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身體的抵抗力較弱的時候,勞動了一整年的人們在立冬這天要好好休息,全家圍坐在一起吃些熱騰騰、熱量高的食物,一來給身體加加油,增強體質,以便有足夠的能量度過寒冬;二來也為了犒賞自己和家人一年的辛苦付出。
吃肉補冬
寒冷的冬季即將到來,古人想盡一切辦法抵禦嚴寒,炭盆、暖炕、暖閣、足爐,五花八門的取暖設備陸續登場。除了用火來取暖,人們還想到了以食取暖,於是便有了“立冬補冬”的習俗,至今已延續了千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述:“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此時,草木凋零,已完成收割、晾曬的農作物被整齊地堆放在倉庫中,動物們也都藏了起來,準備冬眠。冬季是身體的抵抗力較弱的時候,勞動了一整年的人們在立冬這天要好好休息,全家圍坐在一起吃些熱騰騰、熱量高的食物。
“立冬補冬,不補嘴空。”在北方地區,“補冬”的方式是吃餃子。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季和冬季之交,都是“交子之時”,而“餃子”正是“交子”的諧音。
在南方地區,“補冬”的方式通常更豪爽,那就是大口吃肉。羊肉爐、薑母鴨、四物雞、麻油雞……肉香味一時傳遍大街小巷。在江浙一帶,立冬日殺雞宰鴨燉了吃,稱為“養冬”;有的地方講究吃豬蹄,有“吃前蹄補手,吃後蹄補腳”的說法,目的是防止冬季手腳凍傷而討個好彩頭;江蘇南京則要吃蔥,俗語說“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
古人感受到氣候變化對身體的影響,於是積極主動地調整生活方式,“補冬”的習俗世代相傳,漫漫冬日也因此充滿了暖意。
甘蔗
立冬時節,在潮汕等地有一種特殊的食俗——吃甘蔗。當地民諺有雲:“立冬食甘蔗不會齒痛。”據說這是因為甘蔗能消除火熱,而且吃甘蔗牙口必須好,咀嚼甘蔗對牙齒和口腔肌肉也是一種鍛煉。
甘蔗成熟後不再消耗養分,製造出的多餘糖分會存在甘蔗的下段,因此下段吃起來往往比上段更甜。把那幾節甘蔗切成小塊,放進嘴裏用力咬下去,甜滋滋的汁液立刻溢滿口腔,可以幸福地嚼上許久。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從最甜的部分吃起,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每次吃甘蔗,都是從上段開始,逐漸吃到下段,原因是要“漸入佳境”。這種“先苦後甜”的做法也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
甘蔗是熱帶、亞熱帶作物,我國南方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很適合種植甘蔗,但中國並不是甘蔗的原產國。現今人們普遍認為,甘蔗的原產地是新幾內亞或印度,大約在周朝時傳入我國。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寫道:“ 鱉炮羔,有柘漿些。”其中“柘”是古代人們對甘蔗的稱呼,“柘漿”就是從甘蔗中取得汁液,到了漢代才出現“蔗”的說法。
東漢時期,人們已將甘蔗同糖聯係在一起。《怪異錄》中記述:“長丈餘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魏晉時期,甘蔗的種植區域不斷擴大,品種也逐漸增多,出現了可以直接加工成糖的品種。到了唐代,用甘蔗製糖的技術初步形成,但蔗糖的質量並不高。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下定決心,遣派使臣不遠萬裏跑到印度摩揭陀國學習熬糖法,學成後立刻下詔令,命揚州上貢當地種植的甘蔗進行試驗,結果做出的成品在顏色、味道上,竟然比印度出品的還要好。
北宋詩人黃庭堅寫過一首蔗霜頌詩:“遠寄蔗霜知有味,勝於崔子水晶鹽。正宗掃地從誰說,我舌猶能及鼻尖。”這裏的“蔗霜”指的是用甘蔗製作的水晶色冰糖,為了回味蔗霜的美味,詩人的舌頭都要舔到鼻尖上了。