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探索思考

看到文章標題,讀者便能感受到其中的荒誕意味。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誰會起“差不多”這樣一個奇奇怪怪的名字。可是,這位名叫“差不多”的先生,隻是作者虛構出的人物嗎?

閱讀批注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1

1 設問

以設問的方式開頭,總起全文,能快速進入主題,也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引起閱讀欲望。作者提問引導讀者思考此人是“誰”,讀者順著作者的思路往下閱讀思考,卻意外地發現重點不在於“是誰”,而在於“是什麽樣”;作者描寫的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

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2

2 排比

連續使用多個“他……但……”的句式,寫“差不多先生”的相貌。雖然用排比手法全麵地提到了五官各部,但描述的都是各部的功能特點,而不是外形特點,這便又製造了一個小意外:作者寫的不是這類人的相貌,而是這類人的品性。

他常常說:“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

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裏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隻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隻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隻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3

3 遞進

用層層遞進的手法從童年寫到成年,從“紅糖白糖”這樣的小事,寫到“千十之差”一類的大事,將敷衍馬虎的習慣所造成的影響逐步嚴重化,為後文明確揭示“失之毫厘,謬以千裏”的主題做鋪墊。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鍾,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隻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他一麵說,一麵慢慢地走回家,心裏總不明白為什麽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鍾。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卻把西街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不得了,心裏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鍾,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4

4 揶揄反諷

“用醫牛的法子”給人治病,諷刺患者“蠢笨如牛”,沒有一點“人腦子”。寫“差不多先生”去世,沒有用諱語,而用了含有譏諷意味的“一命嗚呼”,表現出作者對此類人鄙夷不屑的態度。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隻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話,方才絕氣了。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5

5 正話反說

文章讀到此處時,讀者已能判定作者對“差不多先生”是什麽態度。作者非常反感這類人的“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卻故意說“大家都很稱讚”,還稱其為“大師”,將嘲諷之意推向了極致。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

閱讀賞析

胡適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他博聞強識,思維敏銳,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在中國封建社會行將就木之時,作為領頭人之一,發表諸多重要的文藝理論來提倡文化與思想的革新,堅決摒棄腐朽落後的封建傳統。這個幽默的小短篇就是以塑造典型形象為方法,諷刺批判了那些態度敷衍、做事馬虎的人。

“差不多”的名字很怪異,但“差不多先生”絕非虛構的人物。

這篇文章裏的幽默是發人深省的,作者看似在溫和地嬉笑,實則暗藏著“恨鐵不成鋼”的怒罵,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那麽,作者為什麽沒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來進行批判呢?是因為這種敷衍馬虎的處世哲學在社會中普遍存在。文章雖然通篇都隻講了一個人的言行,但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先生”。當人們嚴厲地批評指責某些負麵現象時,大多數人很少聯想到自己,而當這個問題以一種幽默逗趣的方式被指出來時,很多人則會默默地自覺反省。於是,我們慚愧地發現,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是這樣的“先生”。

這就是幽默諷刺的寫作手法所具備的力量,它讓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批評指責變得易於接受。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創作這篇文章,是真心希望國民能改正弊端,積極向上,而不是“為罵而罵,為笑而笑”。

閱讀延伸

1.你認為第三段中“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是什麽意思?暗示了什麽?

2.差不多先生的死亡隱喻了什麽?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擔憂?

3.通過你的觀察,你發現人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普遍存在的壞習慣?試著模仿本文的方法寫作一篇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