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探索思考
1937年7月29日,北平,這座五朝古都,淪入日寇手中。在耀眼的刺刀和太陽旗下,北平人民陷入了長達八年的血雨腥風,而這座古都,也開始了那一段心酸的“狼煙北平”的屈辱歲月。
閱讀批注
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的下午,風聲很緊,我們從西郊搬到西單牌樓左近胡同裏朋友的屋子裏。朋友全家回南,隻住著他的一位同鄉和幾個仆人。我們進了城,城門就關上了。街上有點亂,但是大體上還平靜。聽說敵人有哀的美敦書給我們北平的當局,限二十八日答複,實在就是叫咱們非投降不可。要不然,二十八日他們便要動手。我們那時雖然還猜不透當局的意思。但是看光景,背城一戰是不可免的。
二十八日那一天,在**便聽見隆隆的聲音。我們想,大概是轟炸西苑兵營了。趕緊起來,到胡同口買報去。胡同口正衝著西長安街。這兒有西城到東城的電車道,可是這當兒兩頭都不見電車的影子。隻剩兩條電車軌在閃閃的發光。1街上洋車也少,行人也少。那麽長一條街,顯得空空的,靜靜的。胡同口,街兩邊走道兒上卻站著不少閑人,東望望,西望望,都不做聲,像等著什麽消息似的。街中間站著一個警察,沉著臉不說話。有一個騎車的警察,扶著車和他咬了幾句耳朵,又匆匆上車走了。
1 象征
閃閃發光的電車軌代表著昔日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同時也象征了作者對好消息的期盼。
報上看出咱們是決定打了。我匆匆拿著報看著回到住的地方。隆隆的聲音還在稀疏的響著。午飯匆匆的吃了。門口接二連三的叫“號外!號外!”買進來搶著看,起先說咱們搶回豐台,搶回天津老站了,後來說咱們搶回廊坊了,最後說咱們打進通州了。這一下午,屋裏的電話鈴也直響。有的朋友報告消息,有的朋友打聽消息。報告的消息有的從地方政府裏得來,有的從外交界得來,都和“號外”裏說的差不多。我們眼睛忙著看號外,耳朵忙著聽電話,可是忙得高興極了。2
2 動作描寫
無論是號外還是電話裏,傳來的都是好消息,這種“忙”讓大家忙得開心、忙得高興,同時也與下文的急轉直下形成強烈對比,情節跌宕起伏。
六點鍾的樣子,忽然有一架飛機嗡嗡的出現在高空中。大家都到院子裏仰起頭看,想看看是不是咱們中央的。飛機繞著彎兒,隨著彎兒,均勻的撒著一搭一搭的紙片兒,像個長尾巴似的。紙片兒馬上散開了,紛紛揚揚的像蝴蝶兒亂飛。我們明白了,這是敵人打得不好,派飛機來撒傳單冤人了。仆人們開門出去,在胡同裏撿了兩張進來,果然是的。滿紙荒謬的勸降的話。我們略看一看,便撕掉扔了。
天黑了,白天裏稀疏的隆隆的聲音卻密起來了。這時候屋裏的電話鈴也響得密起來了。大家在電話裏猜著,是敵人在進攻西苑了,是敵人在進攻南苑了。這是炮聲,一下一下響的是咱們的,兩下兩下響的是他們的。可是敵人怎麽就能夠打到西苑或南苑呢?誰都在悶葫蘆裏!3一會兒警察挨家通知,叫塞嚴了窗戶跟門兒什麽的,還得準備些土,拌上尿跟蔥,說是夜裏敵人的飛機許來放毒氣。我們不相信敵人敢在北平城裏放毒氣。但是仆人們照著警察吩咐的辦了。我們焦急的等著電話裏的好消息,直到十二點才睡。睡得不壞,模糊的淩亂的做著勝利的夢。
3 細節描寫
炮聲、電話鈴聲變得密集起來,氣氛驟然緊張,胡亂的猜測以及反問都刻畫出人物內心的忐忑不安。對敵我雙方炮聲的區別也說明了大家對戰事的高度關注。
二十九日天剛亮,電話鈴響了。一個朋友用確定的口氣說,宋哲元、秦德純昨兒夜裏都走了!北平的局麵變了!就算歸了敵人了!他說昨兒的好消息也不是全沒影兒,可是說得太熱鬧些。他說我們現在像從天頂上摔下來了,可是別灰心!瞧昨兒個大家那麽焦急的盼望勝利的消息,那麽熱烈的接受勝利的消息,可見北平的人心是不死的。隻要人心不死,最後的勝利終久是咱們的!等著瞧罷,北平是不會平靜下去的,總有那麽一天,咱們會更熱鬧一下。那就是咱們得著決定的勝利的日子!這個日子不久就會到來的!我相信我的朋友的話句句都不錯!4
4 揭示中心思想
隻要人心不死,那麽勝利的曙光一定會到來!一連串的感歎號,表明了作者在城降之際的悲憤以及對勝利收複的企盼之情。感歎號用於句尾,表示驚訝,用來表達強烈的感情。
閱讀賞析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講究一個“真”字,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來實現真實的藝術效果。講真話、表真情、寫實景,是其作品的重要風格。
今天的這篇文章便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曆記錄了北平淪陷前的曆史畫麵。文中既沒有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麵,也沒有對戰爭局勢的分析論證;既沒有對敵軍的抨擊怒罵,也沒有對我軍的歌功頌揚,有的隻是以平民視角看到的空****的街道、撒傳單的敵機以及聽到的炮聲、電話聲。全文內容不多,卻生動地刻畫出北平人民在麵臨戰爭時的忐忑不安、憂心如焚,以及聽到好壞消息時的巨大心理落差。文章以時間順序來推進情節發展,結構緊湊,跌宕起伏,令讀者仿佛置身那個動**不安的年代,與作者感同身受,內心充滿了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對收複國土的強烈企盼。
閱讀延伸
1.文章倒數第二段,作者說“模糊的淩亂的做著勝利的夢”,表達了作者什麽樣的心理?
2.最後一段“昨兒的好消息也不是全沒影兒,可是說得太熱鬧些”,這裏的“熱鬧”是指什麽?
3.沈從文先生的《憶北平》也記錄了北平淪陷這一天的實情,試比較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