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
探索思考
在外漂泊的遊子,往往會因一口家鄉味道突然思念起故鄉,葉聖陶先生也不例外。故鄉對於遊人,正如葉聖陶先生所思念的藕,斷而絲連,讓人魂牽夢縈。
閱讀批注
同朋友喝酒,嚼著薄片的雪藕,忽然懷念起故鄉來了。若在故鄉,每當新秋的早晨,門前經過許多的鄉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軀幹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覺;女的往往裹著白底青花的頭巾,雖然赤腳,卻穿短短的夏布裙,軀幹固然不及男的這樣高,但是別有一種健康的美的風致;他們各挑著一副擔子,盛著鮮嫩玉色的長節的藕。1在產藕的池塘裏,在城外曲曲彎彎的小河邊,他們把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這樣潔白。仿佛他們以為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這是清晨的畫境裏的重要題材,倘若塗滿汙泥,就把人家欣賞的渾凝之感打破了;這是一件罪過的事,他們不願意擔在身上,故而先把它們濯得這樣潔白了,才挑進城裏來。他們要稍稍休息的時候,就把竹擔橫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麵,隨便揀擇擔裏的過嫩的“藕槍”或是較老的“藕樸”,大口地嚼著解渴。2過路的人就站住了,紅衣衫的小姑娘揀一節,白頭發的老公公買兩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於是普遍於家家戶戶了。這種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課,要到葉落秋深的時候。
1 烘托映襯
烘托映襯可以使表現對象更加鮮明突出,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文章的開篇,作者先描繪鄉人的外貌,通過故鄉男女“健康的美的風致”烘托出一派生機勃勃的人文圖景。作者用鄉人的健康美烘托出藕的鮮嫩可口,二者互相映襯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2 動作描寫
作者印象中的藕是民間的美食,和販賣他們的商販一樣單純、樸實,不需要格外的包裝。這裏作者寫商販休息時隨便揀藕吃的場景,用“橫”“坐”“揀擇”“大口地嚼”等動詞生動寫出了鄉人豪爽的氣派,也側麵反映出蓮藕新鮮,直接可食。
在上海,藕這東西幾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從我們的故鄉運來的。但是數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華公子碩腹巨賈的幫閑茶房們把大部分搶去了;其餘的便要供在較大一點的水果鋪裏,位置在金山蘋果呂宋香芒之間,專待善價而沽。3至於挑著擔子在街上叫賣的,也並不是沒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澀得像未熟的柿子,實在無從欣羨。4因此,除了僅有的一回,我們今年竟不曾吃過藕。
3 對比
上海的藕作為“珍品”隻供商賈巨富享用,被供奉在珍貴的水果之間,這與第一段中鄉人沿街叫賣的藕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麵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作者借上海與家鄉藕的巨大差距,突出了家鄉藕的純粹、自然,也讓讀者理解了思鄉之情的原因。
4 比喻
作者將上海的藕比作“乞丐的臂和腿”,把口味形容成“未熟的柿子”,生動具體地表現出上海街上賣的藕幹癟、味差的特點,與前文健壯、甜美的家鄉藕比較起來,高下立現。
這僅有的一回不是買來吃的,是鄰舍送給我們吃的。他們也不是自己買的,是從故鄉來的親戚帶來的。這藕離開它的家鄉大約有好些時候了,所以不複呈玉樣的顏色,卻滿披著許多鏽斑。削去皮的時候,刀鋒過處,很不順爽。切成片送入口裏嚼著,有些兒甘味,但沒有一種鮮嫩的感覺,而且似乎含了滿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5隻有孩子很高興,他把這許多片嚼完,居然有半點鍾工夫不再作別的要求。
5 對比
離開家鄉以後,作者品嚐到的藕口味也發生了變化。本段用食藕過程中的細節描寫,對比第一段家鄉藕的口感特征,突出了家鄉藕的鮮美滋味。
因為想起了藕就聯想到蓴菜。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蓴菜。蓴菜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於好的湯。但這樣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條街旁的小河裏,石埠頭總歇著一兩條沒篷船,滿艙盛著蓴菜,是從太湖裏撈來的。像這樣就地取求很方便,當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上海又不然,非上館子就難以吃到這東西。我們當然不上館子,偶然有一兩回去叨擾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蓴菜上市的時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過。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親戚來了,送他幾瓶裝瓶的西湖蓴菜,他送給我一瓶,我才算也嚐了新。
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裏,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麽會起這麽深濃的情緒?6再一思索,實在很淺顯的: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隻在故鄉有,就牽係著不能割舍了。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裏,知心的朋友在那裏,怎得不戀戀?怎得不懷念?7但是僅僅為了愛故鄉嗎?不是的,不過在故鄉的幾個人把我們牽著罷了。若無所牽係,更何所戀念?像我現在,偶然被藕與蓴菜所牽係,所以就懷念起故鄉來了。
6 設問
設問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是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再自問自答的表達形式。當作者吃到家鄉的美食,懷念起故鄉來,讓他自己也為這突如其來的濃烈情緒詫異不已。進而揭示了自己深切的思鄉之情,引起讀者的思考和共鳴。
7 反問
反問即用疑問語氣表達與字麵相反的意思。本段實際表達的是作者“無法不戀戀,無法不懷念”的心情,反問的手法有極為明顯的加強語氣的作用,通過反問,作者難以抑製的思鄉之情溢於言表,也讓讀者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
所戀在哪裏,哪裏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閱讀賞析
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是中國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1922年,葉聖陶因第二個孩子即將出生,從故鄉搬到蘇州市,1923年春因工作原因遷居上海,也因此更加遠離故鄉。
《藕與蓴菜》寫於1923年9月,是一篇頗具代表性的借物抒情散文,文章語言平實自然、清新優美,在懷念美食的同時也懷念著故鄉的人文風物。作者使用對比和聯想的手法,用上海金貴、稀少、幹癟的藕和家鄉平價、飽滿、鮮嫩的藕形成對比,形象地說明了二者的差別。同時,故鄉的男男女女也與上海的公子巨賈不同,他們樸實、健美,讓人感到無比親切。通過作者的描述,我們便自然而然地愛上了他筆下的故鄉。在本文中,作者很少使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而故鄉的藕、蓴菜和鄉人卻無一不流露出他的思念,使整篇文章韻味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閱讀延伸
1.作者分別寫了故鄉的哪些場景或事物?這種寫法有什麽作用?
2.文章中作者形容自己為“向來不戀故鄉的我”,作者是否真的不戀故鄉?這樣的寫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3.總結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將這種感情表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