢慢地,他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陌生人。如果經營一個公眾號對一個孩子來說,工作量太過繁重,你可以鼓勵他到一些知識平台上去留言,也許就會得到回複。

這也是一種正向反饋,今天孩子得到這種正向反饋的機會要比我們當年多得多。正向反饋就像是給一個發動機裏添油,否則就算他開始發動了,但由於後續動力不足,也會發動不起來。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形成一個加油的機製。

第二個重點,是我被點醒的一件事情,就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高一時我碰到了一個特別好的語文老師,他挑了班上幾個語文不錯的學生,每兩周安排我們看一本世界名著。

作為一個不想辜負老師期望的好學生,我每次都會很努力地看完,再去跟老師交流一下。直到有一天,他給了我一本書叫《奧涅金》,是俄羅斯作家普希金的一本詩體小說,我就實在看不下去了,拖了三個星期以後很羞愧地跟老師說:“我不喜歡這本書,我看不完。”

結果當時老師就把書收了回去,告訴我:“沒關係,你不喜歡就可以不看,你看書其實是為了找到你喜歡的書。”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原來我看書不是為了完成一個信念、完成一個任務,而是為了找到我喜歡的書。接著我就用了大量時間去圖書館找我到底喜歡看什麽書,不再因為這本書名氣大,或完成某個任務去看書。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發自內心地去做,這個認知對我後來的人生影響非常大。

第三個重點,自驅力的形成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責任感。

我上小學四年級的冬天,腦子裏第一次出現“責任感”這三個字。

那年上海爆發了一場大的流感,過年時我爸媽都病倒了,家裏大小事情突然都落到了我一個人身上。那時候家裏還沒有冰箱,家裏的年貨都需要處理,不然就會壞。

於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殺了一條好幾斤重的青魚,還要去請教鄰居怎麽分切、調味、熏炸,把它製成易於保存的熏魚。我一下子變得很能幹,因為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嘛——爸媽都病在**呢。

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責任感這件事對孩子來說太早了,我倒覺得責任感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如果沒有小時候對家庭、對自己該幹的事的責任感,長大後的社會責任感也不會憑空就有的。

在責任感培養上,我現在對我兒子幹的一件事就是“主動示弱”。比如,創造機會,讓他為家庭服務,我會跟他說:“媽媽今天脖子不太舒服,完全不能低頭,需要你幫我來完成打掃房間的工作。”他服務完了就會獲得“原來我還能幹這件事情”“我還能幫助大人”的正向反饋,這就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過程,機會就隱藏在最普通的家庭生活裏。

從家長推動到孩子自我驅動,這中間的關鍵點是什麽

泉靈老師敲黑板:我推孩子的方式,是讓他自己逼自己。

上麵和大家分享的關於自驅力的三個重點,都是需要家長製造機會、推一把的。那麽,從家長推動到孩子自我驅動,這個實現的過程還缺什麽呢?

自驅力是驅動自己得到一種東西的能力,但現在的孩子往往是沒有自驅力的——他們得到什麽都太容易了,失去了也不覺得可惜。他們真的有拚了命想得到的東西嗎?

正因為這樣,教育孩子“為什麽要努力”也變成了一件特別難的事情。

為此,我做了一件事: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帶我兒子去爬了乞力馬紮羅山,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從國家公園的1700米起步,5天,3個營地,就是為了讓這個12歲男孩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他不逼自己一把,是永遠得不到的。

在最後登頂的36個小時裏,我們各自遭遇了3次肌糖原和肝糖原幾近耗盡的情況。那是什麽感覺?就是生理上一步都走不動了,手都抬不起來了,身體根本來不及分解蛋白質和脂肪,以供給不斷的能量需求。

登山就是這樣,最後無論有什麽條件的支持,除非你倒下,每一步還是要你自己走。不容易的不是累,而是決定繼續往上。我相信,兒子比我難。大概在他之前12年的人生裏,從沒有什麽是他要將自己逼到幾乎絕望才能得到的東西。因為他沒有逼過自己,所以失去也不算什麽。

登頂的時候,我跟教練說,安全底線你來把握,你決定他要下山,他就必須得下山。但向上不是我的要求,是他自己。他想上就繼續往上,不想上了我也不說什麽。

所以,我對我兒子采取的策略叫“你自己決定你是上還是下”——我們給你提供所有專業的支持係統、向導、背夫、行進的線路、前麵的營地,你自己決定你是上還是下。

人在一個氛圍當中,還是會逼自己一把的。最後我和他都登頂了,並在山頂拍照留念,照片中他坐著。後來他跟我說,他已經不記得自己是怎麽在山頂照的相了。

一個孩子的成長、自信的建立,總是這樣完成的,超過他自己想象的可能,超過他的父母,最後還是超過他自己。

逼自己一把,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自驅力帶來的自信和快樂。

人一旦完成一次“原來我還能這樣”的事情之後,他就長大了。這個過程,他在人生當中一定要經曆一次,這個感受會內化成一種身體記憶,而不再是一個道理。所以我兒子現在碰到一點困難的時候,我經常讓他回憶一下。我說:“你想一想,你最後那天登頂的時候感覺就是在逼自己一把,是不是最後也堅持下來了?”

看完泉靈老師的分享,現在我為大家總結一下她的自驅力小課堂的重點。在激發並保護孩子自驅力這件事上,家長要做的——

1. 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得到正向反饋,來自家人之外的肯定更有用;

2. 要讓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事,自信是自驅的基礎;

3. 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他長大了才會獲得足以驅動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在從家長推動到自我驅動的路上,泉靈老師使了一個狠招,讓孩子自己逼自己一把,體會自己到底能有多牛。

在和泉靈老師的交流中,最觸動我的,除了乞力馬紮羅山上驚心動魄的故事,還有她說的這段話: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個競技場,那麽我們在完成的運動項目是跳高比賽。這就意味著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以失敗告終。因為隻要你不下場,就總得挑戰新的高度,總要迎接一次次的失敗。

這也一樣可以解釋我對育兒這件事的看法:我們陪孩子走的這段路,不是為了讓他比別人搶跑一個身位,而是希望他能夠得到不斷去挑戰新高度的勇氣。

帶著這樣的勇氣和信心,我相信,以後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去到更高的人生海拔。

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