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詞,它最早源於古希臘,原本是一個醫學概念,指人類的體液,引申為人的個性與氣質。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這個詞的含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並逐漸從醫學術語演化進入了文學藝術領域。到十七世紀時,它開始作為一種特殊的喜劇形式受到人們的關注。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著名作家、學者林語堂將它從英文單詞Humor音譯為“幽默”,這一誕生於西方世界的概念自此被國人普遍認識和了解,人們開始用它來闡釋某種特定的喜劇美學,同時也將其廣泛地運用到雜文、小說、話劇、漫畫等新的文學藝術創作之中。
作為一種文學表現手法,幽默是指作家在認真觀察和體悟了現實生活中某些包含喜劇因素的題材後,對這些題材進行專門化的處理,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情境,使讀者產生共鳴,並發出會心會意的笑。“笑”並不是作家在寫作時運用幽默手法的目的,而是一種結果,這個結果所包含的意味取決於作家具體使用的構思手段、寫作方法和作家本人的態度立場。這些笑有譏諷的笑、同情的笑、愉快的笑、無奈的笑、感動的笑、含蓄的笑……而常用的幽默手法則包括反諷、誇張、雙關、比喻、諧音、仿擬、飛白、歸謬、反差等。
具備幽默感的作家,或者說善於使用幽默寫作手法的作家,通常具有極為敏銳的觀察和想象能力,其思維亦具備嚴密的邏輯性,給讀者最直觀的印象便是機智。俄國著名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有幽默傾向的人,還必須具有溫厚的、敏感的,而同時善於觀察、不偏不倚的天性,一切瑣屑的、可憐的、卑微的、鄙陋的東西都不能逃過他們的眼。他們甚至在自己身上也發現許多這樣的毛病。”通過他的話我們可以得知,幽默感是高度的理性與敏感相結合而形成的藝術品格,因此,幽默的作品能使人發出各種不同意味的笑,但這些不同的笑底下都埋著同一個寶藏——深刻的思考。
本書《跟著中文大師寫幽默感》共收錄了30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頗有影響力的名家幽默代表作,涵蓋了各種不同的題材、幽默類別、具體寫作手法等,力求多方位地展現大師們的幽默風采,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做好寫作示範。無論是批判諷刺的,或是輕鬆逗趣的,體現藝術審美性或道德教化性的同時,都具備強烈的啟迪作用。本書對每一篇文章都做了正文要點批注和全文閱讀賞析,對於同一篇文章裏多次出現同一寫作手法的情況,本書編者多擇其一條進行分析,一則為了保證在有限的篇幅內盡可能豐富地摘出文章精華部分,二則為了將其他同類手法留待同學們自行舉一反三,加深印象。
前文已經說過,幽默不是目的,跟著大師“寫幽默”,觀摩寫作技巧僅僅是其中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學習大師們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方式和角度。在本書的“閱讀延伸”這個欄目中,有一些要求同學們進行仿寫練筆或相關資料的拓展閱讀,這是編者特別希望同學們引起重視的部分。書中的作者們生活的時代背景與我們的大為不同,結合自身現實進行仿寫和拓展閱讀,是我們借他們的“雙眼”了解當下時代、了解我們自己的最好方式之一。希望同學們從中有所收獲,在自己的生活和寫作中發掘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