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一套知識和文化體係,它以科學為出發點,和太陽直射點、天文曆法嚴絲合縫、不差分毫;每個節氣的命名,又緊扣氣候學和氣象學,反映了季節轉換、溫度升降、降水多寡、天象變化等等,既有科學依據,又具文化意義。二十四節氣不僅在我國耳熟能詳,在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也廣為人知。

有證據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就敏銳地察覺到,每天的太陽不一樣高。他們發明出圭表來測量太陽高度,就這麽測了好多年,祖先們總結經驗:太陽每天有多高是有規律可循的。太陽到達一定高度時,總會有一些天氣大事發生;這些大事發生的時候,莊稼長得就不一樣了,該幹活兒了。就這樣,祖先們成功地把天文學、天氣學、物候和農學聯係起來,組成一套詞庫般的曆法,告訴大家每年什麽時候太陽會有多高,這時候天氣會怎麽樣,莊稼會怎麽長,該幹什麽農活兒,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編寫的《淮南子》中,第一次係統地闡述了二十四節氣,並把它歸類在天文篇。

現在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與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嚴格對應。如果把地球繞太陽轉的軌道看成一個圓,二十四節氣正好把這個圓二十四等分,每個節氣之間相隔十五度。所以說,二十四節氣的出發點是如假包換的科學,具體說是天文學。它和陽曆的日期能對上,和農曆反而對不上,因為農曆是陰陽曆,因此說它是“農曆二十四節氣”是錯誤的。不過,二十四節氣確實不僅僅是科學。每個節氣都有優雅的名稱,使我們聯想到大美時節的畫麵和令人向往的意境,引無數文人騷客作詩賦詞,潑墨揮毫,構成一個文化寶庫。

譬如,提到清明節氣,我們一定會想到“雨紛紛”。

當然,在二十四節氣確立之時,我們國家的經濟和人口中心在中原,在黃河流域,尤其是河南、山東和陝西關中地區,還沒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什麽事,農業是當時經濟結構的主體。經過千年的曆史變遷和氣候變化,二十四節氣在很多地方也就不適用了。譬如說,在2020年立冬這天,廣州連秋天都沒到,還是夏天;小雪節氣的時候,我國東北剛剛經曆一次強降雪,看起來並不是小雪,而是大雪和暴雪,並不是小雪節氣本來的含義“中原地區的第一場雪”。

另外,氣候是氣候,天氣是天氣。現在全球陸地氣溫和海洋表層水溫都在逐年升高,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每一年的天氣變化都很大。有些年份華北平原在11月初就下雪,而且降雪非常大,譬如2012年;也有些年份一直拖到1月才下雪。這是因為下雪是一項高難度動作,不僅需要冷氣,還需要水汽,更需要二者完美的配合。又如,有的年份非常濕潤,江南甚至北方1月時就可以打雷,海南在2月就出現高溫。難道說,因為驚蟄節氣和小暑節氣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氣候,就需要把它們的時間前移嗎?

類似的問題,日本也曾經遇到過。根據日本《每日新聞》的消息,日本氣象協會認為,日本的氣候和我國中原地區不一樣,不應該套用我國的二十四節氣,而應該根據日本天氣變化的特點,製訂“日本版二十四節氣”。這一提議因日本各界的共同抵製而擱淺,反對者認為,不能機械地從氣象學角度來看待,還應該看到它所包含的曆史和文化意義。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生活在二十四節氣的誕生地,對它係統地了解是非常必要的。現在科技發達了,我們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精確地查看太陽高度、天氣情況和天氣預報。從天文學和天氣學上說,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看起來或許有些簡單,甚至有些不符合天氣狀況,但它的原理仍然是正確的,它是科學,更是曆史和文化。這是我們祖先創造力和智慧的結晶,是古代中華文明高度的體現,具有永恒的價值。

本套書主要從天氣和氣候的角度講述二十四節氣,分析每個節氣時的溫度、降水、季節和氣團變化情況,枚舉其前後的典型天氣。從中你可以看到,節氣和天氣確實有一些不同,譬如立秋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確實不是秋天,但在節氣命名和物候背後,天氣、氣候變化的因子和線索都隱約可見。正如開頭所說,二十四節氣的出發點是不折不扣的科學,它是科學和文化、藝術、農時、物候的完美結合。

鄭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