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時令美食,食物成為人們與曆史、傳說、節氣、地域相連接的橋梁,襲傳統、寄相思、慶團圓、盼豐收、送祝福、寓吉祥,把美好就著美味一起吃進肚,在體內積聚麵對生活的勇氣與力量。

重陽糕

中國的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時令美食,食物成為人們與曆史、傳說、節氣、地域相連接的橋梁,襲傳統、寄相思、慶團圓、盼豐收、送祝福、寓吉祥,把美好就著美味一起吃進肚,在體內積聚麵對生活的勇氣與力量。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臘八節喝臘八粥,重陽節則要吃重陽糕。

重陽糕最初叫“蓬餌”,漢代《西京雜記》中有關於重陽糕的最早記載:“佩茱萸,食蓬餌,飲**酒。”到了宋代,重陽糕成為重陽節的標配食物。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習俗,而“糕”與“高”諧音,因此重陽糕格外受到人們的青睞。“吃糕”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在沒有山可登的平原地區,可作為登高的“替身”,同樣取“步步高升”的寓意。明代時,重陽糕被賦予新的內容。在九月九日這天清晨,父母要把重陽糕搭在兒女的額頭上,同時說“願兒百事俱高”,以祝福兒女百事順利。在清代,宮廷每到年節時令都會舉辦“節令宴”,重陽宴便是其中之一。由於滿漢文化的交融,重陽糕自然是宴席上的必備美食。

重陽糕的配方主要為米粉和各種各樣的果料,但是並沒有標準樣式。古人為了追求美好的寓意,為重陽糕設計了許多新奇別致的造型。例如,將糕製成九層寶塔的形狀,塔頂放兩隻羊,“重羊”正是“重陽”的諧音,若在塔頂放一盞燈,則代表登上最高處;用江米和黃米做原料,製成上下兩層兩種顏色的糕餅,代表“上金下銀”;在糕上放幾隻麵捏的小鹿,稱為“食祿糕”,小孩吃了,長大後有做官的福氣;在糕上放小象,稱為“萬象糕”,取“萬事萬物皆高”的寓意。

重陽糕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通常會在糕上插一麵“重陽旗”。重陽旗的旗麵是三角形的彩紙,有的上麵繪有龍鳳、雲紋、水浪紋等圖案,象征登高避災。插上彩旗的重陽糕好不威風,惹得食客忍不住要多買幾塊。

芝麻

寒露時節,天氣進一步邁向寒冷,白露裏溫潤的露珠,此時開始透出寒氣。這段時期氣溫加速降低,雨水減少,氣候偏於幹燥。古話講:“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麻”指的就是芝麻。寒露一到,市麵上各種以芝麻為原料的時令小食便開始走俏起來。

芝麻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生長在熱帶以及部分溫帶地區。花為白色或淡紫色,雌雄同株,形狀像迷你的喇叭花,呈穗狀有序排列。芝麻的莖是一根中空的“養分輸送管”,下麵先吸收到養分的地方率先開花,花開的順序是一節一節自下而上,“芝麻開花節節高”的諺語就由此而來。

據史料記載,芝麻是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我國,又稱“胡麻”,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曆史。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我國的芝麻起源於雲貴高原。芝麻雖小,卻身居“八穀之冠”,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早在三國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從芝麻中煉油的技術。芝麻油香氣濃溢,人們幹脆直接把它命名為“香油”,而用石磨低溫磨製出的香油,就是幾乎家家都有的小磨香油,堪稱油類中的絕品。

漢代時,人們為了增加麵餅的香味,在餅表麵撒上芝麻,烤熟後果然有了芝麻的油香氣,這種芝麻餅叫“胡麻餅”或“胡餅”。《太平禦覽》轉引《續漢書》中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對胡餅情有獨鍾。唐代時,胡餅風靡長安城。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一詩中寫道:“胡麻餅樣學京師,麵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嚐看得似輔興無。”白居易買到了類似長安名店輔興坊製作的胡餅,想起嘴饞的好友正在萬州當刺史,決定寄給他品鑒一番。看來,熱衷與好友一起分享美味,這份情誼古來有之。

小小的芝麻穿越在曆史長河中,所到之處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芝麻製品層出不窮,芝麻糊、芝麻醬、芝麻糖、芝麻酥、芝麻綠豆糕……或許真如《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所講,“芝麻開門”是一句有魔力的咒語,隻不過咒語開啟的不是藏有金幣的山洞大門,而是舌尖上新鮮的體驗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