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探索思考
提到以園林著名的揚州,我們一定覺得那裏的人都是懂花、愛花的,但生長在揚州的朱自清先生卻會說,那裏的人“不算是愛花”。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懂得了賞花的樂趣,最終感受到看花的真諦的?讓我們跟隨他的回憶一起尋找答案。
閱讀批注
生長在大江北岸一個城市裏,那兒的園林本是著名的,但近來卻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聽見過“我們今天看花去”一類話,可見花事是不盛的。1有些愛花的人,大都隻是將花栽在盆裏,一盆盆擱在架上;架子橫放在院子裏。院子照例是小小的,隻夠放下一個架子;架上至多擱二十多盆花罷了。有時院子裏依牆築起一座“花台”,台上種一株開花的樹;也有在院子裏地上種的。但這隻是普通的點綴,不算是愛花。
1 鋪墊
在開篇中,作者坦陳自幼缺少“看花”的機會,交代出“花事不盛”的客觀環境,進而引出家人並不愛花的背景。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也自然缺少看花和愛花的興趣。以“花事不盛”開篇,增強了後文作者對花的態度發生轉變的情節張力,也讓文章形成層層遞進的嚴謹結構。
家裏人似乎都不甚愛花;父親隻在領我們上街時,偶然和我們到“花房”裏去過一兩回。但我們住過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園,是房東家的。那裏有樹,有花架(大約是紫藤花架之類),但我當時還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隻記得爬在牆上的是薔薇而已。園中還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門;仔細想想,似乎也還好的。在那時由一個頑皮的少年仆人領了我去,卻隻知道跑來跑去捉蝴蝶;有時掐下幾朵花,也隻是隨意挼弄著,隨意丟棄了。2至於領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後的事:夏天的早晨,我們那地方有鄉下的姑娘在各處街巷,沿門叫著,“賣梔子花來。”梔子花不是什麽高品,但我喜歡那白而暈黃的顏色和那肥肥的個兒,正和那些賣花的姑娘有著相似的韻味。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樂意的。3我這樣便愛起花來了。也許有人會問,“你愛的不是花吧?”這個我自己其實也已不大弄得清楚,隻好存而不論了。
2 動作描寫
作者回憶自己童年的經曆,因為那時不懂得“領略花的趣味”,對待花也十分隨意甚至粗暴。通過一係列動作描寫,還原了兒時的作者對待花最初的態度,與後文作者的轉變形成鮮明的反差。
3 細節描寫
作者從顏色、形態、顏色三個方麵描寫梔子花的特點,從他細致的觀察裏,暗示著作者對花的態度正在發生轉變,逐漸開始產生了對花的興趣。
在高小的一個春天,有人提議到城外F寺裏吃桃子去,而且預備白吃;不讓吃就鬧一場,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時雖遠在五四運動以前,但我們那裏的中學生卻常有打進戲園看白戲的事。中學生能白看戲,小學生為什麽不能白吃桃子呢?我們都這樣想,便由那提議人糾合了十幾個同學,浩浩****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氣勢不凡地嗬叱著道人們(我們稱寺裏的工人為道人),立刻領我們向桃園裏去。道人們躊躇著說:“現在桃樹剛才開花呢。”但是誰信道人們的話?我們終於到了桃園裏。大家都喪了氣,原來花是真開著呢!這時提議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們是一直步步跟著的,立刻上前勸阻,而且用起手來。但P君是我們中最不好惹的;“說時遲,那時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裏,道人已踉蹌在一旁了。4那一園子的桃花,想來總該有些可看;我們卻誰也沒有想著去看。隻嚷著,“沒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們滿肚子委屈地引我們到“方丈”裏,大家各喝一大杯茶。這才平了氣,談談笑笑地進城去。大概我那時還隻懂得愛一朵朵的梔子花,對於開在樹上的桃花,是並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機會,便從眼前錯過了。
4 動作描寫
作者回憶自己和同伴少年時折花的經曆,P君和道人的一係列動作描寫生動還原了當年頑劣折花的舉動,也表現出自己一度不懂得賞花愛花的真實心態。動作描寫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動作描寫,可以讓人物性格自然地從行動裏流露出來,讓角色更為鮮活、立體、可信。
以後漸漸念了些看花的詩,覺得看花頗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讀了幾年書,卻隻到過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綠牡丹還未開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時熱鬧的似乎也隻有一班詩人名士,其餘還是不相幹的。那正是新文學運動的起頭,我們這些少年,對於舊詩和那一班詩人名士,實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遠不可言,我是一個懶人,便幹脆地斷了那條心了。5後來到杭州做事,遇見了Y君,他是新詩人兼舊詩人,看花的興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沒有臨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鶴亭上喝茶,來了一個方麵有須,穿著花緞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開嗒!”“盛”字說得特別重,使我吃了一驚;但我吃驚的也隻是說在他嘴裏“盛”這個聲音罷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並沒有什麽的。
5 鋪墊
作者接著寫在北平看花的經曆,但是由於對舊文人的鄙夷和不願意為了看花長途跋涉,而斷了看花之心,北平賞花和吃桃子的經曆為作者對“看花”態度的轉變和後續賞花的情節做了鋪墊,前後對比讓作者的轉變過程更加明晰。
有一回,Y來說,靈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裏,去的人也少。我和Y,還有N君,從西湖邊雇船到嶽墳,從嶽墳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會,又上了許多石級,才到山上寺裏。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邊園中。園也不大,東牆下有三間淨室,最宜喝茶看花;北邊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約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錢塘江與西湖是看得見的。梅樹確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著。那時已是黃昏,寺裏隻我們三個遊人;梅花並沒有開,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兒,已經夠可愛了;我們都覺得比孤山上盛開時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課,送來梵唄的聲音,和著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們舍不得回去。6在園裏徘徊了一會,又在屋裏坐了一會,天是黑定了,又沒有月色,我們向廟裏要了一個舊燈籠,照著下山。路上幾乎迷了道,又兩次三番地狗咬;我們的Y詩人確有些窘了,但終於到了嶽墳。船夫遠遠迎上來道:“你們來了,我想你們不會冤我呢!”在船上,我們還不離口地說著靈峰的梅花,直到湖邊電燈光照到我們的眼。
6 烘托映襯
作者運用了正麵描寫和側麵描寫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麵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梅花花苞如珍珠、似繁星,直接表現梅花雖還未開,但已有繁盛之勢;另一方麵用遊人稀少、梵唄莊嚴、暗香浮動烘托出靜謐的氣氛,從視覺、聽覺和嗅覺多個角度進行描寫,更加凸顯了梅花的清冷之姿。烘托映襯是從側麵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手法。在景物描寫中,通過他物的烘托,可以使要表現的景物鮮明突出,整體氣氛更加和諧。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馬湖。那邊是鄉下,隻有沿湖與楊柳相間著種了一行小桃樹,春天花發時,在風裏嬌媚地笑著。還有山裏的杜鵑花也不少。這些日日在我們眼前,從沒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議,“我們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卻特別愛養花;他家裏幾乎是終年不離花的。我們上他家去,總看他在那裏不是拿著剪刀修理枝葉,便是提著壺澆水。7我們常樂意看著。他院子裏一株紫薇花很好,我們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馬湖住了不過一年,我卻傳染了他那愛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時,住在花事很盛的清華園裏,接連過了三個春,卻從未想到去看一回。隻在第二年秋天,曾經和孫三先生在園裏看過幾次**。“清華園之菊”是著名的,孫三先生還特地寫了一篇文,畫了好些畫。但那種一盆一幹一花的養法,花是好了,總覺沒有天然的風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餘閑,在花開前,先向人問了些花的名字。一個好朋友是從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來園中,我們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如今Y君忙些,我便一個人去。我愛繁花老幹的杏,臨風婀娜的小紅桃,貼梗累累如珠的紫荊;但最戀戀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豔極了,卻沒有一絲**意。疏疏的高幹子,英氣隱隱逼人。8可惜沒有趁著月色看過;王鵬運有兩句詞道:“隻愁淡月朦朧影,難驗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約便是這種光景吧。9為了海棠,前兩天在城裏特地冒了大風到中山公園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卻忘了畿輔先哲祠。Y告我那裏的一株,遮住了大半個院子;別處的都向上長,這一株卻是橫裏伸張的。花的繁沒有法說;海棠本無香,昔人常以為恨,這裏花太繁了,卻醞釀出一種淡淡的香氣,使人久聞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還不息的狂風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說他去時地上已有落花了,這一日一夜的風,準完了。他說北平看花,是要趕著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陰的日子了,但狂風還是逃不了的。我說北平看花,比別處有意思,也正在此。這時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詩人名士了。10
7 細節描寫
作者用一個簡單的細節便交代了S君對花的喜愛,通過S君與花的朝夕相伴,生動表現了S君是如何把愛花“傳染”給作者的。
8 對比
雖然杏、桃和紫荊各有各的美,但作者卻更偏愛西府海棠。此處作者使用對比的手法,借其他幾種花的美突出海棠更勝一籌的英姿。
9 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是將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是把當下現實的描寫與回憶、想象結合起來。作者沒有看到過月色下的海棠花,卻並不妨礙他從古人的詩詞裏想象這種美妙的場景。此處引用詩句為虛寫,結合前文作者對海棠花的觀察和描述,將海棠花不同形態呈現給讀者,讓讀者產生了更為豐富的聯想,進而理解了作者對海棠花的喜愛。
10 首尾呼應、借景抒情
在文章開頭,作者曾寫到自己對“看花”並不是很熱心,但後來心態發生了轉變,此處既從結構上呼應了前文,也借“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詩人名士了”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變化。
閱讀賞析
在本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曆,向讀者還原了他對“看花”的態度變化,在作者的成長經曆中,也讓我們逐漸感受到看花的妙處,跟隨他一起走進花的世界。
雖然題為《看花》,作者卻從“不盛花事”起筆,這是典型的欲揚先抑寫法。欲揚先抑,即為了褒揚或表達某種向上的情緒,先從否定處或情緒的低穀寫起,實際是一種為抒情“蓄勢”的方式。在本文中,作者先刻畫出自己不懂花、不愛花的形象,通過對花的理解和朋友的影響,逐漸獲得“看花”的真諦,甚至被花迷住,則更顯出看花的樂趣。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能夠使感情表達更加強烈,通過從貶抑之處落筆,使情節更加波瀾起伏,製造出鮮明的對比,讓讀者對所褒揚的人物或事件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使用欲揚先抑的技巧,可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接下來的閱讀中,你可以進一步體會到這種手法的作用,並嚐試在寫作中使用它。
閱讀延伸
1.結合原文,分析作者對“看花”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個過程中作者都經曆了哪些事件?
2.對於作者來說,怎樣才算是“愛花”的表現?
3.根據作者的經曆,試總結“看花”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領略到花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